小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克服各种困难逐渐形成的。小学时期是小学生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理想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意志与动机的发展相关,远大的志向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动机,是坚强意志的前提。小学生的动机主要是具体的、短暂的近景性动机,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激发小学生的热情和斗志,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教师对小学生的理想教育,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将抽象的理想教育与小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例如,小学生容易接受英雄行为的感染,英雄模范坚强的意志最为学生所敬仰,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锻炼是意志品质发展的关键。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有目的地开展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一些研究证实,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上具有较好的效果。康健(2016)研究发现,接受跆拳道训练后的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训练前得分,同时也显著高于未接受训练的小学生的得分[5]。因此,在教育中要重视体育活动,小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体育训练中的艰苦、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www.daowen.com)
(三)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开展挫折教育
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必须与克服困难相结合。教师要创设一些困难的情境,为小学生意志能力的锻炼提供机会。例如,爬山、攀岩、野营、劳动等,为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必须付出努力、克服困难,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意志品质也得到锻炼。教师创设的困难情境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过难的困难情境会使小学生感到压力,产生挫折感和自卑心理;困难情境过易,则激不起小学生的兴趣,不愿参与。
小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的缺乏在应对挫折中容易形成负面心理或行为,因此,教师要以信任、鼓励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应对挫折,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
(四)发挥教师期望作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对于小学生来说,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积极和主动。唐秀美(2015)的研究发现,知觉到教师期望的低年级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完成作业的准确性、速度都显著提高。说明教师的期望能够促进小学生意志水平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期望作用,积极表达教师的期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从而培养意志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