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在秦岭褒斜道,有文川道的失败工程,在蓝武道更有多番增修工程。盛唐近300年历史中,蓝武道的增修工程主要有三次:①颜旭、卢判官等人的漕运工程。②崔湜的石门道工程。③李西华的偏道工程。唐朝颜旭、卢判官等人主持的蓝武道漕运工程,如同汉武帝时代的褒斜道漕运工程,由于古代技术条件所限,基本归于失败。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年),襄州刺史崔湜主持了由商州西境开山道通蓝田石门,折北至蓝田西境的石门道工程。石门谷在蓝田西南20千米,其南置大昌关以为戍守之所。至于商州以东,则利用丹水与漕运,由襄阳溯汉水转丹水,盖直达商州郭下。《新唐书》卷九九《崔湜传》记载,当初崔湜提出建议,认为秦岭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山出石门,抵北蓝田(《纪要》卷五三及五四引此事皆作“北抵”),可通挽道。唐中宗认为可行,任命崔湜主持该工程,率领数万民工,开山通关,死了十几个人,方修成新路。然而,崔湜所开的石门新道在夏天大雨和泥石流面前“竟为夏潦冲突,崩压不通”;和唐朝郑涯主持的文川新道一样,工程归于失败。盛唐蓝武道石门新路,工程巨大,影响巨大,开始“追论崔湜开山路功,加银青光禄大夫”。后来呢,“路每经夏潦,摧压踣陷,行旅艰辛,僵仆相继,后湜流於岭表,俄诛戮”。由于蓝武道石门工程失败,崔湜被判了死罪。最后是放弃新路,重修旧道(《唐代交通图考》)。
◎秦山云深
唐朝蓝武道第二次大的增修是李西华主持的偏道工程。《唐会要》卷八六记述:“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八月,商州刺史李西华请广商山道,又别开偏道以避水潦。从商州西至蓝田,东抵内乡,七百余里皆山阻,行人苦之。西华役工十余万,修桥道,起官舍。旧时每至夏秋,水盛阻山间。行旅不得济者,或数日粮绝,无所求。西华通山间道,谓之偏路,人不流滞,行者为便。”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商山路易被水毁,行人拥挤;李西华一面兴工加宽旧道,一面又别开“偏道”,以利行旅;在修治道路的同时,又修建桥梁、馆舍。
蓝武道在盛唐的多番增修,直接体现了此道的重要与行旅之盛。《唐六典》载,京城长安的都亭驿站,配给驿马75匹,其他一等驿站60匹马。唐朝蓝武道属于一等驿站,应无疑问。据严耕望先生的《蓝田武关驿道》记载,从长安灞桥驿到今陕西河南两省交界的阳城(富水)驿,蓝武道共计有20多个驿站。如果以20个驿站计算,唐朝蓝武道共有1200匹驿马。蓝武道由于驿运繁忙,宰相张九龄的《荆州谢上表》曰:“属小道使多,驿马先少。”张九龄“抱怨”蓝武道上驿马不够用。另一位官员文人颜真卿的《与李太保帖》曰:“真卿缘驿上无马,……今日始至蓝田。”何以至此?其一是制度改革。唐朝中叶放弃“传马”,而开始建立驿马制度。“传马”相当于官员公务的专用马匹;驿马隶属各个驿站,有公用性质。黄正建的《唐代的“传”与“递”》指出:“我们知道提供传送之马的先决条件是州县马坊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马匹。这在唐代前期还能够做到,但随着马坊的败坏、马匹的短缺,到唐代后期,州县提供不出大量传送马驴,‘传送’的制度就终于维持不下去了。因此,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有敕曰:‘如闻比来给传使人,为无传马,还只乘驿,徒押传递,事颇劳烦。自今以后,应乘传者宜给纸券。’(《唐会要》卷六一《馆驿》)这条敕文非常重要,它说明由于传送马匹的欠缺,乘传之人都去利用驿马。”其二是行旅繁忙。如张九龄、白居易、元稹等皆数度经过。张九龄的《奉使自蓝田玉山南行》曰:“峣武经陈迹,衡湘指故园。”故已不止一次。其后又由丞相出官荆州长史,亦经此,见前引《荆州谢上表》。白居易做忠州刺史入京经过商山,此是第五次(白居易的《长庆集》一八《商山路驿桐树》)经过此道。白居易后来出任杭州刺史亦取道于此。其《登商山最高顶》云:“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亦谓六次也。宰相诗人元稹亦数度经过(可能七度)。韩琮的《题商山店》云:“商山驿路几经过,未到仙娥见谢娥。”(《才调集》八)其他曾经此道者,就《唐人选唐诗》所见,如李涉有《再宿武关》(《才调集》六),吴融有《富水驿东楹有人题诗》(《才调集》二),司空曙有《登秦岭》(《御览诗》)。若征之《全唐诗》,则不可胜数矣。(严耕望)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写道:
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
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
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
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
“下有一条路”即秦岭蓝武驿道;“通达楚与秦”既表明蓝武驿道的起始区域,也是秦楚大道正名的预取;“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讲清楚了“熙攘往来”的动力和价值目标;“商山名利路,夜里有人行”,行者里有“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多么繁盛忙碌啊!不用说,白居易和上述的官员诗人们属于蓝武道上的“乘者”。唐代有关规定,官员一日三驿程,大约50千米。秦岭蓝武道按400千米计算,白居易一次“商山行” 需要8天时间,乘用8匹驿马。再加上妻小,白居易一次“商山行”,最少得乘用16匹驿马。按《登商山最高顶》的“七年三往复”计算,白居易在蓝武道上乘用的驿马差不多是100匹。盛唐像白居易那样的官员——且不计皇亲国戚,至少有1000多人吧。张九龄和颜真卿所说的蓝武道上的“驿无马”,显得可以理解了。何以白居易为例计算呢?首先是他“七年三往复”,与蓝武道的殊胜因缘。其次是白居易的《游悟真寺》:“身著居士衣,手把南华篇。终来此山住,永谢区中缘。我今四十馀,从此终身闲。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在蓝武道北口的“悟真寺”,他有此著名计算。我们这里的计算,既出于蓝武道的盛唐繁荣,也有助于理解白居易终其一生也并未“来此山住”的“区中缘”吧。(www.daowen.com)
阐释蓝武古道的文化地理,既然引证了其他盛唐诗文,而不引证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说不过去的。如果允许夸张一点,白居易和元稹加在一起的三四十首商山诗,就情感深度而言,都不抵韩愈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悟真亭
◎芦苇荡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联的中心是“家何在”。家在哪里,本来是无须发问的,但是还提出这个问题,是说这次被贬,分明是有家也归不得了。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即秦岭),所以发问:家在哪里?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我们知道,韩愈这次被贬,是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时令已经是早春了,北国的寒意仍然很浓,蓝关还是积雪茫茫。这既是他当时的眼中景,又是他被赶出长安冷落、凄凉的心中情。第四联是对韩湘说的,“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说,知道你远路赶来,该不是无意来的吧,那么,就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来收葬我的尸骨吧。“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的蓝武古道上,既然韩愈已经想到“好收吾骨”,那么“家何在”就不会只是长安京城中的“家”,而有灵魂的归宿追问,即现时和永远的双重家园问题。为了双重性的“家”,同时回答了“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的白居易式感叹。汉唐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盛的朝代。汉武帝修褒斜道漕运,以失败告终。主持工程者是汉中太守张卯,张卯是汉武帝亲信大臣张汤的儿子,未闻治罪。唐修文川道失败,蓝武道增修工程有成功有失败,其中,崔湜主持的石门道工程属新修工程,和文川道一样沦于失败;郑涯被解职,崔湜被诛死。可不慎乎!蓝武道增修,行旅之盛,驿道忙碌,诗文璀璨,能不忆乎!
◎瑞雪牧户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