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桥做证
《魂断蓝桥》是一部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的好莱坞战争题材的爱情故事片,它之所以让人屏息凝神,不只是因为硝烟中的爱情使人沉醉,美丽中的缺憾使人扼腕,更重要的是生命中爱的永恒使人心驰神往。中国电影界未能有好莱坞《魂断蓝桥》那样凄美感人的电影,陕西蓝田县的“蓝桥” 却有着与之完全可以媲美的传说。在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陕西蓝田县东南25千米处的蓝溪之上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桥梁——蓝桥。
蓝桥坐落在灞河的上游。人们往往用“魂断蓝桥”来形容夫妻互为殉情。“蓝桥”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庄子·杂篇·盗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女友相约桥下,女子没有按时赶到,大水突然冲来,尾生为了守约,抱着柱子被水淹死。对于蓝桥,今人推测:能抱柱而死的桥,可能是一座桩柱式的双跨以上的梁桥。蓝桥因尾生的故事而出名,后人称尾生为坚守信约的人。《战国策·燕策一》中说:“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也。”唐代诗人李白就在其诗作《长干行》里写道:“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的诗句。当然,也有人嘲讽尾生以这样的方式坚守信约而不知其他者,未免迂腐。千年沧桑,蓝桥虽然荡然无存,但围绕蓝桥产生的优美传说和轶事却千古不绝。(www.daowen.com)
蓝桥位于蓝田、商洛之间,是交通要津。秦岭古道上的蓝桥之所以伤感,原因大致是“三离三别”。其一,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便,“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离别总是愁别,这是普遍性意识。其二,桥是水流与陆地的集合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的《论语》),“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雨霖铃》)。因之,凡名桥总洋溢着一派分离伤别意绪,这已经是历史的文化潜意识。其三,长安是千年京都、文明中心。从长安来到灞桥,离开文明中心,告别家人亲友多属无奈,总是喟叹感伤。来到灞桥,从桥过河,景观未变,地望未变,方向未变,折柳落泪,尚能忍受,人们大多想的还是生的希望——“何日君再回”。而来到蓝桥,景观大变,地望大变,方向大变;不仅桥是“望断”,山更是“望断”,心情大变,“断肠人在天涯”;人们已经想的是死的可能——“好收吾骨瘴江边”,不要以为韩愈不坚强。再加上漫天飞雪和仕途挫伤,爱女亡于道上,云横秦岭下的韩愈够坚强的了!蓝桥,既是从京城到偏远的漂泊津渡,也是平原到高山的地望变化,面对水分南北的秦岭主脊,人生际遇的断肠感和死别感油然而生,希望、思念、爱情涣然而至,超越、激荡、升华顿然而起。这就是蓝桥有诗意的原因,是蓝桥有灵感的原因,也就是魂断蓝桥的原因,是蓝桥名扬天下的原因吧。
我们没有好莱坞《魂断蓝桥》那样感人的电影,但我们有同样伟大的蓝桥传说和文学。唐代许多文人学士在经过蓝桥驿亭时常有诗作在这里“发表”,蓝桥驿亭成为诗人们友谊的桥梁和交流诗作的场所。白居易和元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元和十年(815年),元稹回朝,途经蓝桥作有《西归绝句》12首,其中一首写道:“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题在蓝桥驿的诗是元稹的《留呈梦得、子厚、致用》:“泉溜才通疑夜磬,烧烟馀暖有春泥。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暗落金乌山渐黑,深埋粉堠路浑迷。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唐以后蓝桥已废。今蓝田县新建的蓝桥旁,在一块河石上有一个古桥柱孔痕迹清晰可辨。漫步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寻觅古蓝桥的遗迹,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古代蓝桥即在今蓝桥乡。东西绵延的秦岭在蓝桥一带向北偏折,东北是著名的玉山,其西南是秦岭主脉。秦岭的北折让蓝桥一带山环水绕、风和气聚,甚为幽美。越过玉山,蓝桥河入灞水口是著名的水陆庵,人称小敦煌。蓝桥正面是辋川溶洞与锡水洞——20世纪80年代在蓝田锡水洞发现了另一处蓝田人遗址。蓝桥附近古洞众多,《周易》谓之人类“野处穴居”之地,那是人类最早的家园。蓝田溪水里的横木、石头也许还有藤条——像《阿凡达》中的情景,就是秦岭最早的蓝桥,也是中国最早的桥吧。秦岭北折造成的山环水绕、辋川溶洞的文明风光以及水陆法会悟真寺的佛光普照,这一切形胜风水,终于让秦岭古道上的蓝桥成为华夏文明生长美与梦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