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楚国诗人屈原的《国殇》道及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

楚国诗人屈原的《国殇》道及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屈原是楚人,未作《楚道难》,却以同样伟大优秀的《离骚》《天问》,尤其是《九歌·国殇》表明:秦楚蓝武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屈原的《国殇》道。◎秦岭初雪屈原出身望族,“楚之同姓”,郭沫若的《屈原研究》称,“据《渔父》知道他是三闾大夫,便是楚国的贵族屈、景、昭三氏之一”。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屈原的楚辞是除《山海经》之外,论述灵魂最丰富的先秦文本。

楚国诗人屈原的《国殇》道及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

中国文化秦汉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日趋现实——理性者居多,心性浪漫伟情者少见。先秦至今两千余年,出现了两位浪漫诗歌大家:屈原李白。李白为蜀人,给后世留下了震古烁今的《蜀道难》,使蜀道万里扬名。屈原是楚人,未作《楚道难》,却以同样伟大优秀的《离骚》《天问》,尤其是《九歌·国殇》表明:秦楚蓝武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屈原的《国殇》道。

秦岭初雪

屈原出身望族,“楚之同姓”,郭沫若的《屈原研究》称,“据《渔父》知道他是三闾大夫,便是楚国的贵族屈、景、昭三氏之一”。屈原“为楚怀王左徒”与“三闾大夫”。自古讲“刑不上大夫”,“大夫”者为高干标志。“左徒”即“左司徒”,有人解释为“左右拾遗之类”;钱大昕曰“黄歇由左徒为令伊,则左徒亦诚楚之贵臣矣”,郭沫若《屈原研究》以为然。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从这点来看,屈原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长”或“中宣部长”(造为宪令)。由于与上官大夫的人事矛盾和政治斗争,楚怀王开始疏远、贬低屈原的政治地位,“王怒而疏屈平”。楚怀王十七年(前312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

◎屈原像(傅抱石)

蓝武道上两次著名的秦楚大战,均以楚国失败而告终。《屈原研究》称:“他(屈原)被逐的地点是在汉北,其间有十四年。直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侵伐楚国,把楚国的郢都破了,取了洞庭、五湖、江南,逼得楚国君臣仓皇奔走,东北保于陈城。屈原自己也从汉北逃到江南,做了《哀郢》《涉江》《怀沙》诸篇。”此时的屈原,离乱之余,居于汉江北岸,战争之气,感同身受,战斗之烈,目睹亲闻,在此背景和经历下,他写下了著名的《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是蓝武道古战场上的卓越诗篇,是对秦楚战争的史诗描写。蓝武古道下面掩埋了多少“吴戈”与“秦弓”,秦岭丹水中掩埋了多少“忠魂” 与“鬼雄”。“严杀尽兮弃原野”“首身离兮心不惩”……愿忠勇的战士们安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郢为楚国首都,被秦占领,屈原作《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古道驮队

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楚国的失败与屈原的命运紧密相连。屈原的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的《史记》的记载。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楚怀王二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前305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前299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前往,但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楚地。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结合具体作品,我们看屈原楚辞与秦岭蓝武古道的地理文化关系。

先看屈原的《抽思》(节选):(www.daowen.com)

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惸茕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道卓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

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从《抽思》看,屈原首次的流放地是汉水北岸的“汉北”。“汉北” 位居秦楚两国的边境地带。“望北山而流涕兮”中的北山是“汉北”地望中的北山,无疑是秦岭山脉。秦岭山脉的北麓是秦国,从前尚是楚境。这便是屈原“望北山而流涕兮”的基本原因,也是“临流水而太息”的根本理由。

◎高山依依

蒹葭苍苍

再看著名的《离骚》:

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研究》),《离骚》是中国最伟大的诗歌,《史记》评价屈原的《离骚》是“可与日月争光”。其实,屈原的《离骚》是在华夏历史进入黑夜时分的性灵日月。屈原的楚辞中出现“灵魂”词汇既多也不偶然,屈原的名字就叫灵均。屈原的楚辞是除《山海经》之外,论述灵魂最丰富的先秦文本。在屈原之前,孔子的《论语》已不谈“怪力乱神”了!孔子着眼于历史视野,却登不上政治舞台;屈原在政治舞台上,却言说非历史的“怪力乱神”。一方面,从历史视野出发,楚国郢都是屈原的故乡,他“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另一方面,屈原信仰“怪力乱神”的《山海经》,他必然“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以秦岭蓝武道为地标,前者要求屈原往南走,后者召唤他往北行。于是最明显的问题出现了,一会儿屈原“忽临睨夫旧乡”,一会儿“又何怀乎故都”。唐朝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中的“家何在”问题,在屈原看来早已出现,并且更为严重!“家何在”问题,对屈原而言,是灵魂和历史的两重性引起的;而对韩愈而言,则主要是历史偶然性引起的。这也就是韩愈能够穿越秦岭蓝武道,而屈原无法踏上秦岭蓝武道的原因。

60多年前,侯外庐先生在《屈原思想的秘密》中曾经探讨屈原的矛盾。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认同“矛盾”说,但不认可侯先生将屈原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相提并论。郭沫若先生认为,屈原的世界观是先进的,关键是灵魂的道路问题和飞翔高度。事实上,李约瑟在闻名世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已经指出了屈原创作的炼丹术背景,除了屈原的楚辞整体性的精神意境外,从“科技史”层面支持他工作的至少有:①“郢爰”和“寿春爰”作为“炼丹所得的金”。②屈原佩香和道家香炉。③丹阳城和炼丹术的起源背景。李约瑟写道:“屈原的诗篇一开始就为人世间的邪恶、诽谤的谗言和楚王的昏庸表示哀伤,但他把自己则想象为一个魔法师,乘着飞行的马车离开这个世界,飞向西方的天堂。”

问题的关键和困难之处正在这里:“飞向西方的天堂”,对屈原而言,意味着必须跨越秦岭蓝武道。《离骚》写得分明:“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屈原思想的秘密” 其实正是一种“道路矛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为了解决道路矛盾。按照历史轨迹,屈原必须远离蓝武道而向东南逃亡;按照灵魂声音,屈原必须返归蓝武道朝西北跋涉。“昆仑”“崦嵫”的地理位置都在今陕西省以西,屈原必须经过蓝武道才可能到达那里。《离骚》的结尾一连出现了“西极”“西皇”“西海”,那是屈原对灵魂故乡的最后回望啊!蓝武道又刚好是当时中国历史的政治外交舞台,是楚怀王的不归路,是灭亡楚国之道。勇气和良知使得屈原只能在诗歌中“飞向西方的天堂”,行动中的屈原继续沿着历史轨迹向东逃亡。屈原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历史和灵魂的双重高度。正因为这种双重高度,全部中国人中,只有屈原的忌日成了一个民族的节日——历史和灵魂的深夜里,那慰藉人、端正人的午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下”可不仅仅是地理空间或形容词,而至少包括历史和灵魂的双重维向与高度。屈原清楚自己,告别这个世界时,他想到了鸟和狐。

《哀郢》的“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敢于怀沙汨罗江,应该是回到了灵魂的故乡。秦之武关乃楚之少习——鸟的故乡,也是楚的故土。果然如此,屈原的最后视野,应该有秦岭蓝武道吧,它是屈原的《国殇》路,也是屈原的《礼魂》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