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棣愤怒激战安南,出兵之际谋杀解缙

朱棣愤怒激战安南,出兵之际谋杀解缙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棣这次对解缙非常反感,认为他过多地介入自己的家事,离间骨肉亲情。适逢安南国发生事变,风波再起。朱棣听罢怒从心起,这分明是蓄意谋反,藐视大明,立刻宣旨责令安南王即日退出王位,前来领罪。安南王表面应允,暗中调配军队,并在朱棣派出大臣督令时,企图谋杀。朱棣盛怒,当廷斥责解缙,并在七月下令出兵,进行武力镇压。为了不打草惊蛇,以掩人耳目,朱棣决定对外宣布召解缙回京议事。

朱棣愤怒激战安南,出兵之际谋杀解缙

解缙被纳入内阁并位列首辅之后,开始放松警惕,平日跟皇上议事,开始直言不讳,对朝中众人的评议也是实话实说,率性褒贬。很多内阁同僚都觉得他骄傲自大,有急功冒进之嫌。当年与解缙同入文渊阁共事的黄淮、胡广等人,也与解缙有些矛盾。

皇上请解缙评点各位大臣优缺点。解缙直言拜上,但评鉴优点的话语不多,缺点倒是不少。朱棣听后有些不悦,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朱棣让他评点大臣是想看一下解缙对人的评议是否中肯,而解缙的回答,让他有点失望。太子朱高炽知道后,拿起笔在纸上又写出了两个人的名字——尹昌隆和王汝玉。解缙知道,这是太子的近臣。他想了想后说:尹昌隆是一位诚实君子,但气量不够;王汝玉学识渊博,是不可多得之才,但为人过于注重利益权衡。在解缙的口中,他人的长处被轻描淡写,短处则不留情面。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被传到朝中。

解缙直言不讳,自然使他得罪很多权臣,但让他真正陷入僵局的,却是太子之立。任何一个朝廷,立太子都是大事,它是关系到皇权所属、天下归谁的大问题。历代皇帝,在立储之事上无不伤透脑筋,史上因立储而骨肉相争、父子相残的事件不计其数。朱棣没有像朱元璋一样,儿女无数。他只有三个儿子,而且太子的人选他只锁定两个,一个是长子朱高炽,敦厚仁义;一个是次子朱高煦,勇武强悍。朝臣们分成两派,一派主张立长,拥护朱高炽,认为立长是祖宗规矩,而且和平时期的国家治理,更需要像朱高炽这样学识品性都好的人;一派支持立贤,拥护朱高煦,认为他沉稳英武,又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朱棣心里也不想立朱高炽,认为他虽宽厚勤勉,但性格软弱。朱棣喜欢和自己相像的朱高煦,胆大心细,英武果断。朱棣问解缙,解缙回答说,长子仁德明达。朱棣听了半天,也没有听到立贤的声音,遂触动内心的伤疤:自己就不是长子,当初父皇如果立贤,自己哪一方面比大哥差?解缙看他沉默不语,只好轻轻地说了句“好皇孙”,便低头不语了。朱棣一愣,内心恍然大悟。原来朱棣特别喜欢长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解缙的这一句话,点醒了朱棣,他立刻做决定,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朱棣的这个决定日后被证明是正确的。虽朱高炽继承皇位不久后便因病而亡,但朱瞻基继承皇位,体恤百姓,国力发展壮大,民众安居乐业,出现后世令人称颂的“仁宣之治”。

与此同时,失去太子之位的朱高煦并没有死心,他不断想尽各种办法找机会打击太子及支持太子的人。朱高煦深知父皇内心的纠结,故意继续结识新贵,频繁往来,甚至在出行礼仪上都超过太子。解缙认为臣子应维护朝廷秩序和皇家尊严,便上书皇上请约束汉王的言行。朱棣这次对解缙非常反感,认为他过多地介入自己的家事,离间骨肉亲情

适逢安南国发生事变,风波再起。安南即今越南,因是明朝的属国,凡国家重要之事都要向明朝皇帝奏报,特别是王位的继承这等大事。安南国的大臣乘靖难之时,杀死了原来的国王,并取而代之。朱棣听罢怒从心起,这分明是蓄意谋反,藐视大明,立刻宣旨责令安南王即日退出王位,前来领罪。安南王表面应允,暗中调配军队,并在朱棣派出大臣督令时,企图谋杀。朱棣大怒,下诏立即发兵安南。行前,众人在廷上商议,不料解缙竟然当廷反对。他认为,安南远离大明,人员状况复杂,可以先安抚后教化;武力强压,有恐其反叛无常。朱棣盛怒,当廷斥责解缙,并在七月下令出兵,进行武力镇压。安南军难抵大明强将,叛乱很快被平定。也就是在这一年,朱棣索性将安南变成大明的一部分,更为“交趾”,设立三司布控,陆续派许多汉人进驻管理。适巧在这时,宫中传出“朱高煦不满父皇立储,暗中在藩地招兵买马,欲效仿父皇兵变”的传言。解缙闻知,立刻前来进谏。

但朱高煦也是有备而来,此时他早已先行进京,向朱棣状告解缙泄漏朝廷机密之罪,声称就是解缙将太子立储的经过说出去的,进而引发两派大臣廷前对立。后解缙又被弹劾“廷试阅卷不公”之事影响恶劣,当贬。朱棣对解缙容忍已久,此时更是完全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将解缙派往广西做布政司参议。解缙在中央朝廷中的官职是五品,现在到广西做布政司参议是从四品,看着光鲜,实际上是远离权力中心。永乐五年(1407)二月,解缙以“廷试读卷不公”的罪名被贬至广西,这年他38岁,开始了他第二次贬谪流放的生活

解缙万万没想到,当他历经跋涉到达广西时,皇帝调任他去交趾的诏文早就躺在广西布政司的桌上,要求解缙即刻奔赴交趾,改派其到交趾督粮。原来,礼部尚书李至刚在解缙刚刚离京起程时就向朱棣上奏,说解缙离间皇家骨肉、阻挠出兵安南也就罢了,这次解缙调任广西,一路游山玩水,并在沿途吟诗作画,发泄不满情绪。朱棣索性依从李至刚的主意,再次下诏将解缙调任交趾。

在交趾稳定之后,解缙也就完成了督饷任务。在广西的这几年,解缙常年颠簸在运粮的山路上,身心疲惫,索性将所感所思都倾注在诗文上。他特别想念家人,于是向朝廷请假打算回京探望家小。他决定从广东走,绕道回老家吉水一趟,看看父老乡亲,再去京城。(www.daowen.com)

解缙一路沿水路、旱路跋涉,好不艰辛,发现沿途的交通状况并不乐观。他准备草拟上疏一份,建议皇帝开渠。回到京城,解缙才发现朱棣不在京城,而是远赴北京讨伐蒙古,朝廷暂且由太子朱高炽监国。解缙想到行臣子之礼,既然回到京都,总要拜见一下储君,他去太子府拜见朱高炽后,简单汇报了这几年在交趾的经历。

解缙回京的消息被一直监视解缙动态锦衣卫捕获,锦衣卫将解缙私自觐见太子的事汇报给朱高煦。朱高煦盯上解缙之后,想找理由陷害解缙,他与同样被解缙得罪过的锦衣卫首领纪纲“一拍即合”。朱高煦立即派人到朱棣面前汇报,说解缙私自回京,并密会太子,用心险恶。

解缙哪里知道自己又一次大祸临头。朱棣紧急回朝,太子朱高炽因病接驾来迟。朱棣心中闷闷不乐,更觉内有蹊跷。朱高煦这时来到父皇面前,又重新历数解缙的不轨行径,包括挑拨皇室关系、沿途散布消极言论、私自来京、暗中勾结太子等。纪纲也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诬陷解缙。朱棣越听越怒,当即决定立即抓捕解缙。为了不打草惊蛇,以掩人耳目,朱棣决定对外宣布召解缙回京议事。解缙闻听大喜,自己正愁不得机会向朱棣上谏修建水道之事,他将精心修改的《请凿赣江通南北》再次修订,一心要面见朱棣,详细地把修水渠运河的计划讲给朱棣听。

解缙刚到京都,锦衣卫就立刻将解缙逮捕入狱。解缙感到万般诧异,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大喊冤屈。见无力改变,解缙央求狱官将《请凿赣江通南北》上呈皇帝。汉王顺势勾结锦衣卫纪纲,指使狱吏在牢里对解缙严刑逼供,以坐实其“大逆之罪”。解缙本来就瘦弱的身体,重刑之下几乎送命。不久又传来噩耗,解缙的哥哥解纶病逝,时年54岁。解缙因在狱中,不能前往,兄弟情深,一朝永诀,只能暗自号啕。由于悲伤过度,解缙从此也一病不起。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高得抃等人也相继被虐待、受饿,生病而死。解缙遇到一个敬重他的狱卒,暗中经常照料他,他才在狱中挨了5年。

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一场大雪飘扬而至。这天,皇帝照例让纪纲拿出牢里犯人的名单,想在元宵节时赦免一批,看到名单上赫然写着解缙的名字,他的脸上一片沉静。沉吟半晌,他才慢慢地吐出一句:“缙犹在耶?”纪纲一愣,暗自偷窥皇帝的面容。在这张饱经风霜、久经沙场的脸上,他没有看出任何表情,于是答道:“是,还活着。”接下来,没有人说话,室内除了皇帝缓慢而用力翻动纸张的唰唰声,只剩下一片死寂。

回到狱所处,纪纲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从皇帝用力翻阅名单的手指上找到了答案。于是,他备好烈酒,来到狱中,让狱卒将解缙带出来,又端出几个好菜。解缙好酒,说“就是死也要先喝顿饱酒”。一语成谶,这顿酒就是解缙的送行酒。纪纲把解缙灌醉之后,趁其酒醉不醒,将其拉到冰天雪地里。白茫茫的雪仍旧下着,悄无声息。解缙沉醉在雪地里,静静地死去。这个人们公认的才子,就这样冻死在雪地中。那年,他才47岁。据说,解缙出生时,曾经有人看到一道白光掠过;死后,仍然有一道白光升腾,在场的狱卒都暗自惊奇。

解缙的死讯传出,皇帝没有言语。谋反的下场必定是殃及家人,解缙的妻子、儿女和宗族立即被流放辽东,财产充公。解缙惨死后,友人将其草草置于郊外之寺,后由亲属将棺柩带回吉水,悄悄葬在仁寿乡山脚下。朱棣于永乐十七年(1419)迁都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驾崩于出征蒙古的途中。随后,太子朱高炽继位,称明仁宗。他查看解缙对朝臣的评鉴后说:“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于是他下令赦免解缙的家人,使其宗族得以回归故土。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归还解缙家产。解缙死后50年,宪宗朱见深恢复解缙的官职,修复解缙的坟墓,追赠其为“朝议大夫”,谥号“文毅”,由此,解缙被称为“文毅公”。明王朝终于给了解缙一个公正的交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