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特殊症状及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特殊症状及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紧张时抽动加剧,分散注意力时症状减轻。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厌食称神经性厌食。小学生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的形成也与不良的社会、心理有极显著的关系,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遭受性骚扰、学习困难、惊吓等。

小学生特殊症状及心理健康教育

一、口吃

口吃为正常言语的节律发生障碍。在美国大约有1%的人出现口吃,其中半数是学龄儿童。男孩比女孩多见。导致口吃的原因很多。有人认为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突然的精神刺激,父母过分矫正发音或模仿他人的口吃;有人认为与素质有关,如大脑两半球对言语器官的控制发生冲突,或具有犹豫不决、经常反复的性格倾向等。口吃的直接原因是发音器官的痉挛,表现为重复第一个词或句子,或中途某个音难发而中断,致使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当使劲说出时伴有挤眉弄眼、歪嘴、唇部颤抖、头部晃动,患者深深陷入痛苦之中。常因此而羞怯、自卑和孤僻,情绪不稳定时出现睡眠障碍。

矫治口吃不能操之过急。言语矫正训练是治疗口吃的最基本方法,包括肌肉松弛,呼吸均匀;控制讲话速度。由于人的言语能力往往与他的社会活动及范围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小学生社会化训练是解决口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要让小学生在社会化活动中强化自己的言语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朗读训练、背诵训练、交谈训练,才能有效地纠正口吃。

二、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习惯性痉挛。发病年龄5~12岁,男孩多见。主要表现颜面小肌群不随意的抽搐或跳动,并常有快速、突然、频繁、无目的抽动。常发于脸、颈、肩部。多为眨眼、皱眉、皱额、点头、摇头、努嘴、伸脖、耸肩、吞咽等单调、重复、不能控制的动作。紧张时抽动加剧,分散注意力时症状减轻。患者也可表现为躯干、四肢肌肉的抽动,出现扭腰、转体、投手掷足等动作。运动的特点为不自主、反复出现。抽动的部位及强度、频度均可发生变化。

许多研究者认为本症的发生是由于脑器质性的原因,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心身疾病,与多种精神刺激因素有关。但一般不会有严重的智力或其他精神行为问题。随着年龄增长,症状若持续不愈,会给个人生活、社交活动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可能出现一些继发性的心理问题如退缩、抑郁等。

抽动症多采用药物治疗及行为治疗的综合矫治方法,同时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并合理安排其生活和有规律的文体活动。

三、神经性厌食

躯体疾病和精神因素可引起食欲减退或厌食。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厌食称神经性厌食。本症常于青春期起病,95%为女生。本症的发生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如亲人死亡、家庭破裂、躯体疾病、学习紧张、心理创伤及社会上以“瘦为美”的减肥风气等,均可构成诱因。其症状表现主要有:主动少食,偶有绝食,严格控制食量及拒绝正常食物;已明显消瘦,但恐惧并不消失,仍觉得太胖,拒绝保持体重在相应年龄及身高的最低水平;随着营养摄入不足,体质下降,可出现焦虑不安、心动过速、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强迫性思维和仪式动作等。严重者女性可乳房发育迟缓,出现闭经,男性则生殖器呈幼稚状态,同时伴有畏寒便秘、血压降低、低体温、维生素缺乏症等。

神经性厌食的治疗,主要是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和帮助小学生建立愉快的情绪,促进消化道腺体的分泌功能和消化功能,增加食欲。通过言语疏导,改变其不良的饮食习惯;培养进食兴趣,包括尽量供给具有色、香、味烹调技术的食物。此外,有意识地限制饮食且十分顽固的神经性重症厌食病例,应住院治疗。

四、单纯性肥胖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过多积累和脂肪组织的过度扩增。凡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应有体重20%以上,有过食、运动少、身体呈均匀性肥胖而无其他异常表现即为单纯性肥胖。

据1995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样调查研究表明,我国7~18岁中小学生超重及肥胖,男生为8.65%,女生为7.18%,其中城市男生的超重及肥胖高达12.3%,小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www.daowen.com)

心理学家认为,肥胖症的倾向常始于幼童时期。有时父母双亲都肥胖或消瘦,因此总不自觉地给孩子多吃东西,胖的父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瘦的父母希望孩子消除瘦弱感。也有的父母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奖励或不良行为的惩罚以提供或剥夺美味食品为主,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定势:若要赢得父母的抚爱、赞扬或避免处罚,就要“多吃”。结果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进食量大,进食速度快,爱吃含淀粉多的甜食,吃零食多,因而摄入的热量高于身体需要量,日积月累,大量的热能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而导致肥胖。有人研究后指出,肥胖的人也往往是那些将饭菜吃得精光的人。不管实际需要与否,胖子一般总是把面前的食物都吃得精光。有人对75例肥胖小学生的饮食习惯做了调查,发现他们大多不喜欢吃蔬菜,而喜食肉类、油炸食品,其中56名(占74.7%)喜欢吃大量零食,喜食高糖的冷饮、巧克力、糖果等甜食,其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的学生(28.3%)。

单纯性肥胖的矫治首先应接受专家的指导,并有目的节食,减少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摄入,增加素食和高纤维食品,但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医学研究证明,运动可以加快体内新陈代谢和能量消耗,将体内多余的脂肪转变为热量,并得以散发。因此,矫治肥胖症又一重点是锻炼。此外,如果用药物减肥,则必须在专家诊断、指导下进行,且不宜作为长期的或主要的矫治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切忌盲目滥用减肥药物,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五、小学生经前期综合征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少数女性在月经期前三四天,出现周期性的消极情绪,如恐慌、焦虑、烦躁、忧郁、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度低下、头痛、失眠等多重症状,一般随月经的来潮其症状减轻或消失。

有研究者认为,女性在排卵期雌激素增高,而行经前雌激素则降低。因此,经前期综合征是由于女性体内激素周期性变化造成的。但是更多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因素可以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和行为改变,如精神紧张可使月经推迟或闭经。据日本学者报告,女犯人中有72%出现“拘留性闭经”;有关实验表明,期待效应也会引起经前期综合征的一些症状。另外,传统文化观念及其对待月经的看法等因素都会对经前的情绪等精神状态产生影响。小学生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的形成也与不良的社会、心理有极显著的关系,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遭受性骚扰、学习困难、惊吓等。它可能在月经初潮开始时就产生,也可能在正常的月经周期内因不良刺激而产生。此外,经前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这不但取决于心理应激的适应能力,也取决于当时的体验和心理内容。

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明显的心身相关的疾病,因此,本病可采用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的综合方法。实践证明,父母及家庭成员对经前期综合征女孩的心理支持(包括体贴、安慰、引导等),能显著地减轻其病症反应。特别在孩子的月经期,父母应满足其心理上的合理需求,融洽亲子感情。破损型家庭的家长或长辈更要注意讲究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以抚慰其心灵的创伤,从而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思考题

1.何谓心理障碍

2.小学生精神障碍的防治原则有哪些?

3.小学生抑郁症有哪些表现?如何进行处理?

4.导致口吃的原因有哪些?怎样进行矫治?

5.矫治单纯性肥胖的措施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