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皇帝出巡巩固统治-道汇长安: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

秦皇帝出巡巩固统治-道汇长安: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秦始皇经常组织大臣出巡,视察各地的防务,及时打击企图复辟的奴隶主贵族的残余势力。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10年的前后11年中,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权,带领群臣五次大规模出巡,视察各地的防务,加强了多民族统一封建集权国家的统治。为了方便他的全国出巡,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了以首都为中心的驰道。

秦皇帝出巡巩固统治-道汇长安: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

李白的《古风》云:“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但求蓬岛药,岂思农扈春。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这首《古风》既有李白一贯的称呼“秦皇”,也有以秦始皇取道蓝武道东巡为主题的内容。可能受到李白的《古风》的影响,毛泽东的《水调歌头》对秦始皇的称呼也是“秦皇”,并有“秦皇岛外打鱼船” 的北戴河诗唱。秦岭古道历史上,唐玄宗走过秦蜀古道,唐德宗走过傥骆道。尽管美其名曰“宠幸”,实际上更多是逃难保命。秦岭古道上恐怕只有秦始皇二次从蓝武道走过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皇帝驾到,威风八面,天下瞩目,秦山荣幸。

◎秦皇出巡图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最后出游为其三十七年(前210年)时事,“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到琅邪。……自琅邪北至荣成山……至之罘……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此次出游,其规模虽较历次为巨,然其所行率遵旧途。自咸阳至云梦,浮江东下,又自琅邪过之罘西行,皆二十八年东巡之故道,唯登会稽暨至沙丘则少不同。丹阳在今安徽省宣城县,江乘在江苏省句容县,皆临大江。江乘渡江,北即广陵,广陵为邗沟所由始,可循之北越淮水,以达彭城。古时海滨尚未淤积,广陵、彭城之东距海较今为近,史文所言并海北行者,亦犹二十八年(前201年)东行之时并渤海以至成山、之罘也。平原濒河水,沙丘属巨鹿,其间平坦,当有驰道。其后韩信自赵伐齐,亦由此途。史念海的《河山集》言始皇崩后其群臣奉其寝宫,入井陉,抵九原,从直道以至咸阳。直道之筑为功至巨,始皇竟未亲执辔驰驱,仅灵榇一过其处,何不幸也!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方面强化郡县乡机构,实施连坐法,在县和乡里设伍、什编制,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有伍长,什有什长,什伍要连保,如果一家藏“奸”,什伍同罪连坐,以此来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另一方面,秦始皇经常组织大臣出巡,视察各地的防务,及时打击企图复辟的奴隶主贵族的残余势力。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10年的前后11年中,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权,带领群臣五次大规模出巡,视察各地的防务,加强了多民族统一封建集权国家的统治。为了方便他的全国出巡,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了以首都为中心的驰道。

秦驰道的规模,《汉书·贾山传》中留下的一段叙述可窥一斑:“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这就是说,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驰道是按照一定规格修筑的,路基筑得高且牢固,宽度为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秦代驰道的主干线有两条:一条是从秦都咸阳向正东方向,经函谷关,直达过去的齐、燕各国,即今黄河两岸中原地区。另一条从秦都咸阳向东南方向,经蓝田武关,直达过去的吴、楚各国,即江汉平原区域。可见蓝田武关道在秦始皇时期就是连接关中地区与江汉地区的重要通道。唐德宗诏令,长安洛阳两京路和蓝田武关路分别为全国第一大驿道和第二大驿道。唐诏令的历史源头,看来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

文献记载,秦始皇每次出巡时都有隆重仪仗,炫耀至极,项羽刘邦皆艳羡不已,均起取而代之之心。

秦俑“铜车马”多少能弥补一下我们不能亲见始皇帝的遗憾。“铜车马” 铜质,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区秦始皇陵西侧通往地宫的甬道中,这是1980年冬天在秦始皇陵西侧地下约7米处挖掘出土的两辆大型铜车马之一。这两件作品都为单辕双轮,四马,单御者编制,尺寸约为实际车马大小的二分之一。一号车为伞盖,驭手呈站立姿势,其伞盖为圆形,车厢为方形,取天圆地方之意;长225厘米,高152厘米,重1061公斤。二号车为篷盖,驭手做跪姿。高106.2厘米,全长317.4厘米,马高92厘米,总重约1200公斤,这里介绍的是已经修复的二号车。

二号铜车马,车马结构完整,挽具齐全,装饰物和一些小型构件由金银制成,显得异常富丽堂皇。铜车结构十分精密,镂雕成菱形花纹格的车窗启闭自如,金属鞍辔上雕有精美的花纹装饰,辔绳灵活。整辆车通体彩绘,工艺精湛,气魄恢宏。车上的驭手神情专注,显得老成持重。他戴冠佩剑,衣纹稠叠,十分富有质感。面部被敷以白色,但唇与双颊是粉红的,白色的领子上还绘有朱红色的菱形花纹。四匹铜马都被处理成白色,装饰有大量金银构件,造型基本相同,又在统一中进行了变化。“铜车马”仅是秦始皇的陪车,已被誉为“巧夺天工”“青铜器之最”,那么,秦始皇的御车应该是天马神驾,这样的天马神驾应该是秦朝的“国家一号”。不幸的是,或者说非常偶然,这样的天马神驾和“国家一号”却赶不到咸阳京都,秦始皇就驾崩了!“驾崩”,现在一般即指皇帝死亡,它的原意,指的是秦始皇帝死在路上。秦岭蓝武道曾经是楚怀王的不归路,也成了秦始皇的不归路。(www.daowen.com)

◎秦俑二号铜车马

秦始皇驾崩后,李斯和赵高合谋完成了沙丘政变,民望甚高的公子扶苏和手握重兵的将军蒙恬相继被除掉,秦二世回到咸阳即位,成了秦帝国的第二代皇帝。然而,不久李斯就遭到赵高诬陷,被投入狱中。李斯在被冤杀之前,上书秦二世,列数自己对于秦帝国的十大功绩,其中一条就是:“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上之得意。”驰道的修建便利了帝王的出巡,使得最高权威能够显示于天下,被看作秦政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据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在秦实现统一之后的第二年,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治驰道”。从李斯上疏的内容看,驰道工程是由丞相主持的国家工程。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驰,大驱也”。清代学者段玉裁解释说:“驰,亦驱也,较大而疾耳。”“驰”就是快速行进,“驰道”就是高速道路。秦的驰道在西汉时期依然可以通行。西汉驰道制度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人不得穿行驰道,也禁止使用皇帝专有的驰道的中央通行带。据西汉政论家贾山的记述,秦的驰道有坚实的路肩,路基使用金属夯具修筑,路旁栽植行道树,路面宽度为50步。按秦朝的制度,1步为6尺。当时的1尺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50步就是69.3米。当时,东方到燕地、齐地及南方到吴地、楚地都由如此宽阔的大道连通起来。就像项羽一把火把豪华的阿房宫烧得无踪影一样,历史的尘埃也将秦驰道完全封盖。宋朝梅尧臣的《秦始皇驰道》诗云:“秦帝观沧海,劳人何得修。石桥虹霓断,驰道鹿麋游。车辙久已没,马迹亦无留。骊山宝衣尽,万古空冢丘。”

◎银装素裹秦岭山

◎秦楚古道通南北

秦朝之后,古代帝制国家修筑的主要道路,当时被称作“官路”或“官道”。唐诗所见杨炯的“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骢马》),岑参的“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白居易的“回看官路三条线,却望都城一片尘”(《春日题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祖咏的“作镇当官道,雄都俯大川”(《观华岳》);宋词所见司马光的“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锦堂春》),周邦彦的“日薄尘飞官路平”(《浣沙溪》),文天祥的“彭城古官道,日中十马驰”(《徐州道中》)等,都记录了人们行走在这种道路上的感受。这些“官路”或“官道”比起百姓的土路间道,自然阔绰美观,但与秦始皇作为“御路”“帝道”专用的驰道恐怕没法比。秦始皇统一全国,自认为功超三皇、德兼五帝,他的御车用6匹马来拉,随行有81辆陪车,秦俑铜车马就是陪车之一;仪仗庞大,旌旗蔽日,浩浩荡荡两番从秦楚大道巡幸。蓝武道饱受战争的痛苦,也获得了秦岭其他古道所没有的荣耀。其适应秦始皇巡幸所必需的质量气派,至今令人遐想。

◎蓝武栈道遗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