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和家长要注意矫正学生的某些不良姿势,在体育活动和劳动中应避免其负荷过重,以免发生畸形。

小学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运动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全身骨由骨连接构成骨骼,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大部分形成关节,肌肉附着于骨上,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或产生各种运动,或固定、维持身体的姿势。

(一)骨骼

1.骨的生长

人体内大多数骨是通过软骨成骨的途径完成骨的生长发育过程的。早在胚胎时期先形成软骨的雏形,以后在软骨的中间部分开始骨化。随着年龄增长,骺软骨不断增生并骨化使骨增粗,从而身体不断长高。脊柱发育的时间最长,一般到青春发育期开始才基本定型。在14岁以前,椎体充满软骨,约15岁椎体之间充满新的骨化点,20 25岁左右全身的骨与骨骺才接合成一个整体,骨化过程完成,骨的生长停止。在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还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如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以及性腺激素等对骨的生长和成熟起着重要作用。维生素A、D、C对骨的生长和代谢也有密切关系。

2.骨的化学成分

骨组织中有两种主要的化学成分,即有机物和无机物。小学生骨中的化学成分与成人不同,成人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比例约为3∶7,小学生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比例约各占一半。因此,小学生骨骼硬度小,柔韧性大,不易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教师和家长要注意矫正学生的某些不良姿势,在体育活动和劳动中应避免其负荷过重,以免发生畸形。

3.骨髓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它存在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胎儿和幼儿时期全是红骨髓,6岁以后躯体骨髓内逐渐有脂肪产生,至成年时除短骨、扁骨和长骨两端的骨松质内的红骨髓终身保持造血机能外,其他部分的红骨髓均为脂肪组织代替成为黄骨髓,从此失去造血功能。

(二)肌肉

1.肌肉的发育

肌肉的发育落后于骨骼。从肌肉发育的早晚来看,比较大的肌肉(如上肢的屈肌、下肢的大腿肌)发育较早,比较小的肌肉(如手指、腕部肌肉)发育较晚。八九岁时,肌肉发育速度明显加快,力量加强。到青春发育初期十一二岁时,肌肉的发育急剧加速,这个阶段小学生能够较准确灵活地做些细致动作。

2.肌肉的化学成分、性质

小学生肌肉组织中水分多,糖、脂肪、蛋白质及无机盐较成人少,因而肌肉松弛,能量储存差,力量弱,虽易疲劳,但由于新陈代谢旺盛,疲劳消除也较快。

二、小学生循环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各种血管以及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共同构成的一个封闭的、连续的管道系统。心脏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一)心脏、血管

1.心脏的发育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2/3偏左,1/3偏右,心底朝上,心尖朝下,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心房和心室之分。心脏发育有两次较快阶段,即2.5岁以前和青春期性成熟时。新生儿心脏的容积仅20~25毫升,2.5岁时增大至60毫升,7岁约为100~120毫升,以后增长相对缓慢。至青春期又迅速增长,14岁时达130~150毫升。由于心脏的工作负荷不同,故左心明显比右心厚。

2.血管的发育

动脉是离心的血管,把心脏泵出的血液通过各级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全身;静脉是向心的血管,把周身的血液运回到心脏;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为连接动脉与静脉末梢之间的细小血管,同时也是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场所。小学生肺、肾、皮肤等处毛细血管丰富且血流量大,供血多,身体得到的营养和氧气充足,故有利于生长发育。10岁以前肺动脉较宽,至青春期主动脉的直径开始超过肺动脉。年龄越小血管壁越薄,血管的弹力越小。到12岁时动脉结构与成人相似,青春期后血管的发育则落后于心肺的发育。

(二)心律

由心脏窦房结发出的冲动,沿着传导系统使心肌产生整齐、规则的搏动,这就是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一般是规则的。正常小学生呼吸时心律可不规则,吸气时略快,呼气时减慢,称为生理性心律不齐。约1%~2%的小学生可因精神紧张或过度疲劳,突然出现提前的心脏收缩(又称期前收缩),继之又有个较长的代偿间歇期,使基本心律发生紊乱,但一般不应超过4~6次/分;如果每分钟在6次以上,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三)心率

心率即心跳的频率。小学生新陈代谢旺盛,心肺发育不完善,只有增加心跳的频率使心脏每分钟的射血量增加来适应组织的需要,因此,小学生的心率比成人快。约十岁以后,随着支配心肺神经发育的完善,心率才逐渐稳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小学生,心率可相对较慢。

表2-1 不同年龄正常儿童的心率

(四)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即高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即低压)。小学生因心输出量小,血管内径相对较大,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小,所以血压低于成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收缩力加强,血管的弹性有所降低,外周阻力有所加大,故血压逐渐增高,直至到达正常生理水平。青春后期,由于性腺、甲状腺分泌旺盛,使神经兴奋性增高,加之血管生长落后于心肺,有些学生可出现暂时的血压偏高现象。这种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和内分泌机能的稳定会逐渐改善。

三、小学生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呼吸系统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吸进新鲜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呼吸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呼吸道和肺。

(一)呼吸道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等组成。鼻是呼吸道的门户。鼻腔对吸入的空气起着净化、湿润和加温作用。小学生头颅发育没有完成,鼻腔相对短小,鼻黏膜柔嫩,故容易受感染,并且一般的感染即可引起充血、鼻塞、流涕,反复发作者易犯鼻炎。婴儿时期的咽相对狭小且较垂直。扁桃体藏于腭弓之间,以后随着淋巴组织的发育逐渐增大,4~10岁达到高峰,13~14岁以后又逐渐退化,所以扁桃体肥大和咽峡炎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3岁以前男女幼儿的喉外形基本相似。3岁以后男孩甲状软骨板的角度变锐,其喉结逐渐明显,14岁时形成男性喉型。此外,男女的声带发育不同,12岁以后区别明显,即男生声带长音调低,女生声带短音调高。小学生的气管短而细,位置较深,活动性也大,其管腔较狭窄;管腔内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功能差,如有尘埃或病源微生物侵入,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且发病后症状较重。

(二)肺

肺是实现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因肺内含有气体,肺组织中含有弹力纤维,所以富有弹性。胎儿及未曾呼吸的初生儿的肺,内无气体,质实而重,放入水中则下沉,法医可依此点作为判断婴儿死亡的时间。六七岁小学生肺泡的结构与成人基本相同,但肺泡的数量和容量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格的发育,肺容量逐渐加大。至青春期,肺及呼吸肌的发育极为迅速,肺的功能显著增强。

(三)肺活量

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肺内气体的容量可随呼吸深度而有所不同。正常人平和状态下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若在平和吸气之末再尽力呼气至极限时,也就是潮气量外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因此,肺活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之和;它代表一次呼吸的最大气量,反映肺通气功能的潜力和适应能力。6~14岁小学生肺活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男生肺活量=(70.7×年龄+1106)×体表面积

女生肺活量=(73.47×年龄+945)×体表面积

四、小学生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食物经过消化管的蠕动和消化液的作用,分解成可吸收成分并将其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消化。

(一)消化管(口腔、食道、胃、肠)

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齿生出。出生6个月后萌出乳牙,于2~3年内出齐,乳牙共20个。6~7岁开始出恒牙并逐步取代乳牙。12~14岁时,恒牙基本出全。恒牙中有20个和乳牙替换,另外12个磨牙是在乳牙的后方续生出来的,恒牙全都出齐约18~25岁。因个别人可终身不出第三磨牙(又称智牙),所以恒牙在28~32个之间均为正常。

食道:上端与咽相接,下端和胃相连。食道有三处生理性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起始部;第二个狭窄在食道与左支气管交叉处;第三个狭窄在食道穿过膈肌食道裂孔处。与成人相比,小学生食道短而窄,管壁较薄,黏膜细嫩,因此容易损伤。

胃:一个肌性囊袋,也是消化管最大的部分。一般情况下,胃大部分位于左肋区,小部分位于上腹部。其功能是容纳食物,调和食糜,分泌胃液。小学生的胃壁较薄,血管丰富,胃黏膜柔软;肌肉层及神经的发育较差,胃容积小;胃腺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胃蛋白酶和黏蛋白等含量也较少,因此,消化能力比成人差。

肠:消化管中最长的一部分,充满腹腔,可分为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9岁以前小肠和大肠均衡地生长,以后小肠的生长落后于大肠。小学生肠管肌肉及组织发育虽然不够完善,但肠黏膜发育良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网,容易吸收营养素。因此,一般小学生肠道的吸收能力比成人强。

(二)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

唾液腺:一种消化腺,位于人的口腔周围,较大的有三对,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混合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为6.6~7.1)的黏稠液体。唾液中水分约99%;有机物主要为唾液淀粉酶、黏蛋白、溶菌酶;无机物有钠、钾、钙、镁、氯等。淀粉酶可对食物中的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溶菌酶有杀灭细菌的作用,黏蛋白有中和胃酸、减低胃液酸度的作用。某些已进入体内的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虽经血液传播,但也可随唾液泌出并排出体外。因此,教师及家长应当对学生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不随地吐痰,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肝脏: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大部分位于右肋区,小部分位于左肋区,其主要的功能是分泌胆汁。胆汁是由肝细胞连续不断分泌,汇入肝管流出,经胆总管而至十二指肠;或由胆囊排出至十二指肠。胆汁和胰液、肠液密切配合,对小肠内的食糜进行化学消化。此外肝脏还有贮存糖原、解毒、排泄、吞噬细菌等功能。胚胎时期一度还有造血功能。新生儿的肝脏相对较大,约占体重的5%,5~6岁时约占体重的3.3%。小学生的肝脏由于肝细胞分化不全,组织软弱,所以肝脏容易充血,对感染的抵抗力弱,因此小学生易患肝病。但由于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强,患肝病后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恢复较成人快。此外,由于肝脏内血管极其丰富,质实而脆,因此,在暴力作用下易造成肝破裂,引起大出血,故应予高度重视。

胰腺:仅次于肝脏的人体第二大消化腺。位于胃的后方横贴于腹后壁。胰腺是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腺体。胰腺的外分泌物称为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其内分泌的物质胰岛素与糖代谢的调节密切相关。小学生胰腺富有血管和结缔组织,虽然实质细胞较少,分化不完全,但所分泌的胰液中已具有成人所有的酶如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这些物质对人的消化吸收和促进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小学生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为输送尿液的管道,膀胱为贮存尿液的肌囊,尿道为排出尿液的管道。

(一)肾脏

肾脏位于脊柱两侧,腹腔后上方,左右各一。肾脏发育的最初阶段呈明显的分叶状,2~4岁以后分叶消失。婴幼儿肾脏的重量相对大于成人,如新生儿的肾脏为体重的,成人的肾脏则为体重的。在1岁及12~14岁时肾脏的发育最快。小学生的肾脏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分支较少,血压较低,肾小球滤过能力差,肾小管的排泄和再吸收功能比成人差,对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比成人弱,因此,当供水不足或失水过多时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二)膀胱(www.daowen.com)

膀胱的位置有年龄的差异。婴儿时,膀胱大部分在耻骨联合上方,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入盆腔内。小学生膀胱容量较小,黏膜柔弱,肌层和弹力组织也较弱,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常常由于睡前饮水过多、精神刺激以及过度疲劳等原因引起不自主地排尿,即常见6~10岁小学生的“夜尿症”,一般男生多于女生。

(三)尿道

男女尿道有很大差别。新生男婴尿道约5~6厘米,女婴约1~3厘米。13~14岁男生尿道约12~13厘米,女生14~15岁时仅为3~5厘米。由于小学生尿道黏膜柔嫩,尤其女生尿道短小,更易受损或逆行感染,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保持外阴清洁,防止尿道感染或膀胱炎症发生。

六、小学生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及植物性神经。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分,大脑皮层是人体进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脑

脑位于颅腔内。新生儿的脑重约350~380克,在第一年内发育迅速。1岁时约为950克,为出生时的2倍。由于神经元的数量和神经纤维长度不断增加并向皮层间深入,因此为婴儿与外界环境发生复杂的暂时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婴幼儿时期,由于神经纤维外层髓鞘发育不完善,其功能发育不健全,当刺激沿神经通路传到大脑时,难以在大脑皮层内形成一个明显的兴奋灶,因此,婴幼儿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慢,易泛化,表现为易激动、易疲倦。3~6岁脑的发育仍迅速。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所以当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的速度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7~8岁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同时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此时大脑额叶生长迅速,其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着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是联想的、推理的、抽象的和概括的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也说明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二)脊髓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前后路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上端在枕大孔处与脑相接,下端以终丝(马尾神经)与尾骨相连。有31对脊神经从脊柱两旁发出,即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神经的发育较脑缓慢。在胚胎早期,脊髓与椎管的长度相等,脊神经呈水平方向进出椎间孔,以后脊髓的生长速度比脊柱缓慢,脊髓下端逐渐上升。出生后小儿脊髓反射通路已发育完全。脊神经的髓质形成在最初三个月,而神经末梢的发育需要三年时间。由于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具有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因此,当脊髓受损时,其传导机能和反射机能就会出现障碍。为使小学生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增强灵敏性、协调性,应注意加强感觉器官的训练,加强体育活动及适当的劳动锻炼。此外,还需确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制度,以促进其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七、小学生内分泌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内分泌系统包括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小学生主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松果体、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分泌的有效化学物质称为激素。激素由腺体直接渗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全身而发挥作用。激素在体内含量少,其浓度在血液中仅有百分之几微克以下,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脑垂体

脑垂体位于脑底部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与下丘脑相连。依据其发生和结构特点,可分为腺垂体(前叶)和神经垂体(后叶)两部分。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出生到青春期影响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激素。生长素能促进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加速骨的生长,使人长高。生长素白天分泌少,夜间分泌多。幼儿时期如果此种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可患侏儒症,身材矮小但一般智力正常;如果此种激素分泌过多,则生长速度过快,可患巨人症。腺垂体还能分泌多种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等,从而调节着相关腺体的生理活动。神经垂体无分泌功能,主要是接受来自下丘脑的抗利尿素和催产素,对尿液分泌和子宫收缩起调节作用。如果抗利尿素分泌过少,可患尿崩症。

(二)松果体

松果体又叫脑上腺,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上方,呈松子形,五六岁以前发达,七岁左右开始萎缩,腺细胞逐渐消失。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可抑制性成熟,防止性早熟。

(三)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呈“H”形,分左右两叶和中间的峡部,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于青春期腺体发育最快,机能也达最高峰。甲状腺能合成并释放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特别是对骨骼和神经的发育有重要作用。甲状腺分泌功能低下或亢进时,可引起机体发育异常。幼儿时期如果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发生呆小症,其骨骼生长停止,头骨发育过早停顿,大脑不发达,智力低下,性发育停滞;如果分泌过多,可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即“甲亢”,主要表现为基础代谢率增高,如食欲大量增加、消瘦、低热、失眠、紧张、焦虑烦躁、心跳加快、多汗、易怒等。

(四)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上端内侧,左右各一。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彼此功能各异。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前两种激素主要调节体内的水盐代谢及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性激素调节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同时能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如过敏、炎症等)的耐受力。髓质主要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与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内脏平滑肌的松弛、肝糖原的分解及维护体液平衡等有着密切关系。

八、小学生免疫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所谓免疫,就是机体同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相互作用而保持自身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反应。免疫反应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

(一)中枢器官(胸腺、骨髓)

胸腺:发生于胚胎的第二个月。胸腺位于胸腔内上纵膈的前部,胸骨柄后面。出生时仅10~15克,青春期达最高峰时约重30~40克。青春后期逐渐退化、萎缩,最终大部分胸腺为脂肪组织代替,但仍有分泌胸腺素的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胸腺在人体免疫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胸腺主要产生T淋巴细胞,这种细胞可以保持长时期的免疫活性。胸腺所分泌的胸腺素,不但关系到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强弱盛衰,而且胸腺的退化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先天无胸腺者,往往5岁以前就会死亡,而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小学生则易患感染性疾病。

骨髓:人体出生后最主要的造血器官,能生成全能干细胞。人体所有的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以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等,均起源于全能干细胞,都是在骨髓里形成的。其中直接进入周围淋巴组织如脾、肠集合淋巴结等的骨髓干细胞即为B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30%,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免疫球蛋白分子,发挥液体免疫作用。由于该细胞只有几天寿命,因此也称短命淋巴细胞。骨髓的干细胞进入胸腺繁殖分化而成胸腺依赖的淋巴细胞,即为T淋巴细胞,其主要分布在外周淋巴组织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0%。T淋巴细胞寿命长,可达数年,也称长寿淋巴细胞,其功能是进行细胞免疫与肿瘤免疫、移植排斥反应,与抗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二)周围器官(淋巴结、脾)

淋巴结: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数目较多,常成群集聚于身体凹窝处或较为隐蔽之处,如腋窝、腹股沟,以及胸、腹、盆腔等器官附近。当人体某些器官或局部发生感染时,细菌或病毒可沿淋巴管侵至相应的局部淋巴结,该局部淋巴结阻截和消除这些致病微生物,成为阻止病变扩散的直接屏障。小学生淋巴结的发育在第一个十年非常迅速,12~14岁时可达成人时期的200%,这是因为小学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弱,需要强有力的免疫系统来保护的缘故。

脾:位于腹腔左上方,贴附于膈下,质软而脆,受暴力后易破裂出血。脾除有贮血机能外,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胚胎时尚有造血机能,出生后能产生淋巴细胞,并产生抗体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三)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主要是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抗体。目前已知的人体免疫球蛋白分子有五类,即IgG、IgA、IgD、IgM、IgE。其中IgG在血中的含量占血清总抗体的80%,是人体最主要的抗体,对细菌、病毒、毒素等具有免疫活性。女12岁、男15岁达到成人水平。IgA也是人体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有抗菌、抗病毒的免疫活性,在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上发挥局部的免疫作用。男性约9岁、女性约为12岁以后达到成人水平。补体是血液中球蛋白的成分,是一个多种血清蛋白酶系统,由不同的血清球蛋白c1g、c1s、c2、c3、c4、c5、c6、c7、c8、c9组成,约占正常血清蛋白的10%。补体参与多种免疫反应,在人体正常防御机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九、小学生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生殖系统包括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两部分。

(一)男性生殖器

男性生殖器包括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尿道等)和外生殖器(阴茎、阴囊)。睾丸是产生精子的器官,也是性腺,可分泌雄性激素。男性睾丸至出生时已下降至阴囊内,10岁以前生长十分缓慢,进入青春发育期,睾丸的重量呈倍数增加。八九岁的小学生其睾丸就有分泌雄性激素的机能,但分泌量少,至青春期才迅速增多。雄性激素能刺激男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如喉头突出、声音低沉、特有的体毛分布,以及促进骨骼肌蛋白的合成,减少尿氮的排出,此外还能刺激红细胞生成和长骨的生长等。

(二)女性生殖器

女性生殖器亦分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和外生殖器(阴阜、阴唇、阴道等)。卵巢是产生卵子的器官,也是分泌雌性激素的内分泌腺。女性卵巢在青春期前发育很慢,月经初潮时才达到成人重量的1/3,青春期后发育迅速。卵巢产生的雌激素、孕酮素可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皮下脂肪增多、乳房增大、声调变高等。

十、小学生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

感觉器官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感受器是人体接受内外环境刺激的感受装置。不同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当感受器接受适宜的刺激后,将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直至大脑皮质产生各种感觉,从而建立起机体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广泛联系。

(一)视觉器官——眼

眼能感受可见光波的刺激。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的辅助装置有睫毛、眼睑、泪腺等。

眼球:位于眼眶内,后端借视神经连于脑,周围有眼球筋膜和脂肪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出生时,眼的前后轴约15毫米,垂直轴约17毫米。1~3岁时发育迅速,此期间眼的前后轴可增长5~8毫米,3岁时可达23毫米左右。3~14岁,每年平均增长0.1毫米,14岁时眼前后轴约为24毫米,基本接近成人水平。由于生理原因,部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眼前后轴较短,出现暂时的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可达正常。其他视力低下的小学生,则需进一步查明原因,以确定视力低下的性质。

角膜:约占眼球外膜的前六分之一,无色透明,屈光度较大,有折光作用。角膜无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受灵敏。由于角膜略突出于眼眶,故应注意避免外伤。一旦异物入眼后,应及时用洁净手帕或消毒湿棉签轻轻拭去,切勿揉眼,以免损伤角膜。

睫状体:位于虹膜之后,睫状体内有平滑肌称睫状肌。该肌的收缩和舒张可改变晶状体的屈度,起调节远、近视力的作用。长期近距离读书写字,可使睫状肌持续紧张,晶状体凸度加大而形成近视眼。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注意用眼卫生,防止发生近视眼。

晶状体:晶状体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呈双凸透镜状,后面较前面隆突,透明而富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体向前内方移行,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回缩变厚,折光力增强;看远物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变扁,折光力减弱。

视网膜:为眼球的感光部分。由高度分化的神经组织构成,在活体呈紫红色,平滑而透明,具有感光作用。视网膜上的视细胞由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组成。锥体细胞对强光敏感,并能产生色觉;杆体细胞对弱光敏感,不能产生色觉。人体内维生素A缺乏时,视紫红质的合成减少,因此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在较暗的环境中视物不清。动物性食品中的肝、牛奶、鸡蛋、肉类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变成维生素A;红、黄、绿色的蔬菜及水果如胡萝卜、南瓜、菠菜、杏、枇杷等都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因此,小学生的膳食应力求营养丰富、多样化。

眼睑:覆盖在眼球前面,有上、下眼睑之分,具有保护眼球、防止外伤和眼结膜干燥的功能。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覆盖在眼睑内面的黏膜称睑结膜。覆盖在眼球前部(巩膜上面)的结膜称球结膜。球结膜与角膜上皮相连,所以结膜发炎时易蔓延至角膜而造成某种程度的视力障碍。

(二)听觉器官——耳

耳包括位觉器和听觉器两部分,按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装置,内耳是位觉和听觉的感受器。

耳廓:位于头部两侧,由弹性软骨为支架,表面覆盖皮肤,皮下组织少,血管表浅,血流缓慢,故易发生冻伤。

外耳道:从外耳门到鼓膜的弯曲管道。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较薄,含有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由于皮下组织缺乏,因此当外耳道发生疖肿或其他炎症时,神经末梢受压迫较重而引起疼痛。耵聍腺分泌的黏稠液体称为耵聍,具有保护作用。如果耵聍积存过多,阻塞外耳道,可影响听力。

鼓膜:为椭圆型半透明的薄膜,位于外耳道底。鼓膜的位置倾斜,与外耳下壁约成45°,像电话器中的振膜,是一个压力承受装置。它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而且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

中耳:包括鼓室和咽鼓管。鼓室是一个不规则的含气空腔,内有三块听小骨,借咽鼓管与鼻咽相通。若鼻咽部感染波及咽鼓管时,可使咽鼓管阻塞,造成鼓室内外气压不平衡,称为卡他性中耳炎,并由此因耳道积液使听力下降;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听骨粘连,亦可导致感音性耳聋。

内耳:又称迷路,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组成,司感音、辨别方向及保持躯体平衡。小学生易患的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有可能损害耳蜗的功能,导致感音性耳聋;一些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也可对耳蜗造成损害,故应慎重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