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利用发展常模所提供的信息对测量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心理健康测量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意义

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是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进行评估。当小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学习不良、注意涣散、情绪困扰、人格障碍和问题行为等)时,通过心理健康测量,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可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断,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制订干预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干预方案实施过程中或者结束之后,心理健康测量可以检验干预的效果,有助于修正或提出新的干预措施。心理健康测量还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因材施教、实施发展性指导提供依据。

心理健康测量的宗旨是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测量必须是科学的、客观的。不负责任的测量、错误的测量可能会误导学生,甚至会贻害终生。鉴于心理健康测量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掌握心理健康测量的知识,接受基本技能的良好训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特性与种类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特性

小学生的心理特性是通过小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测量无法直接测查他们的心理特质,而是通过小学生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其心理特质,因此,心理健康测量具有间接性。

人的行为比较没有绝对标准,心理健康测量中对小学生的评价总是与其所在团体中的大多数人或者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如聪明、愚钝,内向、外向等,因此,心理健康测量具有相对性。

任何测验都不可能测量学生所有的行为,特定的测验只测量它所要测定的行为领域的一个行为样本。测验的编制者往往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抽取出决定某一心理特质的代表性要素,选取最能表现这些要素的行为组成行为样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测验只是测量编制者所定义的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测量具有代表性。

此外,同其他测量一样,心理健康测量还具有客观性。因为,测验工具从编制到施测、记分以及对结果的解释都经过了标准化。

当然,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人们对心理特性的测量还达不到物理测量的精确度,对某些心理特性的认识可能还有偏差,因而,对心理健康测量的使用必须相当慎重。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种类

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种类很多,,分类随采用的标准不同而有所不同,同一种测量采用不同标准划分,可能归为不同类别。按测量的功能分类,有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按测量的材料分类,有纸笔测验,所用的是文字材料,小学生用文字作答;有操作测验,测验的项目多是图画、实物等,不需要用文字作答。按测量的对象分类,有个别测验,即一个主试与一个小学生在面对面的情形下进行;有团体测验,在同一时间内由主试对多名小学生进行施测。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一般原则是,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在发展的框架内去评价学生的行为,其中主要包括发展常模、发展过程、发展的稳定性。(www.daowen.com)

(一)发展常模

在发展的背景下理解小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行为,首先要考虑发展常模。小学生的许多行为是随年龄变化的,在某一年龄阶段很普遍的行为,在其他年龄可能相对就不普遍。如对黑暗和想象中的生物的恐惧在低年级小学生中相当普遍,但以后随年龄增长就减弱了。承认小学生行为的发展变化对于心理健康测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同样的行为在某一年龄阶段属于发展正常范围内的,而在另一年龄阶段可能是病理的指标。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因而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应当考虑测量工具是否提供了适当的、特定的年龄常模。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心理机能或行为在某些年龄阶段发展变化较快,而在其他年龄阶段却相对平稳,年龄常模中年龄组的划分应能体现这一特点。正确利用发展常模所提供的信息对测量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心理健康测量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发展过程

为了正确解释测量的结果,评价者还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小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其二是每个小学生独特的个人发展史。

一般发展过程指年龄阶段的发展。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都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机能(如认知、情感、言语),都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发展需要,这种独特的发展需要导致了与年龄相关的发展变化。仅把小学生的行为与年龄常模比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行为在某些年龄有明显的增多,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是正常发展过程的变形,或是与正常发展有质的偏离的病理发展过程的指标。

小学生的个人发展史应包括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如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的一般发展状况、既往病史和家庭史。了解小学生独特的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探明心理问题形成的机制和原因。

(三)发展的稳定性

稳定性指的是行为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从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小学生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稳定性的程度取决于所测量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的类型,取决于测量的是心理机能和行为的哪些方面,取决于测量的是孤立的行为还是不同维度行为的集合。例如,心理学研究普遍表明,外化行为(如多动、攻击行为等)比内化行为(如恐惧、抑郁等)更为稳定,不同维度的行为集合比孤立的行为更为稳定。

正是考虑到发展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量必须基于多种背景、多种信息源,这样才能作出综合的客观的测量。为了更好地理解小学生跨情境的变异性,在测量小学生心理特质和行为本身之外,对其他许多重要背景(如家庭、学校、同伴等)的相关方面也应该进行测量,因为许多重要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小学生的适应。

(四)共生现象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中除了要考虑发展因素之外,还应当注意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共生现象。所谓共生现象,是指同一个学生的适应问题或心理障碍总是两个或更多的问题相继或同时出现,很少是孤立的单一问题。观察发现,许多小学生经常会出现多方面的(如情绪、学习、社交等)问题,这种共生现象的高比率决定了心理健康测量必须是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测量不仅应跨越不同的背景,而且应跨越不同的心理机能,不仅要测量学生、家长、教师所报告的问题,而且要测量在适应中那些潜在的共生问题。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最初报告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主要问题,一些症状可能会因其他共生问题而加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