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精神障碍的防治原则

小学生精神障碍的防治原则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小学生精神障碍的防治原则小学生精神障碍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重视心理卫生是防治本病的首要措施。

小学生精神障碍的防治原则

一、小学生精神分裂症

据有关报道,精神分裂症有2%起源于童年期,年龄越小发病率越低。患者表现为言语减少,无故紧张恐惧,孤僻退缩,动作奇特;注意涣散,学习成绩下降,不遵守纪律,无目的游荡;情感缺乏,与亲人疏远,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无原因的情感波动;言语单调、重复,联想散漫,常沉湎于幻想之中;幻听、幻视较多见,常带有恐怖幻想性,行为冲动,可出现模仿语言或刻板动作。不少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显著增高,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其同胞兄弟姐妹中,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数目较一般人口要高出几十倍。

二、小学生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活动病态的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病。该病反复发作,有自行缓解倾向;也可仅有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的发作,或二者兼有。躁狂状态的基本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但自制力弱,多言多动,睡眠少。抑郁状态时情感低落,苦闷绝望。严重时产生妄想,企图自杀。情感抑郁时晨起最重,到傍晚减轻。患者思维缓慢,言语动作减少,失眠,早醒,食欲减退。躁狂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有关。该病病人家族中,同种疾病的发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出30倍以上,而且血缘关系越近其发病率越高。据研究,中枢神经介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代谢异常在发病上起重要作用。

三、小学生反应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又称心因性精神病,是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本病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症状反应精神创伤的内容,病因消除或改变处境后即可恢复,预后良好。女性患病多于男性。急性患者发病时意识模糊,身体木僵,呈兴奋状态,病程较短,多在一周之内恢复。慢性患者发病时,情绪低落、沮丧,感到内疚、自责,对不幸境遇久久不能忘怀;有时紧张多疑,可出现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妄想是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曲解,内容不荒谬,病程较长。

四、小学生精神障碍的防治原则(www.daowen.com)

小学生精神障碍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重视心理卫生是防治本病的首要措施。由于精神障碍是多种致病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并不排除应用药物或到相关医院系统治疗。但是重视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将对疾病的恢复和预防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防治复发的效果更好。

(一)采取综合措施,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

学校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普遍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特别重视自幼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婴幼儿和小学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教育如果可以塑造出合乎理想的心理品质,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精神障碍的心理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原则种类很多,可根据不同病情采取适宜的疗法,但必须同时重视生物、心理、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这就是祛除病因,消除不良情绪,恢复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建立新的心理平衡机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鼓励患者依靠自身的能力,调整心理和生理的平衡,改变原来因心理平衡失调而造成病理改变的恶性循环,建立有利于身心复原的良性循环。目前广泛采用的心理治疗有以改变认知为手段的领悟疗法、疏导疗法;对不健康行为实施矫正的行为疗法;使用仪器反馈生理信息,以帮助患者用意念调整生理功能的生物反馈疗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