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情感(emotion and feeling)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活动替代游戏活动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形式。随着小学生活动形式的转变、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情绪表达向符合社会期望方向发展
表情是人的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主要通过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言等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小学生的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于面部,而且容易变化,不善于掩饰。例如,得到教师表扬或成功时的喜笑颜开、手舞足蹈;受到批评时的眉头紧锁、沉默不语。但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情绪表达规则,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境调节自己的面部表情,掩饰内心真实的情绪体验,更多地表现出社会期望的情绪。孙俊才(2007)等的研究表明,在高兴、愤怒、轻蔑、厌恶、悲哀、惊悚、恐惧等7种情绪类型中,五年级的小学生更多表达和夸大高兴情绪,减弱愤怒情绪,控制、修饰和掩饰轻蔑情绪。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情绪表达方式向社会期望方向发展是小学生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这种发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社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情绪认知能力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有所提高
小学阶段是情绪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不仅能够根据面部线索和情境线索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同时能较好地理解不同的情绪表达与目标的关系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罗铮等(2002)的研究指出,当儿童表达愤怒时,表明儿童力量强大,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支配地位;当儿童表达恐惧和悲伤时,表明儿童软弱或平等,在人际中处于非支配的地位。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低地位的个体在与高地位的个体交往时,很少会做出攻击性的表现,而是经常表现为恐惧和顺从,高地位的个体则经常有直接的攻击性的表现。
(三)情绪情感的冲动性减少,稳定性增强
低年级小学生的情绪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影响,时常可以看到他们容易冲动、外露、可控性比较差的情绪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产生了较长时间影响整个行为的情感体验。张明(2004)的研究指出,9岁开始,儿童的友谊从幼儿时期短暂的游戏同伴逐渐向亲密的共享阶段发展,儿童的友谊关系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一些小事而使友谊破裂,过一会儿又恢复友谊的情况减少,这些都是小学生情绪情感冲动性减少、稳定性不断增强的表现。
(四)情绪情感的内容扩大,深刻性增强
小学生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使他们经历了多种情绪和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日益丰富。例如,他们由于考试取得好成绩而获得成就感;因为比赛失败而体验到失落、痛苦、悔恨等情绪;在班级或集体活动中,会因为承担一定义务而产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通过观看先进人物事迹产生敬仰之情;通过学习祖国历史、地理知识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感。(www.daowen.com)
小学生情感的深刻性发展,表现为从情感受事物直接影响到受事物间接意义影响的转变。比如,同样是愉快感,学前儿童可能是因为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玩具而感到高兴,小学生则可能自己为集体做好事得到教师的表扬而感到愉快。
除此之外,小学生情感的深刻性还表现在看待事情不仅只从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方面考虑,而是能够把事件同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标准联系起来。苏碧洋(2011)的研究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是根据教师的相貌、仪表,以及对学生是否和蔼、亲切等来进行评价,而到小学高年级,更多的是对教师的教学和教学艺术进行评价。
(五)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高级情感是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小学生的高级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并不断内化的过程。
道德感是人们按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刘雨、洪燕(2015)对城市小学生的调查发现,91%的小学生对“国庆62周年阅兵感到非常自豪”。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84.6%的小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关心。这说明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3]。
理智感是人们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体现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如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通俗科普读物;学习兴趣从对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从对游戏活动和事物的表面兴趣转入到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寻找乐趣。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任务完成上表现出挑战精神,例如,在解题的过程中不喜欢太容易的题目,喜欢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体验,小学生的美感是与他们的知觉、思维能力发展密切相关。巫文胜,盛晓红(2013)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审美感、工艺美感、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环境美感、科学美感得分中,自然美感得分最高,科学美感、艺术美感得分最低[4]。说明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但对美的体验还停留在事物的具体形象上,对抽象的、概括化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还较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