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旅游产业多元发展研究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旅游产业多元发展研究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移动支付是以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为工具,通过无线网络实现资金由支付方转移到受付方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商业模式是指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体系。市场无国界,中国兴起的移动支付风潮迅速打入国际市场。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旅游产业多元发展研究

移动支付是以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为工具,通过无线网络实现资金由支付方转移到受付方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商业模式是指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体系。对于移动支付来说,其产业链主要由移动运营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金融机构、商家、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终端用户组成。其中,移动运营商为移动支付搭建平台,是连接用户、金融机构和服务提供商的纽带;设备提供商提供能使用移动支付的SIM卡或者手机App软件,为移动支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金融机构对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的银行卡账户进行管理,营造一个安全的交易平台;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作为第三方机构,是连接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桥梁

(一)移动支付在国内的发展进程

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仅仅有十多年,从2009年中国移动推出手机移动支付业务试点,到2010年银联在上海深圳、山东、四川等省市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试点,再到2012年支付宝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移动支付从一个陌生名词到现在发展态势十分蓬勃,其使用次数、支付金额及用户规模都在逐年提高。[1]在日常生活中,超市、便利店快餐店电影院、KTV等消费场所都提供除付现金、刷银行卡之外的移动支付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二维码支付,随处可见二维码图标,“扫码”即可快速完成支付,不需要找零。二维码支付是一种更新颖、更便捷的付款方式。

移动支付之所以在中国发展得如此之快,其背后不仅有巨大消费市场的有力支持,还与多年来积累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关系密切。在中国,移动支付绝对不是“互联网金融”这么简单。透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在融资租赁、酒店、租房、出行、婚恋公共事业服务等多个场景下为用户、商户提供服务,其外溢效应和对经济形态的重塑能力大到难以估计。市场无国界,中国兴起的移动支付风潮迅速打入国际市场。支付宝已在欧美、东亚、东南亚的33个国家和地区接入了线下商户门店。在美国,支付宝已经接入400万个美国商户,与苹果公司的支付工具分庭抗礼。微信支付已登陆超过13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超过13万境外商户,支持12种以上的外币结算。[2]百度和京东旗下的移动支付也开始全球化布局。与此同时,境外企业,包括谷歌亚马逊、软银等在全球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公司,也瞄准了这一蓝海领域,并加快了市场布局。

(二)移动支付运营主体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运营主体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该模式的价值链主要是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来管理手机支付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协调发展。用户用于支付自己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资金主要是从手机费用中扣取的,一般金额比较小。此模式的特点如下:银行不参与支付活动,用户直接与移动运营商接触;技术成本比较低;移动运营商需要承担金融机构的责任和风险,不然会与国家的金融政策发生抵触。

2.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此模式以银行推出的业务为核心来推动产业价值链的发展。移动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以信息服务商的身份出现,不参与支付活动。在该模式下,手机用户可以直接登录所在的银行账户进行交易,但必须支付三方面的费用:由移动运营商收取的数据流量费用;由银行收取的数据费用;由银行、移动运营商、支付平台共同平分的服务费用。目前,各大银行基本都具备手机支付业务,让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等登录办理查询、转账及缴费业务。此模式的特点如下:各银行只能为自己的顾客办理业务,不受理跨行客户支付业务;移动服务商作为服务提供商,只提供信息的传递,不参与资金的流动;一旦用户转换到其他银行或者改变手机终端,就需要支付较大的转换成本。

3.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这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且市场份额最大的一种运营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作为单独的经济实体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而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只是作为合作伙伴存在。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的收益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是向运营商、银行和商户收取设备和技术的使用费;二是与移动运营商及银行就用户业务使用费进行分成。此模式的特点如下:产业价值链的结构比较灵活,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可以与不同的银行成为战略伙伴;该模式下的顾客可以从属于不同的银行,且银行之间也是互联的,用户与银行之间的服务变得很简单,且价值链上的企业之间责、权、利明确;该模式对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的资金运转能力、市场管制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要求比较高,一旦能力没有达到,整个价值链就有可能处于瘫痪状态。

根据《2016年国内移动支付产品客户调查报告》提供的相关数据:当前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依托各自在电商和社交应用上的优势,两者的“双寡头”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而京东钱包、百度钱包、拉卡拉等移动支付产品目前还处于第二梯队。此外,与NFC技术相关的移动支付产品,在国内的应用情况不佳,如ApplePay、三星Pay、华为Pay等移动支付工具的市场反馈一般。在“扫码”支付与NFC支付的应用之争中,“扫码”支付逐步成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应用的主流,手机“扫码”支付的用户接受度明显高于NFC支付方式,二维码支付已跃升为移动支付的重要方式。[3]

4.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该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是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它们共同参与用户资金的支付活动。在该模式的运行下,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来保证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和信用管理,使交易能够顺利、正常地进行。此模式的特点如下: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优劣互补来增强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带动上游和下游企业健康运营;在信息安全、产品开发和资源共享方面更加紧密;与移动运营商结成战略联盟的银行可以是多个不同的银行机构。

(三)移动支付形式的类别

移动支付根据双方交易所处的空间位置,可以概括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大类支付形式。(www.daowen.com)

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手机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进行的支付方式,实现方式有短信、WAP、手机客户端等。

近场支付是指在面对面地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的支付行为,包括NFC手机支付和二维码“扫码”支付。NFC是一种近距离高频无线通信技术,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与交换,主要使用在手机上,可以直接刷机支付。例如,中国移动和银联合作推出的手机钱包,将银行卡与手机账号绑定,利用NFC技术,手机只需在与中国移动合作的终端机前晃一晃,即可在便利店、商场、超市、公交车等场所进行现场刷卡消费。NFC技术主要是基于移动运营商的视角来进行支付场景的设置。近年来,二维码“扫码”支付在国内用于支付场景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是因为二维码“扫码”支付技术在国外经过了一定的发展历程,已比较成熟,其支付无须依赖过多的设备和工具,对于各类型的商家而言门槛较低;二是使用简单易行,“扫码”支付习惯也在智能手机用户中形成;三是得力于4G和无线局域网在国内几乎全方位的覆盖。

(四)移动支付的发展特点

移动支付不仅是企业获取客户和维护客户的有效方式,还是其进入O2O领域、打造生态闭环、实现跨界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平台。随着近十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公司电商巨头、金融机构、大型传统商业集团、移动运营商及手机等智能设备厂商纷纷进军移动支付,支付机构更是将移动支付置于战略制高点,重金投入加速扩张,从而推动了移动支付产品和模式的快速创新,同时也成为普惠金融便民、利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移动支付业务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球支付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中国移动支付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移动支付的普惠化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功能升级,以及4G网络在中国各地区全方位的覆盖,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总数已达约11亿,第三方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在过去三个月内使用过的比例)高达90.8%,在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分别为94.0%、91.4%和89.2%。[4]类似其他行业的发展趋势,移动支付行业也势必会从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逐渐辐射到乡、镇、村。预计未来移动支付行业在中国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渗透率将会有更快的增长,未来移动支付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则会越来越广,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民,都能享受到普惠化的现代金融服务。

2.支付场景的渗透

移动支付对手机网民基本做到了全覆盖,而用户又将移动支付带到了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基本的场景支付区可以分为四大类:个人类交易、线上消费类交易、线下消费类交易和金融类交易。近几年,支付企业加大抢占线下支付场景,无论是景区、酒店、交通餐饮、商超、影院还是医疗、金融等领域,更多的实体场景都在接受移动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将逐步发展成可以替代银行卡、现金的支付工具。

3.社交式传播效应明显

移动智能终端不仅是移动支付的载体,还是移动社交的重要工具,将社交服务与金融功能融为一体已成为移动支付产品设计的重要思维。2015年春节,“抢红包”成为春晚观众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标志着“抢红包”背后的移动支付完成了量的积累,正式升级为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现象。“抢红包”让众多长尾用户初识和初试了移动支付,当部分用户自助或在亲朋的帮助下完成注册、认证、绑卡等过程后,形成了向移动支付用户的转化。支付宝、财付通等企业再趁热打铁地跟进一些培养用户小额、高频使用习惯的营销活动等,真正将这部分长尾用户培养成有效用户,进而完成移动支付质的飞跃。

4.支付平台的个性化

移动支付发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业务开展的载体,可轻易获得终端持有者的身份、物理位置、使用习惯等私人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有效地发掘用户的需求和偏好,并与合作伙伴一起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可定制的产品和移动支付服务。

5.平台开放成趋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开放已是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不变规律。在行业标准的逐步统一和国家宏观政策协调推进的共同影响下,移动支付平台的开放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移动支付产业链各方的角色也面临着重新定位,通信运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将联合产业链其他成员,共同打造并维护一个开放的支付平台。移动支付的开放,意味着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更多的力量将会注入移动支付市场,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会协作竞争。

6.生物识别技术助推支付新方式

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除了现有的指纹识别技术外,还有人脸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等新型生物识别方式给支付带来更多可能性,如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完成整个支付流程。如此一来,对于用户来说,不必再记住复杂、烦琐的支付密码,直接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难度,提升了支付的便捷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