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作家切斯拉夫·米沃什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名著《米沃什词典》。中国作家韩少功有《马桥词典》,遗憾的是,他至今尚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果他写的是《蓝桥词典》呢,至少会更为接近文学的伟大和辉煌吧,因为《蓝桥词典》记录的蓝武道首先就有一个伟大辉煌的历史。
◎秦楚交界漫川关
秦始皇五次出巡全国,二次经行蓝田武关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自南郡由武关归。”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载:“二十八年,今过安陆。”正是此次出巡的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也很可能经行武关道。秦始皇二次巡幸,是蓝武道作为国家驰道的荣耀和象征。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攻破楚都,“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于稷”。《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十二年……予楚粟五万石”。以汉代运输车辆的装载规格一车二十五石计算,“五万石” 需用运车2000辆。秦国霸气,却也大气。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99年,秦昭王致书楚怀王,表示愿意修好,特约楚怀王至武关结盟。楚怀王至武关,秦的伏兵立即将楚怀王劫持至咸阳,最后困死于秦。这是武关道上发生的一次特大事件。《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王翦率领60万秦军,是蓝武道的出兵记录,也是秦军的出兵记录。
刘邦由蓝田武关道进入关中,结束了秦王朝的统治。《史记·高祖本纪》载:“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乘胜,遂破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秦皇灭楚,楚霸王灭子婴。无论胜利和失败,秦国命运都与蓝武道相关,都构成奇迹。
唐德宗诏曰,两京道为全国第一驿道,蓝武道为全国第二驿道。迄今为止,这也是中国山区道路在国家层面的最高待遇吧。《西安古代交通文献汇辑》载:“唐时在石门附近还兴起了一个石门镇,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盘踞在凤翔、华州、邠州等地的藩镇李茂贞、韩建、王行瑜等擅自发兵入京师,追杀宰相、大臣,并谋劫持昭宗去凤翔。昭宗仓皇出逃,夜出启夏门,经莎城镇入南山,避难于石门镇的佛寺中。昭宗逃难的石门镇,就在蓝田县西南的这个石门汤附近。”盛唐将蓝武道作为全国第二驿道,其近三百年从蓝武道运输的物资有千亿石吧。唐昭宗躲命于蓝武道,一如楚怀王逃亡于蓝武道,皆国运不祥的征兆!
周秦汉唐,长安京畿的一千年时间里,在秦岭古道中,蓝武道经历了特殊的历史风云,也决定了其特殊的形制。
1984年4月,王子今在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秦汉时期的陆路运输》时,对武关道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路线为西安—蓝田—蓝关—牧护关—商县—丹凤—竹林关—商南—梳妆楼—荆紫关—淅川—西峡—武关—商南—商县—黑龙口—蓝田—西安。在蓝桥河段和流峪河段,他发现了两处比较集中的栈道遗迹。蓝桥河栈道遗迹发现于由蓝田沿蓝桥河登越秦岭前往牧护关的行程中,栈道遗迹沿蓝桥河分布,与山区简易公路走向大体一致。(www.daowen.com)
1984年10月,王子今、焦南峰再次对这处栈道遗迹进行了考察,最典型的路段是蓝桥河Ⅲ段,调查简报写道:
◎蓝武古道遗迹
Ⅲ段蓝桥河北向而流,在此向东北偏折。遗迹分布地段长达81米。两端之间,河水落差3.5米,在叠峙的巨石间穿过,冲积成面积约为200平方米的深潭。栈道遗迹并不随水势呈急落的陡坡。在遗迹分布地段的南端,栈道底孔有一部分没入水中。北端的栈道壁孔连线竟在积潭1984年4月水面7米以上。整个地段分布底孔113个。壁孔往往在高峻的山崖上,不能一一准确查勘,已发现的有29个。壁孔多为长方形,亦有少量圆形壁孔。石孔的形制并不一致,似可说明栈道开通之后,又历经多次维修。值得重视的是底孔并不绝对作直线,从壁孔到最下层的底孔,有的地方纵列7个底孔,并依山势由上而下从一排而增加到二排。这是与栈道远山一侧更需加强强度的要求相适应的。最下层的底孔有一种特殊的排列形式,即两两并列,这是为了使这最长而承重最大的立柱直立不偏,在道上交行重车时亦不致折毁。从遗迹分布的形式分析,当时栈道的宽度可达5米左右。
王子今教授的上述考察是蓝武道特殊形制的直接证实,也是蓝武道伟大历史的间接证明。让我们略微看一下《蓝桥词典》的前几个词条:“朝秦暮楚”“魂断蓝桥”“灞桥折柳”“连横合纵”“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商山四皓”“河图洛书”“沐猴而冠”“蓝田日暖”“云横秦岭”。陕西作家陈忠实仅仅写了蓝武道山外的《白鹿原》已经获得茅盾文学奖,如果有人深入走进秦岭蓝武道,把《蓝桥词典》整理出来,将是更为斑斓瑰丽的文明大作,它一定会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史诗。
按著名华裔学者、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许倬云的观点,华夏国家的形成是在西周时代。许倬云教授的观点以秦岭古道的开辟通行为国家基础,根据这一特点,在秦国显得更为清晰。秦惠文王时,先是将军司马错兵出西蜀,后是蜀太守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完成了今四川、重庆巴蜀地区的统一,也为后来统一西南地区奠定了基础,这便是秦岭古道中陈仓蜀道的最大历史意义和地位。在东秦岭,秦国通过蓝(田)武(关)古道灭楚占郢,最终完成了中国东南地区的沟通和统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在《国殇》《礼魂》中诗唱的主题灵魂即中国统一,其吟叹的“路漫漫”不就包含蓝武秦岭古道的刀光剑影和思想意象吗?华夏民族的形成、国家社稷的命运便是秦楚蓝武古道研究的主题灵魂。杜牧的《题武关》诗云:“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弱吐强吞”,是指秦楚两国领土的鏖战争夺!“今日家四海”是四海一家中国的神圣统一!“怀王迹穷,郑袖娇娆,屈原憔悴” 写的就是武关道上屈原的悲切命运!的确,秦楚蓝武古道乃屈原楚辞意趣的关键境域,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帝王秦始皇和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他们二人激荡悲切的人生命运与秦楚大道紧密相连。
由于屈原的缺场和缄默,秦岭古道演绎了极其特殊的历史形象,以至于让蜀道垄断天下。如果说,秦始皇的铜车马和“驷驖孔阜”是蓝武道历史上特殊形制的支撑点和关键,那么,屈原哀绝的楚辞《九歌》就是蓝武道特殊文化的支撑点和关键。今天,蓝武古道有铁路和公路直通富饶的江汉平原和中国的最大城市上海,论历史之悠久,它与人类始祖同长;论荣世之霸业,它有灞河、霸王与千古一帝的“秦皇”;论文化之创造,前有屈原深沉独吟,后有李白、杜甫众星闪耀,这在秦岭古道乃至全国其他古道也该是独一无二的吧。
秦岭蓝武道一直是长安京畿文明时代的东南大道。战国时代,它是著名的秦楚两国的争霸道路。唐德宗将之定为国家第二大道。周秦汉唐一千多年的长安京畿历史中,它是国家首都与东南江汉平原的主要通道,是国家级的东南大道。今日来看,这条国家东南大道的最远城市是香港,香港的市花是紫荆花。在秦楚大道的历史中心城市商州有紫荆遗址的考古发掘,遗址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是华夏先民生息的地方。如果说在中国的香港,紫荆花已经盛放,已经结出美丽的文明果实,那么,陕西商州则是紫荆花遥远的故乡和文明的根须。这也许意味着,曾经具有极其特殊形制和历史的秦楚蓝武古道也应该有它光明辉煌的现代图景。
◎驿魂云飘仙娥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