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安秦岭古道文化之旅

长安秦岭古道文化之旅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主席的历史感和秋风吟,的确也是秦岭古道最为贴切的历史和形象概括。“三月出斜谷”“夏五月,引军还长安”,曹操不久即离开人世;秦岭古道来时属魏,走时属蜀,对于戎马“挥鞭”的魏武帝来说,的确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刘邦兵出武关道,宣布秦朝灭亡。春秋战国时期,秦楚诸国多次经由武关进行征战。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长安秦岭古道文化之旅

作为共和国的开创者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这种巨大深远的影响,除了政治军事历史性成功外,其大气磅礴、一冲九天的浪漫诗歌也是重要因素之一。1954年,他创作了一首名扬四海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盛唐京畿,唐太宗写过《望终南山》。毛泽东主席尽管在关中北山度过了13年峥嵘岁月,后来他还写过《水调歌头·井冈山》,然而,与“白浪滔天”的北戴河相比,历史厚重的终南山显然已经无法唤起他那“久有的凌云志”了。是啊,终南山和它的秦岭古道在“魏武挥鞭”之前,已经是“往事越千年”;在“魏武挥鞭”之后,更是“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毛泽东主席的历史感和秋风吟,的确也是秦岭古道最为贴切的历史和形象概括。

◎秋到秦山

“魏武挥鞭”中的魏武即魏武帝曹操,也是著名诗人。魏武帝曹操既在“白浪滔天”的北戴河“挥鞭”,留“有遗篇”,且在苍莽秦岭的古栈道“挥鞭”留下著名的“鸡肋”叹息。魏武帝曹操叹息“鸡肋”之地,即秦岭褒斜古道。“鸡肋”的意思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源于三国时代魏蜀在陕西汉中战争历史,是魏武帝曹操留在秦岭古道上的“遗篇”。《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当时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中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地看着碗内的鸡肋思考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时,杨修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士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蛊惑军心之罪砍了杨修的头,这便是关于鸡肋的典故。此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前,曹操“至陈仓”“出散关”,降武都氐人,败汉中张鲁,威震中国。之后,败于汉中,兵退南山,因鸡肋之讥杀杨修,修寝宫树“根伤尽出血”;事后第二年,即出现“王崩于洛阳”,魏武不能再“挥鞭”了!“三月出斜谷”“夏五月,引军还长安”,曹操不久即离开人世;秦岭古道来时属魏,走时属蜀,对于戎马“挥鞭”的魏武帝来说,的确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秦皇岛外打鱼船……知向谁边?”秦岭古道对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而言,又何尝不是“换了人间”呢?秦岭古道,栈道千里,通巴蜀,降六国,是“天下皆畏秦”的结晶与象征。秦始皇巡幸全国,两次选择秦岭蓝武古道,车马仪仗,隆重奢华,威武雄壮,可想而知。然秦始皇崩驾于道路,埋葬于骊山,陵寝浩大,陪葬之兵马俑千年磨损仍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岭蓝武古道是秦楚争霸的见证,是人间变幻的舞台,也是英雄书写恩仇的历史大道。刘邦兵出武关道,宣布秦朝灭亡。刘邦兵退子午道,一把火烧了栈道。谚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作为西楚霸王,项羽先是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再一把火烧了秦陵宫殿。秦陵墓前的巨石雕刻,本是秦王显赫武功的标志,却被用作修建灞桥的石料。唐代荆叔在《题慈恩塔》诗中叹曰:“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去者日以疏》诗曰:“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刘邦与项羽手上的大火,烧了秦岭栈道,烧了秦陵宫殿,也烧掉了秦朝江山。“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倘若“大雨落幽秦”,秦陵宫殿便可保住了,秦岭栈道也可保住了。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是人间多么幸运的事情啊!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人间奇迹,中国地理名词和胜迹中,在秦皇岛之外也许会有一个“秦皇山”。

◎秦岭秋景

秦岭蓝武古道也叫武关道,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40千米的谷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交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唐代,其交通地位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历史上的武关道金戈铁马,征战频繁。春秋战国时期,秦楚诸国多次经由武关进行征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四次出巡东方,其中两次通过武关道。秦末汉初,刘邦领兵破武关,战蓝田,入关中灭秦。秦岭蓝武古道最著名的战争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秦楚争霸,秦楚争霸的中心是陕南商州。陕南商州开始为楚国领土,后被秦国占领。先秦典籍多有记载,对此,屈原有著名的楚辞《哀郢》,近年也有丹凤古城楚墓的考古发掘。唐朝刘禹锡在《汉寿城春望》中写道: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刘禹锡笔下的汉寿城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后退守的郢城区域。郢城数迁,是楚国节节败退的军事耻辱和苦难记忆。秦国对楚国的军事胜利,从秦岭蓝武道一直推进到南岭下的“汉寿城”。“东瀛”一语双关,既指秦始皇嬴政,也代指东海瀛洲。“东瀛求仙”是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的炫耀奢华之举,“东瀛求仙”般的荒唐之举、虚幻之想,也会把楚国“寿城古墓” 踏成“要路津”。历史上,秦将白起拔郢之后,就曾掘挖楚国王墓。刘禹锡是唐朝人,距离秦楚争霸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其诗意仍充满感伤辛酸。屈原作为当事人,国破家亡,在“长歌当哭”之后,仍不能释然,何其苦难与悲伤欤!且听其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离骚》)“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而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哀郢》)。

国破家亡,哀音满山,屈原最终以身殉国。一千多年后,唐朝诗人杜牧来到秦岭蓝武古道,夜宿麻涧驿。其《商山麻涧》诗云:(www.daowen.com)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诗人笔下,傍晚时间,在四山合围、一水蜿蜒的麻涧,晚霞山岚笼罩着四面的山峦,绿色的垂柳和柔软的桑树围绕着的小村庄只有十来户人家。野鸡在村旁自由飞走,时而跑过去一只梅花鹿,芳草一直铺到人看不到的地方,牧牛在吃饱喝足后正由牧童驱赶着走回村巷,鸡也该上架了,因为春天的太阳已经走到西山上,正斜照着小村庄。今晚他大概只能夜宿在麻涧驿了,因为这里离州城还有小半天的路程。小村庄背山面水,一户人家正巧离路不远。在那家门前的场院里,一位红光满面的白眉老人正在悠闲地斟酒自饮,他的孙女儿活泼可爱,头上插着自己采摘来的野花。诗人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陶醉的山居图(周俊安)。

屈原的《楚辞》极尽战争之哀,杜牧的诗写完和平之乐。蓝武古道,换了人间。

秦蜀古道也叫散关道,因著名的大散关而得名。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大散关“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取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之策,自汉中经散关,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218—219年),曹操统率大军出散关经陈仓故道夺取汉中。南北朝分裂割据时期,散关成为敌对双方争夺的主要军事目标。宋朝时,金兵南下,进犯陕川,宋将吴玠和吴璘两兄弟聚兵扼险固守散关,打败金兵多次进攻。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吴氏兄弟与金兵在此又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屡立战功,名垂千古。今日散关岭上,一座五间二层的敌楼横锁关上。敌楼上有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所题“大散关”三个行草大字,古朴凝重,浑厚遒劲,关下竖有“古大散关”的碑石。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多次往返秦蜀古道,其《书愤》诗云: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让人弄不清,到底是秦岭古道的战事挫折使他们悲痛,还是天道自然的萧瑟秋风使他们伤感?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天人合一”的道理吧!中国诗学中的“悲秋”传统,始自宋玉《九辩》开篇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是屈原楚辞的接班人与继承者,其“悲秋”诗风,也可能是源自秦岭蓝武古道上的战争影响。宋玉之后,经过古诗十九首,“悲秋”诗风在杜甫的《秋兴八首》获得集大成,决定性地笼罩了后世“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文化和心灵思潮。

毛主席作为历史伟人,在诗歌中高呼“换了人间”,秦岭古道在共和国历史上也同样是“换了人间”。1970年,褒斜石门被淹就是一个典型性事件。石门即秦岭褒斜道南端的人工隧道洞口,隧道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8米。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淹在水库中。据载,历时五年之久,于东汉永平九年(66年),工匠用“火淬水激”之法开凿出一条高、宽各约4米,长约16米的穿山隧道,俗称“石门”。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道,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空前壮举。“石门被淹”如同历史上的栈道被烧,都是秦岭古道人间变换的重大事件,更是秦岭古道从古代王朝来到现代社会遭遇的象征。

作为历史伟人,毛泽东主席在自己的《浪淘沙·北戴河》中,一方面以浪漫气派和现代爽朗高呼“换了人间”,另一方面也仍以“萧瑟秋风今又是”继承着战国宋玉楚辞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确是极其鲜明地“换了人间”。“萧瑟秋风今又是”意味着某种天道永恒和文化继承,在伟大领袖毛泽东“今又是”的歌吟中,宋玉的楚辞明确获得继承,“悲秋”的传统获得时代性复活。秦岭古道在“秋风大散关”和“秋风五丈原”的萧瑟秋风中,获得了永恒的文明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