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交往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小学生交往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在班级中,加入小团体的小学生往往能通过自己的特殊兴趣和共同活动,成为班级中的积极分子。

小学生交往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

(一)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等。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青春期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次,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作用。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接受,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

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表明这些男生对女生特有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二)与父母交往的特点

虽然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但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对父母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在其发展上仍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第一,教导,即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向小学生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第二,强化,即父母采取奖惩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第三,榜样,即父母往往是小学生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他们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第四,慰藉,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三)与教师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与幼儿园的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品行。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进小学校门时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影响着小学生对教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消极的反应。例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不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反感和不满。因此,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影响小学生与教师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期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期望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广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和行为表现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教师一般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信息来对学生形成期望的。当教师对小学生有高期望时,就会对学生表现出更和蔼、更愉快,更经常表现友好的行为,如点头、注视学生,谈话更多,提问更多,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更长,更经常地赞扬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不同对待方式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如认为高期望学生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好好努力,而低期望学生的失败是因为缺乏能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向小学生表现自己良好的期望,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更应该满腔热情,更多地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二、小学生中的小团体及其引导

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步发现在兴趣、活动方式、态度等方面相互接近和相容的对象,形成同伴关系,同伴之间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逐渐提高,便发展成小团体。心理学研究表明,班级中的小团体,每40人左右的班中有8~10个,50人左右的班中有10~12个,60人左右的班中有11~13个。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小团体数也就越多。班级中的小团体规模以2~3人为最多(占68%),4人规模的小团体占18%左右,5~6人及以上的小团体在小学高年级才出现。班级中的小团体以同性别为主,占总数的97%,高年级有少量5~6人规模的男女混合型小团体。小团体通常有1~2个核心人物,大多数是班干部。以班干部为核心的小团体在小学低年级占90%以上,小学高年级占60%左右。班级中的小团体,是小学生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对小学生吸收同伴的经验、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锻炼实际活动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小团体的存在能满足小学生归属的需要,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由于小团体内部具有一定的活动目标和行为规则,因此,小团体的存在对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班级中,加入小团体的小学生往往能通过自己的特殊兴趣和共同活动,成为班级中的积极分子。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都在发展之中,有时,小团体的利益和规则会与班级的利益和纪律相抵触,也可能会因为小团体的活动过于频繁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可能受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的影响而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正确地对待班级中的小团体,既要支持他们的正当活动,又要做必要的引导。

第一,教师要在任何时候都了解自己班级中的小团体的活动状况、核心人物的态度以及人员的变迁。同时,还要了解班级内大部分成员对这些小团体的评价。

第二,教师要做好小团体的核心人物的工作。小团体的活动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核心人物的态度。因此,做好他们的工作是把握小团体的关键

第三,教师要善于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使班级目标与小团体目标在根本利益上是相容的,并努力使小团体的活动适应班级的活动。同时,教师要善于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调动小团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并注意提高他们的活动质量。

第四,教师要冷静地分析班级中的舆论。学生们对某个小团体或某个同学的态度和评论,对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五,如果某个小团体的活动影响了成员的学习、健康或者违背了常规,教师必须及时地提出明确要求和必要的限制,并向他们说明道理。对于少数受社会不良分子影响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小团体,则要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他们与不良分子的社会联系,并加强法制教育。

由于小团体是一个群体,所以,教师既要了解和尊重个人,更要了解和尊重群体心理,与他们接近,同他们交流,充分利用教师的权威和人格力量,利用班级的力量,把各种小团体的活动纳入健康的轨道,充分发挥小团体在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三、处境不利小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辅导

所谓处境不利小学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不受欢迎的小学生。这些学生虽然也有交往的需要,有一定的交往标准,但在同学的心目中形象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心理品质和社交技巧有问题,主要表现为:给别人起绰号、打架、骂人等攻击性行为,在课堂上打闹、抄袭作业、挑拨是非、撒谎、违纪、不懂装懂、好吹牛、自以为是等不良品行。

在班级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小学生,其品德发展也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力求积极地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没有成功,可能会采用一切手段竭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甚至可能采用虚假的英雄行为或违纪行为来达到目的。另一个方向是,感到孤独,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或到其他班级去寻找朋友。如果在班级中无法改变他们的不利地位,他们可能会逐渐地产生不关心集体的冷漠态度。

小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往往早在低年级阶段就已形成,而且一旦形成便相当稳定。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生入学初期就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每一个小学生在班级中都得到顺利发展。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关心那些不受欢迎的小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处境。教师可通过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交认识,纠正他们的自我评价,增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兴趣,改善他们的社交技能。对这些小学生的训练主要有言语指导、角色扮演和行为强化三种方法。

所谓言语指导,是指教师针对处境不利小学生在交往活动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制订训练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告诉学生,向他们详细介绍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按照教师提供的交往策略,练习新的行为模式。当学生不仅在特定情境中能使用新的行为模式,而且在其他情境中也能使用新的行为模式,就表明训练取得了成功。

所谓角色扮演,是指让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体验不同情境中的感受,帮助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所谓行为强化,是指及时地肯定处境不利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符合训练方向的行为,以巩固他们交往的新的行为模式。

对处境不利小学生的训练,教师要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要客观地把学生在班级中的不良处境告诉家长。因为,家长通常并不了解自己孩子在班级中的地位,也不了解自己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班级加强教育,改变班集体对这些处境不利小学生的看法,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使不受欢迎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吸引力和温暖。

四、小学生交往辅导举例

案例一[1]

辅导题目 学会交朋友

主题分析 儿童对朋友的理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把朋友看作是可以与之共同活动的游戏伙伴,或居住的地方离得很近的小朋友。在学龄中期,儿童的朋友概念表现为: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品位,也提高了互惠性的成分。十二岁左右,儿童开始把朋友看作是可供互相交流秘密的人,可以彼此分享情感和思想的人。他们认为,对朋友无须隐瞒,你可以和他讲任何事,可以和他说你不想对别人讲的各种事情。

目的要求

1.使小学生初步意识到,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并在活动中学习和实践交朋友的基本方法。

2.引导小学生理解“朋友”的含义,克服交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课前准备 故事、投影器材、图表。

辅导方法 故事法、讨论法、游戏法。

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经常照镜子吗?有一天,一只小花猫也来到了镜子前,它照出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课堂操作。

(1)镜子里的小花猫。

①学生看图(如图8-1)、听故事。

图8-1 镜子里的小花猫

小花是一只漂亮的小猫,它跟妈妈住在一只大木板箱里。

有一天,妈妈出去了。小花也想出去玩玩,他弓着腰呼地一跳,跳到大木板箱外面,东转转,西瞧瞧,走进了一间屋子,屋子里有个大柜子,大柜子上装着一面大镜子。

小花一步一步走到大柜子跟前,咦,这是怎么回事?大镜子里也跑出一只小猫来了?瞧,一身油光光的毛,长长的胡子一翘一翘,跟小花一模一样。小花瞪着乌溜溜的眼睛看着那只小猫,那只小猫也瞪着乌溜溜的眼睛看着小花。

小花觉得很奇怪,张开嘴巴问:“你是谁?”

那只小猫也张开嘴巴,可是没有说出话来。小花更觉得奇怪了:“你干吗老看着我?”

那只小猫没理小花,还是瞪着乌溜溜的眼睛看他。小花生气了,把腰一弓,猛地扑过去,伸出爪子去抓那只小猫。这可不得了!那只小猫也把腰一弓,猛地扑过来,伸出爪子来抓小花。(www.daowen.com)

小花给吓坏了,转过身子就跑,跑回大木板箱子里去,告诉妈妈:“妈妈,妈妈,一只小猫来抓我!”

妈妈仔仔细细地问了一遍,笑起来了:“小花呀小花,你用爪子去抓人家,人家不抓你吗?要是你跟人家和和气气的,人家也会跟你和和气气的。你不信,再去瞧瞧。”

②讨论:镜子里的小花猫为什么会那么凶?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③小结:与人相处也是如此,你怎么对待他,他很可能会怎样对待你。那么,你在和朋友相处时就要注意,你希望他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他。

④讨论:你打算怎样对待你的朋友?

(2)好朋友档案。

①学生按照事先收集到的资料填写如下表。

②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

③小结:要想了解自己的朋友,就要有真心、诚心,要付出努力,不怕困难。

总结和建议 这节课使我们理解了“朋友”的含义;我们知道,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学到了交朋友的基本方法。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交好朋友。

课外作业

1.回忆你在不同时期的好朋友及当时交友的标准。

2.为了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你将怎样做?

案例二

辅导题目 交往的学问

主题分析 交往是人的生活需要。作为社会人,必须交往,否则就会感到孤独。据说,美国曾有一些人宣称“不愿和别人交往”的孤独者,却不堪“孤独”而相约:“咱们成立一个孤独人协会吧!”可见,人需要交往。人要交往,就要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好,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正常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友善的、和谐的。而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从每个人自己做起,从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学习、办事的风格以及品行风度等方面做起,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达到友善与和谐。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特别是做好具体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这对当前的人际适应以及将来顺利地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的要求 帮助小学生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技巧,了解交往的学问,认识并注意防范社会交往中的不良现象。

课前准备 小品

辅导方法 表演法、讨论法。

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交往吗?——人与人彼此之间互相来往。你们知道交往有什么学问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2.课堂操作。

(1)表演小品一。如图8-2,小英和小玲是同班同学。星期天,小英和邻居小娟去看电影,去电影院的路上正好遇见小玲和她的表妹小红。

图8-2 小品一示意图

小英:(看见小玲)小玲!小玲!

小玲:(回头看见小英)小英!

(两人见面,互相亲热地打招呼,接着聊了起来。)

小英:小玲,你也是去看电影吗?

小玲:不!我们去公园。

小英:昨天上午我去找你借书,你不在家。

小玲:对不起,我去书店了。

(两人继续交谈,亲热极了,互不相识的小娟和小红被“晾”在一边,很尴尬。)

(2)课堂讨论:小英和小玲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适?

(3)表演小品二。

小英:(看见小玲)小玲!小玲!

小玲:小英!(二人各与自己的同伴在一起)

小英:小玲!(指着小娟)这是我的邻居小娟。她在二中上学。我们是好朋友。(指着小玲)这位是小玲,我的同班同学。

(小玲和小娟握手,互相说:你好!)

小玲:(指着小红)这是小红,我表妹,二小五年级的。(指着小英和小娟)这是小英,我的同学。这是小娟。大家认识了吧!

(四人互相握手,开始亲切地交谈起来。)

(4)课堂讨论:你从上面的小品中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5)教师小结:强调人际交往有许多学问:如果一个人缺乏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会在无意中伤害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第一个小品中,小英和小玲的表现就是如此。如果你懂得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像第二个小品中小英和小玲表现得那样,你就会结识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友谊,你的生活也会更加充实与美好。

3.教师进一步根据图8-3启发学生:初次交往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现自己呢?

图8-3 初次交往

一是要善于认识人,尊重人和保持自尊。要想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恰当地表现自己,就要善于认识人,并在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初次见面只是第一印象,要成为朋友、挚友,切莫忘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板书)这句话。

二是要善于听懂对方的话。对我们不熟悉的人所说的话则要动脑筋,辨别真伪。大街上有时会发生上图(右)那样的骗局,女青年拉着过马路的老奶奶帮忙试衣服、换零钱等,就把老奶奶的钱骗走了。

4.讨论:在社会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不友好的交往?你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总结和建议 人离开空气、阳光、水和食物就不能维持生命,离开了主动友好的交往,身体和心理都不能得到健康发展。所以,人一定要学会主动地、友好地与他人交往。今后我们要用学过的交往知识和技能,与他人建立团结友爱的关系,增进社会适应能力,更健康地成长。

课外作业 补充社会交往的学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