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一度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到了三国后期,秦州这块土地又成了三国主战场。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开始,到蜀汉政权灭亡的五十年间,祁山方圆数百里的土地上,烽火经久不息,激烈的拉锯战此起彼伏,让乡亲们一时无法辨别来的到底是哪路兵马,只能以“曹的、刘的”这样的口头传语区分。历经几千年的岁月,当年的战火灰尘已经掩埋在黄土深处,但“曹的、刘的”的口令则成了乡亲们口口相传的习惯用语,史诗般的留在人们的语言习惯里。当年轰轰烈烈的战争,只以一句简单的语言形式,在乡亲们的口头寂寞的传颂。
孙集寨距离天水关不足二十公里,距离盐官城不足三十公里,当年诸葛亮计收姜维于天水关。姜维兵败逃走时,沿铁堂峡退回平南川道而奔往翼城老家。由是,孙集寨门前的尘土里,似乎还有姜维奔跑的马蹄声,更有士兵的追杀声。久远的声息随着暗淡了的刀光剑影一同消失,但留在乡亲们记忆深处的故事却仿佛还在昨天。
大唐发脉
不难想象,在冷兵器时代,在战火数十年不歇息的岁月,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年月里。周围战火纷纷,家园自然缺少宁日。山那边旌旗猎猎,鼓角争鸣,山这边自然多了些忧虑、多了些担心,东家的丈夫充军了,妻子听到隐约的声响就心跳,就倚门而望;西家的男人怕充军而远走他乡,长时不归,家人焦盼的思虑更难说明。在落雨的黄昏,在月黑的夜晚,风声带着雨声,不知道惊醒了多少乡亲们的好梦,不知道让多少家园遭遇不堪。(www.daowen.com)
战火停息后,尽管留存于民间的三国故事是英雄的壮歌,是英雄的史诗。但英雄的豪情背后,少不了一双双含泪的眼睛,英雄的壮歌里头,少不了一组幽怨的音符。“悔教夫婿觅封侯”,其实,小户人家,乡野百姓,他们不希望驰骋疆场呈现英雄风采,也不希望浴血沙场觅侯封相,只希望能够平安归来,但战争毕竟是血与火的洗礼,是生死之劫。四十多年的狼烟烽火,四十多年的惨痛经历,多少乡亲遭遇了生死之劫?但他们凭着微薄之躯,凭着坚韧的心志,熬着战争之苦、熬着岁月之难,盼望着战火停息,盼望着家人归来。
当然,战争虽然无情,但却孕育着另一种机会,那就是商贸。它是从战火的缝隙间生长的,经历了战争伤痛的孙集寨人,却从战争的伤痛里寻找到了另外的生存机会,他们凭着坚忍的意志,顽强的精神,从冰冷的战争后面,寻到了最初的商贸温情,这份温情,帮他们减少了战争带来的伤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