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辛弃疾在江西度过大半生,书揭秘江西足迹

辛弃疾在江西度过大半生,书揭秘江西足迹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辛弃疾生命中近一半的时间都在江西度过。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的《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统计,辛弃疾在江西呆了27年,赣州、南昌、上饶都留下了辛弃疾的足迹。上饶,进,可以即刻入朝;退,可以归隐林泉。这次火灾,使免职在家的辛弃疾倾家荡产。嘉泰三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

辛弃疾在江西度过大半生,书揭秘江西足迹

辛弃疾生命中近一半的时间都在江西度过。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的《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统计,辛弃疾在江西呆了27年,赣州、南昌、上饶都留下了辛弃疾的足迹。淳熙二年(1175)至淳熙三年(1176)秋,辛弃疾在赣州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淳熙四年(1177)冬至淳熙五年(1178)年秋和淳熙七年(1180)冬至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两次在南昌任职,均担任隆兴府(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上饶的带湖和瓢泉,《稼轩词》600余首,超过一半作品写于带湖与瓢泉。

淳熙七年(1180)在南昌为官时,辛弃疾就想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淳熙九年(1182),辛弃疾开始闲居上饶带湖,带湖和铅山县的瓢泉成为他生命中长期的住所。这一年,辛弃疾写下了《水调歌头·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江南广袤,为何独选上饶?因为辛弃疾既想为国效命,期待朝廷启用,又想与美丽山川相伴。洪迈《稼轩记》说:“国家行在武林,广信最密迩畿辅。东舟西车,蜂午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于临安(今浙江杭州),而临安距离信州只有八百里行程。上饶,进,可以即刻入朝;退,可以归隐林泉。而且上饶这个地方风光秀丽、上风上水、民风淳朴、物产富饶,其宜居、宜业、宜游程度可在全国名列前茅,很多北方南迁的名门望族都聚集于此。开始,他曾设想在上饶只是短暂闲居,不用多久自己即会被启用,却没想到这一闲就是十年多的时间,由青丝变白头。

也罢也罢,既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如结盟鸥鹭,相伴山水,过一段惬意舒适的田园生活。在这片安宁的土地上,在恬淡的田园生活中,词人与自然同行,与风月同醉,书写下大量不朽的词作……

比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清平乐·村居》。在带湖居住时,他经常到上饶黄沙岭附近游玩、讲学。一天,当他经过黄沙岭驿道时,眼前景色令他陶醉,明月、清风、惊鹊、鸣蝉、蛙鸣,他挥笔写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政治仕途之变而变的,是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从前期的激情澎湃、忧国忧民,到后期的闲云野鹤、寄情山水,从中可以看出他关注视角和内心情怀的转变。

今天的带湖早已不见踪迹,辛弃疾的带湖庄园也不见了踪影。有意思的是辛弃疾在带湖的住所紧靠茶圣陆羽所定的天下第四泉,我们想,或许辛弃疾是因为泉水而居住在带湖;又或许,这是一种历史的缘分,来自泉城的辛弃疾注定一生与泉水分不开。(www.daowen.com)

淳熙十三年(1186),辛弃疾到鹅湖山一带觅泉,来到桐木江岸的奇师村,发现村旁的瓜山山麓有一口周氏泉。因其形状似瓢,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义,取名为瓢泉。夜阑,星疏月朗泉呜咽,他彻夜无眠,浮想联翩,于是赋词一首,抒发内心的惊喜之情,即《洞仙歌》:

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

翌年正月,辛弃疾重访瓜山奇师村周氏泉,将此泉及房屋商购门下,决意在泉边建个茅草书楼。不久,茅楼建成,改奇师村为“期思村”。期思者,期待与希冀也。如此易名,无疑寄托了词人那结束南北分裂局面的殷切期望和东山再起为之奋斗的耿耿胸怀。尔后,他便来往于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间。

淳熙十五年(1188)秋天,浙东爱国志士陈亮(1143—1194)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那次朱熹因故未能与会。这年冬的一个雪天,陈亮来访。好友相会话语多,二人鹅湖同憩,瓢泉共酌,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留下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第二次鹅湖之会。

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57岁。这年农历六月,带湖庄园发生火灾,房屋毁为灰烬。这次火灾,使免职在家的辛弃疾倾家荡产。他大病一场,后遣散家里的全部歌妓。农历八月,他搬迁到铅山县的期思村瓢泉旁居住。在那里,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光。他把精力用于写词、会友。无奈,身上的钱也越花越少,身体也大不如前。

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开禧元年(1205)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开禧三年(1207)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他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大呼:“杀贼!杀贼!”

鹅湖山下

辛弃疾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又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杀人如麻,有人说他生活奢华。我更觉得他是一位被历史错位而成的文学家。他一身武艺,可深入虎穴,纵横沙场,但却退居上饶,听曲弄词。他终生北望,有说不尽的忧愁。中国的历史少了一位像霍去病岳飞般捷报频传、军功至伟的大将军,南宋王朝也少了一次又一次北定中原的机会。对辛弃疾个人而言,这是人生的悲剧。但有辛弃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多了一位化武成文、创造宋词之巅的作家,中华文化的词库中多了一篇又一篇传诵千年的经典名篇。辛弃疾和辛词给以柔为美的宋词注入了刚柔相济的元素,也为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注入了英武豪迈、奋发图强的民族基因。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这也是值得庆幸的大好事。

(朱虹 晓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