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祖宅本在城东文昌里,但隆庆六年(1572)发生火灾,全家过了“十载居无常”的日子。父亲汤尚贤早些年在城内香楠峰山脚下的沙井巷买了几栋旧宅。汤家人决定把这些旧宅连成一片,改成一座新宅,这样面积不但增加,而且能更好地规划用度。建成后的新宅以“玉茗堂”为中心,占地五亩,院呈矩形格局,每边长60米。这个玉茗堂,成了汤显祖后半生进行戏曲文学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中心。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从遂昌县回到故乡临川,携父母入住玉茗堂,并开始了他的戏曲筑梦创作。梦很平凡,它不分富贵贫贱,人人都可以拥有;梦又很神秘,它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千百年来,它不知令多少人在颠倒的现实与虚幻中流连忘返,“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正演绎了纷繁变幻的世间之事。
“临川四梦”第一梦《紫钗记》,大约创作于1587年。早在1577年,汤显祖就创作了传奇剧本《紫箫记》,却因被认为影射时政而辍笔。十年后,他将《紫箫记》再创作为《紫钗记》。因此,《紫箫记》是《紫钗记》的雏形。《紫钗记》全本共53出,在保留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同时,再造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别开生面地演绎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体现了汤显祖的“情至观”。
其主要情节为:才子李益元宵夜赏灯,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两人一见倾心,随后以紫钗为信物,喜结良缘。不久李益高中状元,卢太尉欲招李益为婿,被李益拒绝。卢太尉将李益派往玉门关外任参军。李益与小玉灞桥伤别。后卢太尉又改李益任孟门参军,将其所写家书变成休书。小玉不明就里,痛恨李益负心,又遭人讨债,于是她典当紫玉钗。李益功成归来得知小玉另找有钱夫婿,很是失望。黄衫客慷慨相助,使两人重逢。于是真相大白,共偕连理。该剧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诚与执着,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的代表作。回乡不久,汤显祖就开始了《牡丹亭》的写作。该剧故事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集中了当时所有吸睛元素,好戏连台,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演出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女主人公杜丽娘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出生在一个古板的官宦之家,父亲对她严加看管,她向往自由,渴望爱情。忽一日,杜丽娘梦到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到牡丹亭成就完美爱情。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竟不治而亡。其父此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致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在梅花庵中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柳梦梅请人掘了杜丽娘的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两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也参加了进士考试,并高中状元。皇帝下旨让父亲与杜丽娘夫妻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做了结局。
乡音版《牡丹亭》
李勇\摄
《南柯记》与他稍后完成的《邯郸记》一起被称作“二梦”,是汤显祖在走过了坎坷的仕途,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以后,痛定思痛、冷静反省的产物。
《南柯记》讽刺了封建朝廷的极端腐败。淳于棼武艺高强却因酒失职。在参加盂兰大会时偶遇蝼蚁仙人,仙人见其风姿绰约,邀其入槐安国。淳于棼在国内被封为额驸,派到南柯治理政事。被召回朝后,淳于棼结交权贵,淫乱仙人。国王听人进谏,令其回故里。淳于棼醒来,才发现之前发生的事情皆为梦境。按梦所述,他去到槐树下察看导致蝼蚁遭受灭顶之灾。淳于棼惊觉四大皆空,立地成佛。(www.daowen.com)
《邯郸记》是汤显祖人生中完成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邯郸记》叙述了穷途潦倒的卢生在邯郸赵州桥北的一个小客店遇到来世间超度凡人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卢生抱怨自己命运不济,吕洞宾则给他一个瓷枕入梦。卢生在梦中经历了一连串宦海风波和五十年人情世故、人我是非。一梦醒来,店中的黄粱米饭尚未蒸熟。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汤显祖已然去世四百余年。四百年,时代迭变,山谷陵替。沧桑洞的历史风尘,无情而又公正地销蚀、暗淡了多少世间物什——寻常卑微如农家的竹篱与茅舍,显赫威严如帝王的权杖与冠冕。但令人感叹的是,汤显祖这位当年小小的七品县令,却在历史的大浪淘洗中被后人不断地追怀崇仰,成为与同时代的莎士比亚双峰并峙、中外辉映的文学巨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百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业余创作的“临川四梦”,以精美文字构建起的爱情经典世界,从狂欢堕落而又戾气深重的大明帝国,穿越中国封建时代晚期幽暗隧道的重重壁障,生发成一缕刚健明亮的人性光芒、一股情深自然的精神力量,历久而弥新。
一介“清羸故多疾”而又蹉跎官场、蹭蹬穷老的文弱书生,几部在黯淡晚明的南方民间庭院里写出的戏曲,何以葆有如此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以至于成为当今东西方世界沟通融合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早已荡然无存的临川玉茗堂,到底凝聚生发出一种怎样的历史文化精神,值得我们一再寻踪朝圣、感怀致敬?
无论对今天的为官者还是为文者,我以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汤显祖身上有其闪光之处值得我们发掘与记取:
首先值得一再大书特书的,自然是汤显祖的至情思想。无论是《牡丹亭》中开宗明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言说,还是《南柯记》中的题词“梦了为觉,情了为佛”,又或是《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开头所强调的“人生而有情”,都是汤显祖关注人情、尊重人性的表现,是其精神世界最为后人所崇仰认同的文化价值。“后世相知或有缘”,在旷世经典《红楼梦》之“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一回前,录有汤显祖诗以待知音:“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这分明是伟大的曹雪芹在“至情”论谱系上向前辈汤显祖的隔代致敬。从根本上说,文学发展历程与人性同步;作品越体现出人类本性,就越能与读者的感情相通。学者陈世骧先生曾说,中国文学的荣耀别有所在,在其抒情诗。从《诗经》“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开始,情感一向被视作中国诗学之灵魂。汤显祖应和于明代中后期王学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跃动,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到极致,建构起他的“至情”思想世界。“世总为情”,有情的人生与世界才是健康人本的世界;而“内欺己心,外拂人情”(袁宏道语),则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说到底,呕心沥血写出“玉茗堂四梦”,汤显祖意在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他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经典,其魅力绝不仅在于情节结构的离奇、曲词音律的优美,更在于其对“至情”的追求,以及其对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张扬。借梦抒怀,正是其对至情至真、至善至美的认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这些认同、追求与肯定使得汤显祖的作品体现出超越时空的思想探索与人文关怀,生发出其当代性意义。
其次是汤显祖的淑世情怀。文学史家多以单向度的戏剧家、诗人之名来定位汤显祖。其实像中国大多数文人一样,汤显祖的社会身份首先是一位传统的士大夫。早年努力读书参加科考,中年宦海沉浮,晚年闲居寻梦,他的一生,像中国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走过了由庙堂官场到乡里民间,从儒家精神入世转向道家精神出世这一人生轨迹。但超世、游世与玩世,从来都不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本色,他们的精神底色,永远是入世与淑世占据主导,永远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与莎士比亚纯粹钟情于戏剧不同,汤显祖的早年理想,当然是儒家式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而此后尽管仕途坎坷,他依然不失爱国忧民之热肠。不管是早年的“俊气万人一”,还是中年的理想受挫,汤显祖从来没有选择逃避与解脱,而总是葆有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在苦闷逼仄的时代环境中,努力践行自己的理想,以求心安与理得。即使终其一生,大好年华多有赋闲,最高只做到七品芝麻官,汤显祖仍然为官清廉,勤政务实,以出色的行政领导能力和管理才华,处理地方公务,发表政见。在贬谪到蛮荒之地岭南徐闻后,他首建书院,推行斯文教化。后来治理遂昌县时,他不仅首抓文化,还灭虎兴农,以《劝农》诗与民同乐;同时,他宽宥狱囚,抑制豪强,“斗大平昌,一以清净理之,去其害马者而已”(《答李舜若观察》);更不忘祛除矿税恶政,减轻民生负担。“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当他偶尔从玉茗堂书桌前放下手中以情织梦的笔,走出庭院,“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系之念之者,仍然是无法释怀的民间疾苦。己饥己溺,民胞物与;世间冷暖,情里梦里。汤显祖从来就没有走向缥缈虚无。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挚爱在人间”的唯情主义者、一个热心肠的淑世主义者。他为后人所推崇的“至情”,绝不是沉溺于个体的、小我的“唯情”,而是寄寓着社会性的、大我的人道关怀。率性、悯世、爱民,汤显祖的“至情”思想,至少包括主张真情、个性解放、关注民生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虽说汤显祖以戏剧大师之名垂诸后世,但我们同样应注意到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政治家、进步思想家和反封建斗士的本色身份。今天在欣赏精美瑰丽的“四梦”文字之余,我们不能忽视汤显祖作为传统士大夫淑世情怀的当下意义。
还有汤显祖的俊伟人格。一纸《牡丹亭》,写尽汤显祖这个南方书生的温柔多情;但多情的表面之下,他骨子里更有着亢直硬气的士大夫精神、光明俊伟的人格力量。在文学观上,汤显祖不愿意追随时流,对当时流行的奉形式主义、复古主义与摹拟为圭臬的“后七子”文学进行严正批判,而大力发扬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以至惹得当时的文坛“大佬”恼怒不已。在政治态度上,生逢河决鱼烂的晚明,有感于严峻迫切的现实问题,汤显祖不惧权势,向颟顸多忌的万历皇帝呈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当朝政治腐败、上下怠荒渎职的状况,锋芒直指万历本人。书生拍案,以道抗势,气贯长虹,但汤显祖最终被贬官去职,“谪向边城为小吏”。“一生爱好是天然”,作为性情中人,汤显祖不愿交接权贵;平生师友,多如李贽、徐渭、紫柏禅师等后来以叛逆、落拓、边缘性文人之名进入历史的人物。年轻参加科考求进之时,权倾天下的首辅张居正为了帮衬自己的儿子,向汤显祖伸出橄榄枝试图将之延揽入怀。对别人来说求之而不得的美事,汤显祖却因为不愿同流合污,以“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而峻拒攀附,为此名落孙山,付出了大半生科场坎壈的沉重代价。为官之时,汤显祖两袖清风,孩子“虽为县长儿,饥寒在身口”;他劝儿子“游闲不是儿家业,大好归来学种田”。历经十余年的蹉跎,好不容易仕途稍有起色,一次“大计”(考察),汤显祖看穿了自己在混浊官场难有作为,干脆退出政治舞台,弃官归家。从清远楼到玉茗堂,从“忙处”到“闲处”,从庙堂到家居,他以精神高洁的归隐,觅得心灵的宁静。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汤显祖的批判精神与俊伟人格,固然表现在有所不为的清高与退处,但面对民间疾苦,他又细察敢言,从不苟且缄默。大疫之年,面对“江淮西米绝,流饿死无覆”“犹闻吴越间,叠骨与城厚”的人间惨相,他愤而发出“精华豪家取,害气疲民受”的谴责之声,这不禁让人想起唐代“诗圣”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使在归隐乡居后,闻说“都城渴雨,时苦摊税”,汤显祖即愤而写下“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人道主义情怀,力透纸背。在党和国家正大力倡导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今天,汤显祖身上亢直硬气的士大夫精神、光明俊伟的人格力量,可说正是一种值得发扬倡导的千古风流。
总之,汤显祖以情入梦,借梦抒怀,用他的伟大著作描绘了一幅晚明社会的广阔图景,他严厉地批判现实的丑陋,尖锐地揭露官场黑暗,不断提出救世良方并努力实践,竭力寻找自己的理想社会:社会公平和人间正道,道德高尚和精神探索,爱情自由和婚姻幸福。他的戏梦人生体现了他对至情、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和向往。正因为如此,在人类文明的苍穹下,汤显祖其人其文,才得以光耀千秋——无论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