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形式和操作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形式和操作方法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德育为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提供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而健康心理辅导则为德育内容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形式和操作方法

一、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可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其中集体辅导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开设健康心理辅导课

一般来说,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多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小学生授课。教学辅导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系统讲授,而在于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应特别重视小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于参与和活动之中,离开了参与和活动就失去了健康心理辅导课的本质特征。为此,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的主要任务是:(1)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课外活动,激发和调动小学生热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通过积极参与和亲身体会,理解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的目的、意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智慧和潜力,积极训练,主动发展;(2)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超前辅导,从而预防和避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以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3)针对存在于小学生中的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心理问题,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辅导方法,及时有效地帮助小学生排除心理烦恼,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的情绪情感,矫正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以保证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正常发展;(4)根据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目的,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原理,通俗易懂地介绍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启发、引导小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学会知人知己,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和完善自我,提高其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以适应现实和面向未来。

(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小学生健康心理的结构是多元的,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人格因素构成的多系统、多侧面、多层次和多级水平的开放性的结构系统,因而小学生健康心理的辅导不仅是健康心理辅导课的任务,同时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每一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健康心理的辅导作用,即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健康心理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不顾小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分辨能力较弱,不恰当地谈论家庭和社会的某些消极现象,或者对学习差、较玩皮的小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打骂体罚,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逆反心理、厌学心理、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等,不利于维护和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健康心理的导向问题。比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给学生讲生字“打”(dǎ)和“骂”(mà),他把这两个生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同学们,这两个字谁来读一读?”一个同学站起来读,读音正确,得到教师充分肯定。然后又说:“哪个同学知道这两个字的含义?”一个同学举手,站起来说:“‘打’就是打人的‘打’字,‘骂’就是骂人的‘骂’字。”如果教师不加指导,就在无意中肯定和鼓励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因而,这位老师机敏地加以引导,指出:“这样讲在字面上和语法上并没有错,但好学生是不打人、不骂人的,所以这两个字全面正确的理解,应当是不打人的‘打’字和不骂人的‘骂’字,同学们说对不对呀?”“对!”“要记住,好学生是不打人不骂人的,打人骂人不是好学生,记住了吗?”从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纠正了不良的思想行为,培养和强化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行为,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学科渗透,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将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自觉地体现于学科教学之中;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因素的促进作用。比如讲“矩形和正方形”时,注意通过比较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力;讲“四则应用题”时,要重视培养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讲自然常识中“燃烧的条件”时,要注意培养小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科学兴趣,为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感性知识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着重“双基”教学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点。比如,讲授课文《悯农》,在阐述古典诗词的有关知识和农业生产有关常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农夫的内心感受,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培养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优秀品质;讲授《小马过河》《称象》《乌鸦喝水》等课文时,要着重培养小学生不轻信他人、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讲授《丑小鸭》《小蜗牛参加文艺晚会》《诚实的孩子》等课文时,注意培养小学生自尊自信、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讲授《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全局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讲授《骄傲的孔雀》《守株待兔》等课文时,要帮助小学生克服骄傲自满、看不起同学的不良心态,消除侥幸心理,培养谦虚谨慎、诚实劳动等优良品质等。

总之,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为要旨,服从、服务和体现教书育人的思想。

(三)与德育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和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相结合

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志的体现。道德品质教育和健康心理辅导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方法不同,工作的切入点也不同,但两者工作的对象和目的是一致的。德育是道德教育工作者从现实社会的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行为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使之成为支配行为的准则;而健康心理辅导则是从社会个体的角度,促使个体心理对社会要求包括政治思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认同、接纳和内化,使之形成信念,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点。德育为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提供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而健康心理辅导则为德育内容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两者之间在方法上也具有互补性,比如道德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榜样示范、典型引路、批评和表扬等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强化,而健康心理辅导所采用的许多具体做法,如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等有趣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德育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广泛地接触小学生,通过谈心、交流,有助于深入小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内心体验和烦恼,把握小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倾向,便于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与辅导,有利于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强化班级管理。同时,随着班级管理的加强,也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小学生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诸如主题班会、讲演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等,都为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组织者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良好心理品质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这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是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

至于个体心理辅导,则主要是依据小学生个体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个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辅导。个体心理辅导也是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重要方面。小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和小学生心理咨询大体上是一致的,后面将有专章论述。

二、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程序及操作方法

为使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须科学地设计辅导程序,对辅导题目、主题分析、目的要求、课前准备、操作过程,及总结和建议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

(一)辅导题目

题目是主题的标识,它蕴涵着一堂辅导课、一次主题班会或一项课外活动的中心、主旨及基本内容。比如“学习中的苦与乐”“要学会宽容”“给自己画像”“我最崇敬的人”“我的理想不是梦”“拥抱大自然”“快乐的双休日”“愉快的假期”等活动题目,都涵盖着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及理想的活动效果等。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的辅导题目或活动题目也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增强辅导活动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二)主题分析

主题即辅导活动的中心,亦即活动内容的核心。主题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揭示辅导活动的中心、主旨,明确重点、难点或疑点;(2)阐明辅导活动的原因及相关的理论依据;(3)明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三)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是指活动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目的要求既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活动过程和程序设计的前提依据。辅导活动的中心、主题主要是通过目的要求来体现的,可以说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也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定辅导活动的目的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辅导活动的结果使小学生内在心理状态所发生的变化,比如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情感、人格品质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明确活动过程对小学生的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影响,比如学会什么,掌握何种技巧,提高何种能力,形成怎样的人格特点;(3)目的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检查。

(四)课前准备

准备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设计的过程,要根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创造条件,确定活动场所,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事例,设计问卷,制作挂图,准备录音带、录像带等,从而做好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其中有些准备工作可要求学生自己做。

(五)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是指对辅导活动中的方法、步骤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认真执行的过程,包括导入课题、活动与训练、活动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渗透法和课外指导法等。操作过程是程序设计的物化过程,是达成活动目的、获得理想效果的中心环节和决定因素。

(六)总结和建议

总结是指教师对辅导活动中同学发言、集体讨论的意见及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得到富有指导性的结论,可概括为几点或几个方面。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思想行为提出相应的希望和建议,以调节心态和指导行动。

现举例说明。[1]

案例一

辅导题目 我是小学生

主题分析 小学时代,既是人生最富梦幻色彩的时代,也是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儿童从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孩子的角色就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小朋友变成了小学生,学习将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他们一方面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个性品质。总之,小学时代是儿童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因而启发引导小学生认识自己社会角色的变化,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帮助小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重点是促使小学生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自己长大了,成为小学生了;难点是理解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义务。

目的要求

1.通过同幼儿园小朋友比一比,同爸爸妈妈比一比,同其他成人比一比,使小学生从心理上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小朋友了。

2.通过辅导活动,让小学生懂得,自己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游戏,而是要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课前准备 拍摄两段相关内容的录像片。

操作过程

1.导入课题。“同学们,从你们背上崭新的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的那一天起,你们就不再是小朋友而是小学生了,从此你们离开了无忧无虑的幼儿园,走进一个崭新的天地即学校。开始你们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但老师相信,你们慢慢就会习惯的,会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你们有信心吗?”“有!”“现在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人一组,请坐好。”

2.活动与训练。

(1)播放录像:小学高年级同学严格遵守校规校纪,有着良好的规范化的行为,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如学生很有秩序地走进学校,升国旗时庄重的神态,上课时聚精会神地听讲,上下楼梯靠右走,认真做好值日工作⋯⋯

(2)小组讨论:①录像里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在干什么?②他们的行为好不好?好在哪里?③我们和他们比一比,差在哪里?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3)教师小结: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小学生守则,这是他们进入小学以后多年训练的结果;我们也要和他们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播放录像:①一组不同行业的人员辛勤工作的镜头;②一个小学生访问父母的情况。

(5)小组讨论。①先放前半段录像。“每天当我们在学校里上课时,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工作,其中也有我们的爸爸妈妈。”②播放后半段录像。“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同学的父母在干什么工作?是不是也非常辛苦?家长对这个小学生有什么希望?”③“说说看,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有什么希望?”⋯⋯“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的爸爸妈妈也和千千万万的其他劳动者一样,每天都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辛勤地工作着,他们对我们抱有很大希望。我们应该做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在老师和父母的培养教育下,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总结和建议 我们今天作了三个比较,一是同幼儿园的小朋友比,使我们认识到,我们长大了,我们的主要活动已不再是游戏,而是学习,我们已不能光凭兴趣做事,而是要努力学好各门知识;二是同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比,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各项行为规范,争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三是同父母和成人比,现在我们还不能直接参加祖国建设,还要靠父母、靠劳动人民养育我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长大成才,报答父母,报效祖国,建设祖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案例二(www.daowen.com)

辅导题目 化装舞会

主题分析 尽管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游戏仍然是小学儿童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带有表演性质的游艺活动对小学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发展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化装舞会正是适宜的活动形式。小学儿童通过参与准备,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通过主动邀请教师和同学参加舞会,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成功地举办化装舞会,有助于增强信心和勇气。

目的要求

1.通过舞会培养小学生与别人交往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2.通过舞会,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课前准备

1.化装舞会所需要的头饰、面具和伴奏音乐带等。

2.事先与其他班级取得联系,进行联谊活动,布置场所等。

3.事先与有关教师取得联系,邀请教师参加等。

操作过程

1.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大家都希望有好多好多知心朋友,可是我们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交往,遇到不熟悉的人就会害羞,不好意思与人交谈,这样就会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使自己身边缺少友好的伙伴。今天我们举行这个舞会,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锻炼我们的交往能力,交上更多的好朋友。”

2.活动与训练。

(1)宣布舞会开始,请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头饰、面具戴在头上。“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对方是谁,用不着害羞,要大胆地去邀请对方跳舞,注意跳舞时不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也不要问别人的名字。”(音乐起,舞会开始,要督促帮助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同学寻找舞伴。)

(2)两曲过后,音乐暂停片刻,教师提问:“你觉得乐曲好吗?现在你的心情怎样,好吗?”

(3)继续播放音乐,希望大家放开胆量,尽情地跳舞。

(4)几曲过后,教师再问:“想一想,你与几个舞伴跳过舞?在跳舞中交谈些什么?你与对方交谈时轻松吗?高兴吗?你最满意的舞伴有几位?使你感到满意的是什么?”

(5)音乐再起,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寻找舞伴时应当注意哪些社交礼仪?自己做得如何?可邀请教师共舞。

(6)当一首乐曲进行过半时,突然停止音乐,请大家拿掉面具,前后左右互相看一看,对方是谁?(惊讶,大笑)教师:“①你的舞伴原来熟悉吗?如果不熟悉,请谈谈你们现在交往得怎么样?②与老师共舞,你有什么感觉?老师跳得好吗?你感到拘谨吗?”

总结和建议 事实表明,只要我们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尝试,就会发现与人交往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能充分注意到社交场所应有的礼仪,就会顺利交往。我们今天的舞会开得很成功,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音乐再起,全场起舞,让我们尽欢而散!

案例三

辅导题目 拥抱大自然

主题分析 随着双休日的实行,小学生休闲时间增多,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小学生去农村、去田野、去海边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呼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可以使小学生暂时忘却紧张的学习压力和一切烦恼,这对维护和保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伦德伯格认为,人们在生理上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发展人自身潜力的需求,一种追求美感刺激的需求,一种创立人们自己个性和性格的需求。走进大自然,则能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本次辅导活动的主旨就是引领小学生欣赏自然美,陶冶情操。

目的要求 通过参与活动指导小学生欣赏自然美,使之体验到美的感受和愉悦的心情。

课前准备

1.让全班小学生每人准备一两幅风景画、风景照或风景挂历,课前展示在教室四周。

2.课前要求小学生收集有关歌颂大自然的诗歌及文章等。

3.根据小学生课文拍摄的录像《翠鸟》和《瀑布》两盘。

操作过程

1.导入。“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呀,大自然无奇不有。如果你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你一定会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使你心旷神怡,精神振奋。让我们一起来拥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吧!”

2.欣赏图片。“刚才大家欣赏了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风景画、风景照和风景挂历中的图片,其中有美丽的田园,有广阔的大海,有名山大川,有名胜古迹和园林建筑,也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些地方你们去过吗?请把你们见过的自然美景说给大家听听好吗?谁先说?你最喜欢的风景画是什么?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

3.看录像《瀑布》。“看了录像以后你的感觉怎样?心情如何?请说说你的感受。”

4.看录像《翠鸟》。“大自然中无奇不有,除了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之外,还有飞禽走兽,我们再看一段录像,看完后谈体会,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你能说出你见过的飞鸟和小动物的名称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5.诗文欣赏。

(1)请学生们把自己准备好的诗歌和文章读给大家听听,要边听、边想、边思考,想象诗文中的情景⋯⋯“好,刚才大家听了这么美的诗,这么好的文章。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在你听诗文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有何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2)请同学们用最拿手的方法把家乡的美景表达出来,照相、绘画、写诗或散文均可。下周上课时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总结和建议 同学们,两次辅导课都使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之中,大家都感到非常快乐。是的,美好的景物能愉悦我们的心情,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我们不要老是把自己关在家中,关在教室里,我们要在成人的带领或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走进田野,走进大自然,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呼吸大自然中清新的空气,去倾听大自然中虫鸟的鸣叫,赏心悦目,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请记住: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

上述辅导程序和操作方法尽管是较为规范的,但并非是机械的、固定不变的,在健康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根据辅导的目的、内容和形式灵活运用。

思考题

1.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含义是什么?

2.论述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实质。

3.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和基本途径有哪些?

4.简述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程序和方法。

[1] 本节案例一、二、三分别参考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教案集》,1、97、203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