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西故事如翻书,朱棣任命首辅,辉煌时光!

江西故事如翻书,朱棣任命首辅,辉煌时光!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孝孺强忍悲痛,宁死不屈,后被处决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46岁。朱棣严格考察之后,将他们纳入内阁。解缙不久便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并由此成为大明第一位内阁首辅,参与朝廷最高的政务,开启了他人生中另一个光辉灿烂的政治巅峰时期。所有人任务明确,分派精细,采买、分类、撰写、抄录、整理、装订、排序、校阅,每日定时通报情况,疑难及时解决。

靖难之役后,朱棣当上皇帝,杀掉一大批朱允炆的余党。一些大臣降顺了他,也有一些朝臣宁死不降。解缙属于归降的那一类,他自有他的理由,并劝说自己的好友胡广、李贯等一众文臣,一起拥戴朱棣。

解缙觉得,自己虽然投靠了朱棣,但不算逆臣。一则,自己初入京城,建文帝并未重用,反倒将自己发往河州;二则,建文帝虽然仁慈孝悌,但是缺少决断,而燕王聪慧刚毅,有勇有谋,能成大事;三则,朱棣也是皇家血脉,换皇帝只是他们的家事。

朱棣夺位登上帝王的宝座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诏告天下。而这个写《登极诏》的人选却需好好筛选,需找一个德高望重、文采斐然的,最好是建文帝的旧臣。朱棣首先想到的是方孝孺。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同时,他师从宋濂,但他破口大骂,痛斥朱棣夺权的行径。这大大惹怒了朱棣。他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死他的亲人。方孝孺强忍悲痛,宁死不屈,后被处决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46岁。朱棣又找宋濂的另一个弟子楼琏,楼琏不敢不从,当廷答应。回到家中,楼琏悲愤交加,含泪吊死在家中。相传,大臣姚广孝推荐了另一个人来,这个人就是解缙。他欣然上前,朗声接旨,并下笔成章,一封文辞华丽、生动感人的《登极诏》灿然成书。朱棣见解缙挥洒自如,瞬间而成,顿时大喜,即将诏书诏告全国。

经此,朱棣将解缙从原来的九品待诏提升为六品翰林侍读,又嘱托解缙为他推荐年轻稳重、知识渊博、学业有成、能办大事的人,组建内阁。解缙于是将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人推荐给朱棣。朱棣严格考察之后,将他们纳入内阁。解缙不久便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并由此成为大明第一位内阁首辅,参与朝廷最高的政务,开启了他人生中另一个光辉灿烂的政治巅峰时期。朱棣对解缙给予高度评价,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朱棣虚心好学,治国有方,使明朝出现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在朱棣统治的时代,国家富裕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他还亲率朝师五次伐北,剿灭元朝残余势力,稳定国家的政局,保护国家领土的完整。他变革朝官制度,扩大外交,安排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他执政期间,他还下旨编修史上著名的《永乐大典》,大规模地修葺大明宫殿,并将京都迁往北京。

解缙在朱棣执政时所做的另一个特殊贡献,就是总裁《太祖实录》。这为朱棣登基之后的政权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棣登基以后,略过建文帝,直接开始编写《太祖实录》,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建文帝存在的合法性。谁来编写呢?朱棣又一次想到解缙。

作为朱棣的朝中重臣,解缙责无旁贷。解缙一改认真较劲的脾气,觉得只要朝政稳定,人民安居,这种顺应人心之举,也算一件善事。解缙编纂了让朱棣满意的《太祖实录》,书中体现朱棣提出的所有要义。一是找到证明朱棣作为皇帝的合法性,称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嫡生,这样就确定了朱棣嫡子继位的合理性:二是证明朱棣登极的合法性;抹去靖难兵变的一些事实描述和来往文书。解缙在修纂中十分仔细,将查阅的存档资料一千多份和建文帝编的实录一并修改,删除所有痕迹,严格按照“凡记录章典制度留下参用,谈及燕王和诸藩王及怂恿朱允炆削藩的奏章销毁”的要求。经过夜以继日的编纂,只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完成了《太祖实录》的修纂工作。朱棣拿着解缙送过来的新书,很是满意。(www.daowen.com)

朱棣是一个心细的皇帝,《太祖实录》编纂之后,史料上对自己不利的地方虽然删减干净,但是散落在民间各处的书籍,难免还有遗漏。于是,朱棣决定借助搜集古今典籍,编一部类书的机会,清理隐落在各处的文史书籍。想到这里,朱棣再一次把解缙找来,对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解缙一听非常高兴,这和自己刚入朝时跟太祖提的建议不是一样吗?

不久,朱棣就下令开始编纂这部类典,宣诏以解缙为总纂官,把散载在各个书籍中的古今中外之事,分门别类,统一辑成一本类书。解缙招集人马,量才而用,经过筛选,组成一个147人的庞大队伍,日夜查阅。解缙不愧是博古通今之才,于天文、地理、医药无不览阅,执笔的书录人员,遇到疑难问题,前来垂问,他从不滞缓,随问随答,令众人叹服。他组织大家查阅大量的书籍,以“刊定凡例,删述去取,并包古今,搜罗隐括,纤悉靡遗”为宗旨,把历代文献理出分类,做到统汇古今,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标注精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解缙和参与编纂的人员终于将这部巨著捧到了朱棣的面前。朱棣欣然翻看,亲自写序,并为其赐名为“文献大成”。到此,这本类书的编纂才告一段落。

可没过多久,朱棣就觉得这部类书的骨架和经纬虽已粗具规模,但仍然有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总体不够宏阔,内容不够丰满,文字也应再雕琢。于是,他决定再次修改订正。这一次,编修的队伍急速扩大,参与编修的人员是原来的几十倍。解缙仍然做总监修,又请来国师姚广孝以及刘季篪同为总监修,从翰林院国子监又调来总裁5人、副总裁20人,从朝廷礼部及县府抽调一大批官员和擅长书写的生员,三次张贴皇榜,广纳贤才,随时吸纳更多的儒生作为补充力量,最后编纂队伍的人数竟然达到3000余人。其声势和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从事抄写工作的人不计其数。由于人员众多,组织工作也更庞杂,解缙将这些人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又分成不同的组。所有人任务明确,分派精细,采买、分类、撰写、抄录、整理、装订、排序、校阅,每日定时通报情况,疑难及时解决。所有人皆聚于文渊阁内,足不出户,早晚膳食有人供应。解缙统领有序,按照朱棣提出的“有书必录”的原则,编修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也表现出了他广博的学识和超强的领导组织能力

永乐五年(1407),第二次修订的这部类典定稿进呈。这一次真的做到了“网罗无遗,以备考索”。朱棣看后,总算满意,大笔一挥,将书名“文献大成”改为“永乐大典”,并为该书作序。《永乐大典》的编成,体例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在“数量”和“范围”上下足功夫。全书共有22877卷,收录史书图典七八千种,共11095册,约3.7亿字,其字数比宋代和元代类似的书典多出七八倍。它涉及古代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医药等各个领域,囊括明朝之前中华文化的全部精华和科技进步成果,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比《大英百科全书》早300多年出现。

《永乐大典》的编纂,开创了我国编辑史上的一个先河,在类书以类编排的方式方法上做了改革和创新。这种在一个内容上无限扩展,旁征博引,溯古源今,努力集天下之大全的做法,是以往任何书籍都没有的。最难能可贵的是,《永乐大典》抢救了大量遗失在民间的珍本和佚书,并将它们的原貌保存下来,使我国从秦朝到明朝的许多珍贵的秘典和古籍,因这部书的编录而完好地保存下来,为后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最准确的资料,特别是为研究明初以前的历史提供重要依据,是校勘古籍的重要底本。

对朱棣来说,《永乐大典》编纂的初衷之一是想清理留在民间对自己不利的书籍,但这部浩大的典书的编纂,真实而及时地保留了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资料。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棣这个皇帝,功不可没。而解缙,正因这部奇书,奠定了他万世流芳的历史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