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创新活动是建构主体网络关系的平台基础,也是获取创新资源的保证,换句话说,它是区域低碳创新形成的路径。而关于旅游业低碳创新的路径,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加以分析:基于产业活动的过程,要保障规划开发生态化、生产节能化、管理精细化和消费环保化;基于产业要素的角度,要通过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来实现;基于空间的角度,则要从目的地、客源地和旅游通道三个空间层面来实现。
(一)过程维:规划—建设—营运—推广
1.规划生态化
《纲要》运用生态学原理,重视生态资源的搜集与科学分析的前期准备,制定了优良的生态系统规划目标及相关评价指标,以生态保育为前提,确定绿道网的选线布局,将绿道在空间上分为绿道控制区与绿化缓冲区,并加以引导控制,体现了生态观的实际应用。珠江三角洲绿道规划建设构建绿道植物群落时,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的不同,结合现有植被情况,将植被规划建设划分为保育型、林相改造型和风景园林改造型三种类型。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规划建设,既能保证群落的地域性和稳定性,提高生物多样性,又能突出群落的景观价值,最终实现景观及生态化绿道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
2.建设低碳化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的建设以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为原则,规避大拆大建,要因形就势、逢树绕路、遇水搭桥,充分利用水边、田边、山边这些在城市规划中不起眼的“边角料”,不占用农田,用生态绿地花园取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据相关人士计算,相较于市政道路每千米1500万元,高速公路每千米少则三五千万元、高则上亿元的建造成本,绿道的投入则少得多,平均每千米绿道花费约为150万元,从建设上来说也是一种低碳节能的做法。据报道,绿道上的驿站基本上由旧厂房、废弃建筑物翻建而成,最突出的是深圳市的绿道建设,绿道服务设施均采用移动式旧集装箱改造组合建成;绿道标志牌则用回收的废旧枕木、自行车轮胎等制作而成;地面采用以废旧沙石为原料的可循环再造的环保砖和可渗水的铺筑材料;用水则就地取材,在集装箱上设置几个大水箱,将山泉水引流到水箱内储存使用;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天然能源建成绿道照明系统。
3.功能开发以低碳活动为主,营销推广以“低碳”为品牌
生态型旅游吸引物属于典型的低碳型旅游吸引物的范畴。2011年年底,综合权威专家、学者及读者的意见,由南方日报社联手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出了“广东十佳绿道旅游线路”产品(见表4-1),主要以滨海风光(如深圳湾、惠州大亚湾、江门银湖湾)、山湖风光(如佛山千灯湖、肇庆星湖、东莞松山湖)、郊野风光(如珠海斗门、广州增城、广州黄埔)、城市文化(如珠海香洲绿道)为核心吸引物。可见,这些吸引物表现出来的共同特色为生态型特色。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的功能设计融生态环保、运动休闲、养生康体、文化展示等功能活动于一体。2012年,广东省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绿道“兴奋点”,打造旅游、科普、体育和文化四大功能品牌。
表4-1 广东十佳绿道旅游线路
(www.daowen.com)
(二)要素维:生态环境网络驱动低碳游憩产业发展
从要素的角度来看,伴随上述一体化的活动过程的是一系列低碳产业要素的引入和创造。首先以低碳生态理念为指引开展规划,绿道网的建设不仅创新了低碳的生态环境网络(绿廊系统),还带动了生态化的配套设施(包括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了低碳绿道游憩产品的开发,带动了绿道低碳休闲游憩产业的发展,创建了进行低碳公众教育的实践平台,以及引导消费行为向低碳休闲游憩类转变。从上述要素的主体归属来看,低碳游憩产业表现为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一方面由政府带动企业、政府和企业带动公众及消费者;另一方面表现为上层政府(省级)带动下层政府。
从驱动区域创新的基础要素,即生态环境网络的创新来看,可以说低碳游憩产业本质上是跨区域的一种碳汇模式;而从结果来看,则更突出表现为区域休闲游憩产业的低碳创新,属于低碳产业创新模式。
(三)空间维:协同与渐进并行
区域空间层面,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采取同步建设开发的方式来快速推进区域生态网络的构建。根据2012年对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建设进度的统计,历时3年,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网络已基本成型,各城市基本都能超额完成任务,说明区域绿道网络在区域内部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2013年,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网进一步向省内、区外扩展,绿道网在区域内外表现出扩散的态势。而在市域空间层面,绿道网建设则表现为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首先,从绿道层级来看,根据《纲要》,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的建设分别按不同速度推进;其次,从绿道功能开发的推进路径来看,主要采用以“点”带“线”、由“线”及“面”的推进模式,即通过“公共目的地”的点的开发带动区域绿道网的整体开发。
综上所述,可以从三个维度构造出珠江三角洲跨区域绿道网的低碳创新路径,如图4-5所示。事实上,过程、要素及空间各层面的创新路径共存于一体,一体化的过程,创新活动是基础,要素的创新路径是过程创新的结果,过程创新和要素创新又必须以空间为载体,它们在空间上的行进过程体现为空间层面的创新路径。
图4-5 珠江三角洲跨区域绿道网低碳旅游创新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