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王阳明的家乡赣州,遗迹遗风犹存

王阳明的家乡赣州,遗迹遗风犹存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经500年风云变幻,王阳明的形象在今天的赣州、大余依然鲜活。今天的赣州仍然保存有王阳明主持修建的太平桥、结庐讲学处的通天岩、王阳明亲笔手记“平茶寮碑”“玉石岩碑”等历史文化遗存120多处。2014年10月,大余王氏联谊会捐资在大余丫山灵岩寺侧兴建了一座纪念碑亭,称“阳明亭”。赣州等地也成了受阳明心学浸润的一方沃土,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学风淳厚的儒雅之地。

王阳明的家乡赣州,遗迹遗风犹存

阳明与南赣有着不解之缘,他不仅将他一生最后的足迹停在了南赣,也将他的精魂永远留在了南赣。

历经500年风云变幻,王阳明的形象在今天的赣州、大余依然鲜活。这里的百姓将王阳明奉为神灵,几乎人人都能如数家珍地讲出关于他的一二传说。

御寇城池成奇绝。王阳明曾经倡导并资助大余的百姓兴建“乡民自卫,防御匪患”的城池。杨梅古城是大余“南安九城”之一,是建在乡间的最大城堡,也是至今保存尚好的“孤城”。斑驳的城墙,古朴的宅第,鹅卵石巷道,绕城的玉带水,随处可见的历史印记,为这座古城增加了神秘的色彩。杨梅城是因为得到了王阳明的“奏允”才建的。如胡定所撰的《杨梅城池记》中记载:“庾邑杨梅,王氏聚族而居,衣冠礼教之乡也。明阳明王公治赣南时奏允建城,王氏爰砌石甃砖,坚为雉堞,外有绕水,籍以为池,壮哉!”

丫山古寺多传奇。丫山不仅有与松声、竹声、瀑布声相伴的美景,也有儒释道文化包容共存的文化现象。灵岩古寺,不仅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历史文化名人曾在此讲学游览,此处还流传着王阳明从广西征战因病返乡经过南安黄龙地界时曾拜谒灵岩寺的故事。民国八年(1919)版《大庾县志·卷十五 杂志类·拾遗》对此有一段专记:“王文成征思田归,至南安,偶入一寺(指丫山灵岩寺)。先是寺有上座僧将入寂,命其徒钥所居禅室,戒毋开,曰:‘姑俟我至。’文成见所钥局甚固,问之,其徒以师语告。文成曰:‘固俟我也。’开之几有书,尘封其上,拂而读之云:‘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生事,开门人是闭门人。’”王阳明阅后大惊,立即带着随行人员出寺下山上船,待船行至青龙铺时,病逝船中,时年57岁。

丫山风光

赣州通天岩(www.daowen.com)

阳明遗迹可寻觅。王阳明去世后,为了感念他的功德,南赣各县几乎都兴建了纪念王阳明的场所。今天的赣州仍然保存有王阳明主持修建的太平桥、结庐讲学处的通天岩、王阳明亲笔手记“平茶寮碑”“玉石岩碑”等历史文化遗存120多处。1994年5月,冈田武彦等日本阳明学专家学者280多人捐款在青龙铺王阳明去世地兴建了一座碑亭,即落星亭,上书“王阳明先生落星处”8个大字。2014年10月,大余王氏联谊会捐资在大余丫山灵岩寺侧兴建了一座纪念碑亭,称“阳明亭”。

阳明心学对赣州等地的影响也无处不在。在阳明心学的熏陶下,今天生活在南赣地区的客家人呈现出显著的勤勉实干、朴实善良的品质。赣州等地也成了受阳明心学浸润的一方沃土,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学风淳厚的儒雅之地。

一种理论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上,那么它再好也意义不大;一种理论如果不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它也不会生命之树常青。阳明心学之所以500多年薪火不断,是因为从诞生之日起,它便具备了一种超强的经世致用品格,它能够指导实践,能够助人行善,助人成功。在这个浮躁并充满诱惑的时代,当面临行为抉择时,我们一定要牢记阳明先生的教诲,这就是——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朱虹 林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