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不合群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对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另一种是学生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有的孩子由于在婴儿早期缺乏这种必要的同伴交往,有可能导致不合群。

案例一 自我中心

小雪的母亲逢人便夸她的好女儿多么的聪明,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书画、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市里的一二等奖,可谓多才多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与同学相处不好,同学关系紧张。由于小雪多才多艺,学习又好,再加上家庭比较富有,她时常瞧不起班上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会随口说:“这问题太简单了。”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她也会说:“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儿的穿上吧。”她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仿佛她就是“小公主”。她很傲,有时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

[分析]

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就曾有小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老大!”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

[方法]

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

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

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

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案例二 不合群

小、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十分正常,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可他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渐渐对周围的环境没了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予理睬。大家都说他是个“不合群”的同学。

[分析]

不合群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对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另一种是学生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不合群的原因是多种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婴儿早期与同伴隔绝导致以后的适应问题。曾有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半年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有的孩子由于在婴儿早期缺乏这种必要的同伴交往,有可能导致不合群。

2.由于身边没有同龄伙伴和朋友,在家里主要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与能给自己保护和支持的成年人很好相处(如教师),而不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

3.家长的过分保护,不让孩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怕孩子受欺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小、懦弱,均不受同伴的欢迎。

4.曾在交往中遇到过挫折,失去信心,不愿交往。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因尿裤子而遭到同伴们的哄笑,于是就产生逃避集体场面的心理和行为。

5.个性原因。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呆板、不爱活动的性格,因此不容易与大家交朋友。

6.患有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对交往根本不感兴趣,也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

[方法]

对于不合群的儿童,首先做的应该是查找原因,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不同的矫治重点。问题比较严重的儿童应建议寻求专家的帮助。

1.区分不合群的儿童究竟是受到忽视还是遭到拒绝。对于遭到拒绝的儿童,给予交往技巧和原则上的指导;对于受到忽视的同学,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查找原因。要区别这两种情况,可利用提名测验,让每个同学写出班上三个最想交往和三个最不想交往的同学,那些两种情况都未被提名的往往就是被忽视的儿童,教师也往往忽视他们,应对他们实施行为改变计划。

2.行为强化法。鼓励儿童主动交往,教师给予相应的强化,如表扬、注意等,同时争取得到家庭的帮助。

3.认知重建法。交往障碍常常源于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有正确的自我评价。

4.教学—指导技术包括指导、提供榜样、练习、强化等环节。如教会儿童问问题、提建议,给他们提供交往技能较高的同伴做榜样,再给予同伴的支持和帮助。

5.交往能力训练。

6.多组织集体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案例三 对抗

李强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喜欢和别人对着干,特别是在和老师的接触中,学校不让穿托鞋上学,他偏要穿;上课不许讲话,他偏偏要交头接耳,说个没完,搅得大家都上不好课。而且,在他的带动下,班上几个捣蛋鬼形成了一个小团伙,让教师头疼不已。(www.daowen.com)

[分析]

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听话,希望孩子能在成人的意愿范围内行事,但是偏偏有许多不听话的孩子。其实只要找到孩子这种对抗心理产生的原因,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1.对抗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缺乏良好的教育造成的。例如,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承受过重的压力,压制了小学儿童正常的兴趣和爱好;有些家长教育方式欠妥当,动辄打骂孩子,使孩子的心灵过早蒙上了阴影;有些教师在言语或行为上不尊重孩子,使孩子反感,从而引起学生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

2.小学生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有的行为是由于天性使然,并无恶意。

3.小学生有时把这种对抗作为一种不满情绪发泄的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方法]

1.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弄清儿童产生对抗心理的原因,查找自身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足,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还孩子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2.对待这种儿童切忌急躁,以关心、爱护减少他们心理上的抵抗。

3.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应从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会他们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

4.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发现其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勇敢、求异等,合理引导,使他们向好的行为方式转化,培养创造性思维

案例四 嫉妒

张行在班里总是容不下别人,看到别人长得比自己漂亮,衣服穿得漂亮,就说人家是出风头;看到别人成绩比自己好,就说人家是考试作弊;看到别人比自己行,超过自己,则心中就不愉快、焦虑,总想发泄或攻击他人。

[分析]

张行的这些表现是典型的嫉妒心理。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个人在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对象所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怨恨的情绪体验。嫉妒是人性的弱点,常常发生在两者年龄、文化社会地位与条件相当并有竞争关系的人之间,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会对竞争对象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在同辈、同学和同事间更容易发生,因为在这些条件相当的人之间有可比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具有竞争性,这往往容易使个别同学在内心产生程度不同的嫉妒心理。一个人在嫉妒他人时,最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他人时,当事人往往处在紧张和不安之中。心理学家认为,嫉妒心理长时间的存在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嫉妒心理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它会使一个人变得卑下、偏狭;它会使人丧失理智和信心,陷入自伤或伤人的危险境地;它会使人放弃自我追求,而去用仇视的目光贬低他人的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庸人。嫉妒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造成集体内部互相积怨,这种积怨会使许多人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形成内耗。

[方法]

1.要教育小学生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在具有竞争气氛的学习生活中客观地对待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要把学习中最优秀的同学仅仅看成是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对手,而要看成是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仅仅拿自己的长处去与别人的短处比较,而要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只有这样才会有长进。

2.要走出自我狭隘的小圈子。嫉妒别人成功是从自我的视野中把别人成功看成自己的障碍,因此其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自己不好也不许别人好的自私心理。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时时会发现自己周围的同学正在超越自己。如果能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并能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就表明走出了自我狭隘的小圈子,具有一种宽广的胸怀,这种胸怀对于将来的成功十分重要。

案例五 斤斤计较

小华与小玲是同班同学,又是部居,一起长大,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做游戏,是一对大家都羡慕的好朋友。可小华有一个毛病,就是爱生气,而且小心眼,特别能记“仇”,幸亏小玲为人挺大度,两人倒也相安无事。可是有一天,小玲无意中撞了小华一下,把妈妈给小华新买的裙子划了一个小口子。由于是无心的,小玲想好朋友应该没什么,也就没当回事,可小华总也不能忘记这件事。以后交往两人就感到不自然,一对好朋友就这样慢慢疏远了。

[分析]

小学生的交往是以互惠为基础的,低年级学生强调的是具体的互惠(如一起玩、一起做事等),高年级学生强调的是心理的互惠性(如兴趣、态度的一致性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生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共同参加的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品德心理发展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而是靠自我判断进行反馈,所以同学之间经常出现小摩擦。这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许多家长什么事都“顺”着孩子,使他们从小习惯于受不得一点儿委屈,这种个性妨碍了他们的正常交往。

[方法]

1.教会小学生学会原谅,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教师向小学生讲解友谊的特征、原则及重要性,使小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做,培养小学生宽大的胸怀,提供榜样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2.教师要及时帮助化解同伴间的矛盾。教会他们要主动化解矛盾,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如写纸条、请别的同学帮忙说声对不起等,使小学生学会宽以待人,接纳朋友也要接纳朋友的不足。学会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

思考题

1.分析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

2.如何帮助“注意分散”的儿童?

3.列举“自我中心”儿童的表现。

4.不合群的原因及其矫治方法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