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学是研究小学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各种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小学教育的对象一般是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基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身份,分别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按照不同的社会期望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从学生方面看,学生要以学为主,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追求和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从教师方面看,教师要以教为主,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并根据社会的道德价值规范去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必然要引起并被表征为各种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虽然发生在活动主体——学生和教师身上发生,但却涉及小学教育情境的许多方面。所以,小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情境中师生的各种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规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活动代替游戏活动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这在儿童心理的发展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比较起来,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学习活动不仅使小学生的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与社会性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使他们的心理面貌与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协调性、可塑性与开放性的特点。例如,在学习活动推动下,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特别是大脑的发育进入加速时期,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条件反射更容易形成与巩固,心理机能不断深化,这些为保证小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奠定了基础。在思维发展方面,小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规则与原理,思维水平逐渐提高,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发展;与此同时,与思维密切联系的口头语言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个性发展方面,小学生初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和深刻,意志的控制能力有所增强。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小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接触交往,扩大了自己的生活社交圈,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他们通过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权利与义务,自觉纪律逐步形成与发展,这些都增强了他们的社会性。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发展特点,既表现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又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活动甚至整个学校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小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决定着小学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活动。因此,小学心理学首先要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弄清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外因素的各种变化与联系,探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富有成效地进行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关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
(二)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www.daowen.com)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影响都可以成为心理刺激物,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反应。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教师必须分析小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掌握其活动规律。具体而言,小学心理学从两方面探求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一方面,分析小学生学习的性质、基本过程与结果,从而揭示其间的一般心理学规律。即着重分析小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品德等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及规律。另一方面,分析制约小学生学习的内外因素以及其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示小学生学习的一般心理学规律。即着重分析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培养激发的规律,研究小学生在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中的规律性问题,探讨小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形成规律,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及教育对策等问题。总之,小学心理学对于小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都要做深入的分析与考察,并揭示其间的心理学规律。
(三)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
小学教育涉及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所以,小学心理学要研究教师角色对教师心理的影响,以及教师角色对教师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此外,由于师生双方的交往、沟通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以鲜明的情感色彩与心理倾向性影响着教育过程,表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对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形成因素的分析和探讨,也是小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总之,小学心理学不仅要系统地探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还必须系统地探讨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与施教活动中的心理活动。所有这些,共同构成小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