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足球活动。《战国策》是最早记录蹴鞠的文献典籍,描述了2 300多年前齐国都城临淄(现属淄博市)流行的蹴鞠活动。《史记》中记载,蹴鞠是当时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格的一种方式(“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
公元1世纪刘向在《别录》中写道:“蹴鞠,黄帝所造,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古人蹋蹴以为戏。”
据《战国策·齐策》中记载,苏秦做了赵相,为赵合纵,联齐抗秦,他出使齐国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由此可以看出,齐宣王(约公元前350年—公元前301年)时,在齐国临淄就已经广泛地开展了蹴鞠运动。又据《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临淄城就有七万户百姓,人民富庶殷实,其民无不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躐鞠者”为乐。《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曰:“跆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蹴鞠运动之所以兴于齐国,与齐国繁荣的经济、浓郁的思想文化、发达的科学技术、尚武的社会风习等是有很大关系的。齐国历代君王大多喜猎尚武;齐国是先秦时期诸国中产生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最多的国家。齐国兵学最发达,有“齐国兵学甲天下”之说。齐桓公、管仲时期,齐国又是以武力征伐为基础首霸诸侯的强国。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军队以兵强马壮、勇武善战而著称天下。
(1)春秋战国,四片蹴鞠,实心。
(2)汉代六片蹴鞠。汉代蹴鞠之鞠叫“毛丸”。在《汉书·艺文志》的《蹴鞠二十五篇(下)》中,唐人颜师古对蹴鞠做过这样的解释:“鞠以韦为之,实以物,蹴踏之以为戏也……”
(3)唐代蹴鞠空心八片、十二片,以内缝法制作。据 《蹴鞠谱》 和 《蹴鞠图谱》中记载:唐代的鞠已非汉代的“以韦为之,实以物”的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胆的充气的球。
“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4)“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
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由“香皮十二”片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四两”;规格要“碎凑十分圆”。
《鞠城铭》是镂刻在球场奠基石上的铭文,一共只有十二句:
鞠城铭
圆鞠方墙,仿象阴阳。
法月衡对,二六相当。
建长立平,其例有常。
不以亲疏,不有阿私。
端心平意,莫怨其非。
鞠政由然,况乎执机。
汉代的蹴鞠场称作“鞠城”,四周围有矮墙,球门称作“鞠室”,像座小房子,每边有六个球门,共有十二名队员上场比赛,还有正副裁判按竞赛规则裁决。双方队员在身体接触时就像打仗一样,因此,足球成为主要的军事训练项目。
已故体育史学者唐豪先生根据汉代蹴鞠史料,绘制了一幅《汉代宫苑内校阅蹴鞠竞赛示意图》表明汉代的鞠城四周有墙,中间有检阅台,一边有六个球门,球门前各有一人防守,场上每队有六人进攻,这幅图能够表现汉代双球门直接对抗方式的基本情况;但这幅图也有缺点,如检阅台不是“左城右平”,鞠城不是正方形,鞠室不是“屋势如鸟翼”,场上缺少裁判等,但其还是可以作为了解汉代蹴鞠竞赛的参考的。
唐宋时期,出现了中间隔着球门的间接对抗方式。球门设在场地中央,即在两根高高的竹竿上结一张网,网的上部留一个直径为一尺左右的洞,这就是球门,又称为风流眼。而比赛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
双方蹴鞠队员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双方各七名队员上场,设正负两名裁判,其余队员分列两边。双方的比赛规则大致是这样的,开球后球不能着地,着地则输一筹,把球通过球门则赢一筹。双方蹴鞠队员角色和职责都非常明确,球头的职责是专门把球通过风流眼,其他队员如正挟、副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都采用各种解数让球保持不着地,并为球头创造进球的机会。对阵双方一般分为左军、右军,上场人数不等。比赛可以进行三局、五局不等,一局叫一筹,“略胜一筹”“拔得头筹”就是由此而来。
宋代还非常盛行白打的比赛方式。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形成整套的动作,使“球终日不坠”。由单纯地比赛射门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不用球门的散踢俗称“白打”,白打除了用球之外不用其他工具,场地也极为简单,只要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即可,一般选择在风景幽静的地方,白打踢法强调的是花样,易吸引人,因此,开展的比较广泛。白打踢法可以一人独踢、两人对踢、三人或更多的人轮踢。
宋代,踢球的艺人们组织了自己的团体,称为“圆社”,专门推广蹴鞠运动和比赛。当时在民间还出现了足球组织,时称“齐云社”或“圆社”。据《蹴鞠谱》中记载,该球社在京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着“若论风流,无过圆社”“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这些都是对球社的反映和称誉。参加球社的人,要遵守社规,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除此之外,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提出了踢球时应注意运动安全。
踢球的人的着装有以下特点(如图1—1所示):
图1—1
(1)在服装的选择上,注重实用性,选择结合竞技运动的圆领袍,并把前襟掖扎起。据宋代李公麟《五马图》中所示,此种“袍”掖扎在右胯,利于进行骑马、射箭等剧烈运动,能够充分解放四肢,扩大四肢的活动范围,配合四肢的柔韧度,符合蹴鞠运动的需要。
(2)在局部造型的设计上,如“交领”和“团领开敞翻折”都是在领部形成“V”字的造型。从功能上来讲,“V”字领造型一方面便于颈部运动,另一方面在剧烈运动时宜于散热。
(3)在配饰的选择上,采用交脚幞头、幅巾等帽式包裹头部,将头发束紧,以防头发散落妨碍运动。
现代足球有男足、女足之分,在古代也是一样,不但男子可以进行蹴鞠运动,女子也可以。但是由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古代的“女足”是不能和男子一样自娱自乐的。
据记载,在唐代就已经有女子蹴鞠运动了。有一首诗里记载,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就能够接住军中的少年踢来的球,而且还可以把球踢到数丈高,可见她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蹴鞠运动员。不过,女子蹴鞠与男子蹴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男子蹴鞠追求的是在赛场上追逐射门、比拼能力,而女子蹴鞠却注重球技表演,以把球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追求的是观赏性。古人称女子蹴鞠为“白打”,是因为女子蹴鞠追求观赏性,只要求踢出花样,因此,蹴鞠时不用球门,只是表演球技,那么“打”也是“白打”。
到了宋代,蹴鞠被称为“美人蹴鞠”(如图1—2所示),这是因为宋代的女子蹴鞠更加注重表演性,对从事蹴鞠的女子的容貌、身段、技艺都有很高的要求,“女足”团队完全成了一支表演性的队伍。到了清代,女子蹴鞠更加没落。正是由于女子蹴鞠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取悦男性而产生的,因此,女子蹴鞠发展到后来就成了青楼女子取悦嫖客的一种方式,中国古老的女子蹴鞠也就走到了尽头。
图1—2
随着足球运动的日益普及,该项运动开始传入宫廷和学府,一些达官贵人和大学士也喜爱上了这项运动。但他们又觉得自己挤在居民区与一大群人乱糟糟地混在一起踢球有失身份,于是就建议把比赛场地设在没有建筑物的广场上,并明确提出场地规格应为长120码(1码≈0.914米)、宽80码的长方形,还制定了几项简单的规则,如确定接球和运球的方法、计分标准、惩罚手段等。(www.daowen.com)
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后期,足球比赛已能“登堂入室”。节日期间常有壮观的足球比赛为人们助兴。1602年,在康沃里举办过一次大规模的足球比赛,双方球门相距三四英里,各教区之间相互比赛,其影响力席卷了整个地区。
1681年,查理二世接受伦敦居民和教会领导人的建议,允许足球运动在奴隶群众和阿拉伯男性伯爵之间进行。他大力支持足球运动,这项运动深受人民的喜爱。遗憾的是当时很多比赛措施和规则没能留传下来。4年后,查理二世逝世,足球运动又进入发展困难时期。18世纪,拳击成为英格兰最盛行的体育项目;大型斗鸡也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项目,特别在贵族中深受欢迎,因为两鸡相斗,必有一败,这样很多人通过下赌注就可以赢钱。
之后的200年间,英伦三岛进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比赛,规则也不尽相同。那时还没有人打算把比赛规则统一起来,也没有人把各地方的团队组织起来。那时的比赛相当粗野、激烈,有的队员故意踢对方队员的小腿而不是踢球,简直和斗殴毫无区别。
从17世纪后期开始,足球运动逐步从欧美传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在一些文化发达的国家更为盛行。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球场,投身到这一富有刺激和畅快感的运动中去,以至于一度将足球运动开展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率先为足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足球运动得以恢复,并开展得更加广泛。1840年,一些学校,如剑桥大学、新克利夫顿大学、哈多公学、文契汉特及马集公学等,既重视学校教育,又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经常开展校内和校际之间的足球比赛。比赛没有规则,双方事先商量比赛时间和人数,场上队长不仅是运动员,还是调解双方争论的公证人。此时,足球比赛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体能,强调纪律性,场上表现友好被认为是比赛精神;如果场上出现暴力行为,那么暴力队员将受到严重惩罚,严重暴力者将被驱除出场。那时学生10人住1个宿舍,首先开展了宿舍之间的比赛,加上1名台监教师带队参赛,每队共11人,11人制由此而起,一直流传下来。由于足球盛行,各校极为重视,胜者常得到奖励被视为英雄,故各队逐渐重视胜负,增加了比赛难度,故有人建议设两名公证人,由比赛双方各出1名公证人分别站在两个球门附近,其职责是记录进球次数,解决他所在半场的争执,因此,公证人经常受到队员和球迷的围攻。
1823年11月21日,一个叫埃利斯的15岁男孩在比赛中用手抱着足球进攻,引发了人们的兴趣,由此,足球被分为两部分开展:只准用脚踢的足球和手脚并用的足球。前者保持英国传统,后来称为“英国式足球”(soccer)。后者为增加比赛难度将球改为椭圆形,称为橄榄球,后来传至美国并开展得如火如荼,称为“美国式足球”(American football)。
当时比赛仍无规定的场地和统一的规则,有的赛前商定亦可手脚并用。由于规则不清晰,常出现难解问题,甚至在争执中不欢而散,影响两队之间的友谊,致使人们考虑必须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比赛规则。为此,剑桥大学分院于1848年召开多方代表参加的会议,一致同意制定一部明确的足球比赛规则。经过反复讨论,制定出这部16条的《剑桥规则》,该规则不仅较简单,而且不尽合理,未被公认,然已成了近代足球比赛规则的雏形。
从1850年开始,在伦敦以外的城市也有不少居民参加业余足球运动。随着英国19世纪中叶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中下阶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工人多利用业余时间踢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各阶层的围观者。1885年,英国中部工业重镇谢菲尔德成立了第一个足球俱乐部,公布宣言并制定了足球比赛规则。其他多由学生组成的俱乐部相继建立,这些俱乐部为会员提供修建较好的足球比赛场所。1860年,各俱乐部之间比赛频繁,且多以《剑桥规则》为准,但也有的俱乐部并不使用该规则,致使比赛场上经常发生争议,所以要求必须有统一规则并成立统一协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一切就为现代足球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从8世纪到19世纪,现代足球运动的前身以各种方式在欧洲存在着,直到1863年,第一个正式的足球比赛规则在英国创立,这也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
英国伦敦的弗里玛森大酒店是现代足球的诞生地,足球史上里程碑式的会议在这里召开。1848年,剑桥大学分院曾尝试创立一部有关足球比赛的规则,虽未受公众认可,但统一规则已达成共识。1862年,英国诺丁汉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随后,英国又成立了第一个足球协会(英足总)。1863年10月26日,来自伦敦的11个俱乐部和学院的代表们在共济会酒馆召开会议,制定了第一部被统一的足球规则,并创立了权威的足球组织。
●场地面积,在长130码,宽100码以内。在每条边线上距端线25码处,各树立两根标志杆。
●球门由两根立竿组成。
●用投币选择球门或开球权。
●上半场比赛时间结束后,双方交换场地。
●当队员将球踢出时,同队任何队员站在球的前面较对方队员更接近对方端线时,不得接触球,也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其他队员接触球。
●当球被踢出边线外则为死球,由对方在出界地点将球用手抛入场内(当球出手时,球不能低于头部),恢复比赛。
●当一队将球踢出对方端线时,对方任何队员谁先拿到球便可持球在垂直端线25码处发任意球。
●当球踢来时,队员在对方端线后面不可触球。
●如果球落到端线之后和边线标志杆之外时,应该在距端线25码处发任意球。
●当一队员踢任意球时,同队队员不得处在他与对方端线之间,并且对方队员不可站在距离该队员10码之内。
●队员可选择以任何方式踢任意球。
●球从两竿之间或从其间上方无限高度穿过,算胜一球。
●在比赛进行中,可用身体任何部位接触球,但不得用手、手臂、肩部持、击球。
●所有冲击都是公平合法的,但禁止用手抱、推,用脚绊或吵闹。
这套统一的原始规则经英格兰足协主席公布并刊登在BELIS LIFE杂志上。3年后足协补充规定,球门高度为6码,宽度为8码,两立柱之间拉上一条绳作为球门高度的界限。
1863年,第一个足球规则出现。
1869年,球门球的概念第一次被引进。
1872年,角球被添加进了足球规则。
1875年,英足总为球门安装了横梁,替代了之前使用的绳子。
1878年,一名裁判员在比赛中首次吹口哨示意犯规,哨子成了裁判员的工具。
1891年,点球出现,球门被安上了球网,裁判员被允许在场内执法比赛。
1902年,英足总为比赛设置了罚球区,同时制定了点球判罚规则。
1958年,足球比赛不再是一套阵容打到底,可以替换队员,但只能替换受伤队员。
1970年,在墨西哥世界杯上,红黄牌首次代替了裁判的口头驱逐和警告。
1992年,守门员被禁止用手接同队队员故意用脚踢的回传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