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自我意识辅导成果初现

小学生自我意识辅导成果初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第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自尊。自尊高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自尊低的小学生往往自暴自弃。

三、小学生自我意识辅导措施及案例

(一)保护和提高自尊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自尊的辅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认为,自尊就是指个体的成就感,或者说,自尊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所设定的目标的过程中对成功或失败的感受。可见小学生自尊的辅导,关键在于帮助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失败的感受。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由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共同构成的。所谓理想自我,是指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并不是一种轻浮的、根本达不到的幻想(如我想成为百万富翁,我想成为著名影星等),而是一种想拥有某种特性的真诚愿望。所谓现实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某种技能、特征和品质的主观认识。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一致时,自尊就是积极的。相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时,自尊就是消极的。

例如,有这样两个学生,一个叫刘言,另一个叫周红。刘言很看重学业上的成功,他的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同时,他平时也努力学习,上课用心听讲,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是班里公认的好学生。与刘言不同,周红很看重同学间的友谊,希望自己的人缘非常好,将来能够成为班里所有同学的好朋友。可是,周红的性格很内向,不大愿意与同学们交往,同学们也很少主动与他来往,实际上,周红在班里的朋友很少。由于刘言同学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是一致的,所以,他的自尊较高;而周红同学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他的自尊相对较低。

我们应当注意,现实自我的获得实际上是一个自我知觉的过程。人们在自我知觉的过程中通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第一,武断推论,即没有充分的依据,凭想当然下结论。比如,有些学习钢琴的小学生,只看到别人的成功,而没有看到别人付出的代价,以为只要自己学习钢琴,不付出代价也能获得成功。第二,选择性提取,即只注意消极的信息。比如,一个因为胖而自卑的女孩,可能对别人挑剔的目光极为敏感,却对赞赏的目光非常麻木。第三,泛化,即依据单一事件下结论。比如,一个人的生活有学业、品德、体貌、人际交往等很多方面,却只根据学业或体貌来给自己或他人下结论。第四,扩大,即高估消极事件。比如,和同学为一件小事吵架了,事情并不严重,却总担心给别人留下坏印象。第五,缩小,即低估积极事件。有些成绩不太好,却很有礼貌、爱劳动的同学,总觉得不是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因为他没有看到好品质的价值。第六,个人化,即对消极事件采取个人负责的归因风格,把不是自己的责任也揽到自己身上。例如,考试成绩不好,有时是因为题目太难,却责备自己没有学好。第七,二分思维,即全或无的思维,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要么正确,要么错误,对自己、对他人总是做“好”与“不好”的简单化评价。以上这些错误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珍视自己所拥有的某种技能、特性和品质,从而有效地保护和提高自己的自尊。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辅导举例

案例一

辅导题目 找优点

主题分析 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对一个人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若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也就帮助他们初步树立了自尊和自信。如果一个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那么他将缺乏自信,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小学生中,有不少人存在着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自信,长此以往会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本课来挖掘每个人身上存在的优点,使小学生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在听同学的自我描述以及对同学的赞美过程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同学,欣赏同学具有的这许多优点,为他们高兴,从而也有利于融洽与同学的关系。

目的要求

1.通过让小学生叙述自己的优点,提高个人的自尊和自信。

2.通过听别人述说优点,增进对同伴的了解和感情。

课前准备 让小学生找找各自的优点。

辅导方法 讨论法、游戏法。

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学生叫王伟,他是一个爱劳动、懂礼貌的孩子,只不过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一般,因此,王伟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觉得自己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

问题:如果他是你身边的同学,你将如何看待他呢?你会怎么帮助他呢?(请4~5名同学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们发言的情况,引出了解自己拥有的优点的重要性。“同学们,不仅王伟同学身上存在许多优点,就是在座同学身上同样有许多优点,就让我们来找一找。下面让我们来做‘找优点’的游戏。”(板书“找优点”)。

2.课堂操作。

(1)游戏一:为自己找优点。两个人为一小组,各自讲述自身优点;一个人说的时候另一个人要认真听,并且数一数他说了几条。2分钟后轮换。然后,请学生发言,说说自己有几条优点。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知道,在较短的时间里要找出自己的优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优点,只是有些优点你没有发现而已。

(2)游戏二:为同学找优点。小组成员发言要有秩序,不发言的成员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在别人讲述自己的优点时,只要听,不必表示感谢,也不可因为别人叙述不够准确而作出不应有的行为;数一数同伴为自己找到了几条优点。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同伴为你找到了几条优点?你有什么想法?是否很高兴?你以后将怎么做?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许多的优点,我们应该正确了解自己的优点,积极地发掘它,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3.就两个事例进行讨论。

事例一:一个因为胖而自卑的女孩,可能对别人挑剔的目光极为敏感,而对别人赞赏的目光非常麻木。

讨论:对于这样的人你们有何想法?

事例二:小刚和小明因为一件小事打了起来,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可小明却一直记在心里,担心给别人留下坏印象。

讨论:对于这样的问题你们将如何处理?

总结和建议 通过前面的游戏及刚才的例子,我们知道要想正确且全面地认识自己身上的优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希望大家今后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发展更多的优点。教给大家一个增加自信的方法,就是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能行!

课外作业

1.请你回家后把自己身上的优点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与你分享这份快乐。

2.请你的爸爸、妈妈也来谈谈你的优点。

案例二[6]

辅导题目 “两面人”

主题分析 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曾提出“镜像自我”。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为对方的镜子,在对方眼里观察自己,可以看到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就好像站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的姿态、服装等一样,同时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我形象,产生对自己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实际上,他人的反应反映了当时社会规定的角色要求和团体的价值观。这样,人的自我意识就具有客观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与周围人,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人的交往中,逐渐把他人的判断内化为自己的判断,这时候个体依据自己的想象,按照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意识慢慢地脱离他人的评价,成为自律的标准而发挥作用。这时候,个体渴望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地位,对忽视自己和不重视自己的人没有好感,而采取回避和疏远的态度;反之,对肯定自己的人则主动去接近他们。所以,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和意识表现出了主观选择性。

小学阶段正是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时期,如果教师能引导他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无疑将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

目的要求

1.通过小学生集体讨论,挖掘自己所认识的真正的“我”,以此来认识“主观我”。

2.通过小学生集体讨论,让学生看到同伴所认识的又一个“我”,即“客观我”。

课前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好从多种角度向大家介绍自己。

辅导方法 自我评价法、讨论法。(www.daowen.com)

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两面人”。

(2)教师:“同学们,看了题目,你们一定觉得很奇怪吧!‘两面人’是指什么样的一些人呢?其实,‘两面人’是指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另一方面是指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认识。有时候,这两个方面是一致的;有时候,这两个方面的差别又非常大。比如,你自己认为自己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同伴们也一致认同。又如,你认为自己是个很随便、不拘小节的人,可同伴们却不认为如此,他们觉得你在许多细小的问题上会斤斤计较。如在跳橡皮筋时一个细小的犯规,你都要提出来,让人受不了。这就说明你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因此,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活动,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

2.课堂操作。

(1)明确活动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能插嘴,并与自己心中的他进行比较,做好发言准备。

(2)小组活动:每个组员要全方位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包括个人的性格、脾气、爱好、优缺点等方面)。

①每一个组员介绍完后,组内其他成员对其进行评价。

②组员轮流,依次进行。(此间,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告诉学生这是在帮助同学全面正确了解自己,不是在说同学的坏话,以消除同学的顾虑。)

③讨论:当你发现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对你的看法不一致时,你有什么想法?你现在能真正地、全面地认识自己了吗?

(3)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一些典型的同学发言。

总结和建议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实际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二是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在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有时会出现他人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的情况,这时也许你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此时,你必须冷静地回顾一下他人所说的事情是否确实存在,如果是确实存在的,该及时调整自己。如果你能认真地对待别人对你的评价,你就能更全面、更正确地了解自己。请记住:别人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通过这次活动,如果我们能真正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那么今后的进步就会更大。

课外作业

1.回到家里,请父母说说他们对你的认识和评价。

2.结合同学、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写出自我总评价。

案例三

辅导题目 自我协调

主题分析 个体的人格通常可分为两个部分:表层我和深层我,或者是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由于种种原因,个体对自我人格的认识有时会表现出分裂,即承认人格的某一部分而忽视了另一部分。但是,人格的和谐是以人格的统一、完整为基础的,所以,个体要协调自己的人格各部分,达到人格的和谐、统一,就必须学会接受人格的全部,并且发展一套以积极自我为主导的人格系统。就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发展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往往不完善,再加上意志、思维等发展的局限性,有时会使得消极的自我一时占了上风,表现出较多的惰性和消极性。因此有必要训练他们正视并接受全部的自我,最终发展积极的自我,克服消极自我的阻碍作用,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目的要求

1.通过活动,使小学生认识到自我的两个方面,即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从而丰富小学生的自我认识。

2.通过活动,帮助小学生完善自我,朝着积极的自我方向努力。

课前准备 寻找事例、投影片。

辅导方法 表演法、讨论法、评价法。

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做一件事拿不定主意时,脑子里就会出现两种念头。例如,遇到数学难题时,一个念头是:‘克服它,我能行!’另一个念头是:‘太难了,放弃算了。’有这种现象的同学请举手,并说说你遇到的问题。”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引入主题:“当遇到出现两个‘我’的时候,到底听哪一个‘我’呢?用什么方法使得这两个‘我’协调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

2.课堂操作。

(1)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选取生活、学习中的一件事,具体写出内心冲突时两个自我的对话。

①出示投影片。例,一种自我认为:“学琴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再苦也要坚持。”一种自我认为:“学琴减少了玩的时间,有时还会影响学习,算了不练了。”

角色扮演:同桌两人,各扮演一个自我的角色,两人商议出两个自我都同意的解决矛盾的办法。(教师巡视,适当引导)

③交流,评议。

(2)教师小结:经慎重的考虑,大家得出了最佳的方法来协调两个自我,使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所以我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清楚,再下结论。(板书:考虑清楚,再下结论)

(3)如今商议已有结果,但要完成并不容易,请同学制订一份“自我契约”来督促自己协调好矛盾。(板书:自订契约,督促自我)

①解释“自我契约”:督促、检查自我的条文。

②方法:做到了,怎样进行自我“奖赏”;做不到,又怎样进行自我“惩罚”。

③自订契约。

④交流、修改。

(4)深化训练。

①每个同学把前面讨论到自己遇到事情时的两种自我的情况考虑清楚,请两个自我坐下来商议,得出两个自我都同意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并制订一份契约来督促检查自我。

②思考,得出结论,并制订契约。

③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互出主意。

④集体交流。

总结和建议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会遇到两个自我发生矛盾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才能作出决定,同时要制订一份自我契约来督促、检查自我。相信你们遇到类似情况,一定会处理得很圆满。

课外作业 回忆自己过去遇到哪些自我矛盾,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思考题

1.充分理解小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2.掌握小学生个性心理辅导的方法。

3.写出一至两份小学生个性心理辅导的教案。

[1] 参考刘晓明:《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团体训练卷),162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 参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研究中心:《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用书),37页,开明出版社,2000

[3] 本节案例一、二参考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教案集》, 178、88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4] 参考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教案集》,121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5] 参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用书),13页,开明出版社,2000。

[6] 本节案例二、三参考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教案集》,80、85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