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甘川边区之路:秦蜀古道文化地理之旅

陕甘川边区之路:秦蜀古道文化地理之旅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讨秦蜀古道,离开陕甘川边区的特殊地理实体,难免误入歧途而找不到“北”。重申陕甘川边境区域概念,是深入描述秦蜀古道的出发点,如同它是历史的出发点一样。把秦蜀古道称为陕甘川边区之路,应该不是虚妄之议。◎陕北吴起镇引人深思的是,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长征”的最后路线和归宿,即秦蜀古道——陕甘川边区之路。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其中的“望断南飞雁”意味着长征的结束——陕甘川边区之路的结束。

陕甘川边区之路:秦蜀古道文化地理之旅

革命的价值目标和建设的价值目标不一样,两者的地理概念也完全不同。革命时期,党中央可以在延安驻扎13年;建设时期,这就变得几乎不可想象。对此重大区别,认识最早者是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他从1949年离开延安,到1976年逝世,整整26年,从未再踏上革命圣地延安。由此可见,革命时期的圣地和建设时期的福地是多么不同!对此不同,国内学界最早的摸索者是唐晓峰教授(《毛泽东的革命地理》)。一直以来,人们对此缺乏理解,更谈不上把握学理知识。陕甘宁边区稍往南,越过渭河,就是华夏文明的革命圣地和“总后方”:秦蜀古道

宁强青木川(陕甘川三省交界处)

陕甘宁边区是以红色延安为象征的革命基地与战略后方,其作用在毛泽东的《给延安的同志们和陕、甘、宁边区的同胞们的一封信》中做了高度概括。在华夏历史文明的早期,实际上也存在着一个“陕甘川边区”的地理实体:周人的连蜀立国与此有关,秦人的南下伐蜀与此有关,唐朝的陇右集团也与此有关。探讨秦蜀古道,离开陕甘川边区的特殊地理实体,难免误入歧途而找不到“北”。更有甚者,离开陕甘川的特殊边境形势,将“三点”弄成“两点一线”,继而以蜀独称——最终完全倒向以四川为中心的蜀境概念,使蜀国在两千年之后终于对秦人获得一种胜利。重申陕甘川边境区域概念,是深入描述秦蜀古道的出发点,如同它是历史的出发点一样。在秦岭文化地理的秦蜀古道谈论中,强调“甘”——提出陕、甘、川边境概念,至少有以下根据:

首先,秦人祖先即起步于陕甘边境。司马迁写秦人祖先 :“中潏,在西戎,保西垂”,“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现代考古发现的甘肃礼县大堡子秦王墓对此已经完全证实。陕甘边境,即秦人革命的故乡和总后方。

◎秦人故山大堡子

其次,陕甘边境处于农业文明(边境以东)和草原文明(边境以西)的分界线上,或曰它就是两种文明的分界和标志(史念海《河山集》九)。历史的演进即文明的融合,历史的业绩即文化的开放。秦国拥有关中之沃和成都之肥(农业优势),加上“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牧业优势)的牧草气息,最终能够统一六国,看来也颇为符合文明综合的优势原理。(www.daowen.com)

再次,与农牧分界相对应但不等同的是:从政治和疆域眼光来看,这里长期(周秦)是“夷夏之界”——华夏西部边境。汉武帝时代虽然开拓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但军事探险的色彩浓郁,文化心理的整合有限。从文化心理看,这里是“神文地理”和“人文地理”(唐晓峰)的西境分界,著名的穆天子和西王母就相会于此。从王朝地理看,秦人如何利用故乡(陇西南)的山川地理优势史籍不详,但是,被后世广为宣扬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秦人的老家转悠,也自然不出秦人的用兵常法。《三国演义》中魏国将领邓艾奇袭蜀国成都的阴平道也在这里。秦人深藏陇西,越过宝鸡峡,始为人知;击戎护周,方为世重。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诗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陇西“甘”的因素不容再小觑了!秦蜀古道中的“秦”应该有陇西之“甘”的草原气息和密集马蹄声。

最后,历史上的秦蜀古道本来就一直沿着陇西边境延伸,千里梭巡。把秦蜀古道称为陕甘川边区之路,应该不是虚妄之议。

◎陕北吴起

引人深思的是,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长征”的最后路线和归宿,即秦蜀古道——陕甘川边区之路。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5000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其中的“望断南飞雁”意味着长征的结束——陕甘川边区之路的结束。陕甘宁边区时代的开始是以红军渡过渭河为标志的。陕甘宁边区正是周人的老家,正是周人取天下的根据地。牧野之战,周人打败了7倍于自己的殷商部队。毛泽东主席太熟悉历史了!站在“六盘山上高峰”,他已经胜券在握、成竹在胸:“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夕阳几度,在21世纪,处于建设时期的国家和中央政府终于把战略眼光开始放到了“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和陕甘川边区,明确提出了“天水—关中经济”一体化战略目标,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当年的革命圣地也会是建设福地。秦蜀古道加上陇东之“甘”,就不再仅仅是加上了一种荒凉背景,也增加了现代建设的宽度和厚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