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应用技巧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应用技巧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埃里克森根据遗传与成熟,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矛盾或心理危机需要解决。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与前面四个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息息相关,以后还会遇到种种挑战或威胁。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应用技巧

埃里克森(E.H.Erikson)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着重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社会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动力

埃里克森认为,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生物学因素对人的影响,也必须考虑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人的影响。人类的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人类会遇到各种心理矛盾或危机,解决这些心理矛盾或危机既有积极的方法,也有消极的方法。积极的方法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战胜困难与挫折,促进其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心理发展,就是不断地解决心理矛盾或危机的过程。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根据遗传与成熟,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矛盾或心理危机需要解决。这八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可变更的。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0—3岁)

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矛盾是信任感对不信任感。由于婴儿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得到父母的悉心照顾,才能长大。如果婴儿能够得到父母的悉心照顾,他们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对父母的信任感,尤其是母亲的信任感。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在这个阶段,父母不仅要重视育儿技术,更要重视育儿过程中与孩子的互动。父母对婴儿需要的满足与悉心照顾,会巧妙地传递给婴儿。父母心情愉悦、情绪稳定,充满了慈爱,婴儿就会产生愉悦、安静等情绪反应;反之,父母焦躁、担心、沮丧,婴儿也会受到感染产生类似的情绪反应。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要重点帮助婴儿建立起信任感,克服他们的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

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这一阶段的儿童,具备了基本的独立能力,如爬、走、跑、推、拉及语言能力。父母对儿童的各种教育与训练,使孩子产生了一定的自信,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自主感;另一方面,儿童又对自己依赖父母过多而感到羞怯,对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感到怀疑或担心。在这一阶段,父母要利用儿童的自信心,给予儿童适当的自主性和自由活动空间,让儿童多锻炼,减少他们的怀疑心理。

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

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了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和自主性,他们能组织一些活动,如游戏,在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智慧与好奇心。他们通过活动学习成人角色,并对父母产生了如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恋父或恋母情结。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转向主动寻求社会上的同伴关系。如果儿童在学习成人角色时出现了失败,与自己依赖的父母或教师发生冲突,会产生内疚感。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这个阶段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对于发展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的主动性有关。(www.daowen.com)

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

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此阶段的儿童进入学校,开始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儿童意识到要在班级里占有一席之地,得到父母、教师、同学的认可和肯定,必须勤奋学习。因此,这个时候儿童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以获得学习成功。同时,儿童又担心自己的学习能力,害怕学习失败。如果儿童在学习上能够不断取得进步,经常受到重要他人的肯定与赞扬,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相反,如果儿童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或失败,经常受到重要他人的批评或否定,就容易产生自卑感。因此,埃里克森认为,教师应该多关心儿童,给予儿童积极的肯定与支持,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克服他们的自卑感。

第五阶段,同一性和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

其主要心理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此阶段是儿童期的结束,青春期的到来。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来会报考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建立什么样的家庭等一系列问题。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如果对上述问题有认真的思考,加之父母、教师等的正确引导,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勤奋与努力就会发挥出来,实现有意义的同一性的机会就会增多。反之,就可能出现角色混乱。角色混乱的青少年容易脱离社会,违背社会准则,藐视他人,挑战权威,缺乏自知之明。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与前面四个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息息相关,以后还会遇到种种挑战或威胁。因而,发展同一性是一个人终身的任务。

第六个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

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此阶段的青年人,渴望工作、爱情与友谊,他们努力将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起来。他们具备了独立工作与学习、谈情说爱、成家立业的能力。如果他们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与别人建立友谊,获得爱情,就为婚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够产生一种亲密感。反之,如果不能获得友谊与爱情,在婚恋中遭遇各种麻烦或困扰,就会因为被他人疏远而产生孤独感。青年的亲密感与孤独感的危机,如果能够得到积极的解决,他们就能够体验到爱情的力量。

第七个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5岁)

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此阶段是人生的中年期,是最重要的发展时期。许多人已经生儿育女,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就,担负起了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此时,他们既要照顾家庭,使家庭幸福;又要教育子女,使子女成才;在工作中挑大梁,开拓自己的事业,由此获得繁殖感。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获得家庭幸福,子女不成才,工作没有成就,就会感到碌碌无为,没有发展前途,出现停滞感,并对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八个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感(65岁以后)

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矛盾是自我整合对绝望感。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人到老年,回味自己经历的风风雨雨,总结自己的一生,会产生自我整合感。具有良好自我整合感的人,会根据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形成独特的生活风格。他们关心并帮助下一代,热衷公益事业,发挥自己的余热,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让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善始善终。反之,则会觉得人生短促,厌倦老年生活的枯燥乏味,对社会与人际关系冷漠,并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对生活的绝望感。如果个体的自我整合与绝望感之间的心理矛盾能够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能体验到生活的意义与智慧。

总之,上述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矛盾,能否顺利解决这些心理矛盾,将直接影响到后面阶段的心理发展。一个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总是遵循着自身的内在规律,在自我的指导下,沿着一条“之”字道路不断前进、发展并完善着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