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的消化器官包括喙、口腔、唾液腺、舌、咽、食管、嗉囊、腺胃、肌胃、小肠、大肠、盲肠、直肠、泄殖腔以及肝脏和胰腺。家禽消化器官的特点是没有牙齿而有嗉囊和肌胃,没有结肠而有两条发达的盲肠。肝脏和胰腺在消化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明显高于家畜。
1)消化道结构
(1)口腔和咽
由于家禽没有软腭、唇和齿,所以口腔、咽部无明显界限,常合称为口咽腔。颊不明显,上下颌形成喙。喙是家禽的采食器官,其形态根据家禽种类有所不同。鸡和鸽的喙为尖锥形,喙缘角质硬而锐,代替牙齿撕裂食物;鸭和鹅的喙长而扁平,喙边缘有一系列角质横褶,闭合时上下喙角质横褶相互吻合,可以在采食时将水滤出。家禽的舌形状基本与下喙一致,主要由舌骨和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组成,肌肉较少。表面覆有黏膜,黏膜上缺乏味觉乳头,仅在舌根和咽部分布有少量结构简单的味蕾。因此,味觉在家禽采食中作用不大。家禽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内含有少量淀粉酶,对消化食物帮助不大,只起到轻微浸润的作用。
(2)食管和嗉囊
家禽食管是平滑肌构成的一条长管,壁薄而腔宽,弹性大,易扩张,食管壁黏膜可以分泌黏液,利于较大的和未经咀嚼的食物通过。
嗉囊是食管中段在胸前部形成的袋状结构。鸡和鸽食管在胸前偏右侧形成椭圆形膨大的嗉囊;鸭和鹅没有真正的嗉囊,食管在颈部形成纺锤形扩大;鸵鸟没有嗉囊,采食后食物在口腔形成食团,聚集在食管上端的袋状凹窝里,借伸头时的重力吞咽。
(3)胃
家禽的胃由腺胃和肌胃两部分组成。腺胃又称前胃,位于腹腔左侧(鸵鸟在右侧)左右肝叶之间。腺胃容积小,呈纺锤形,前以贲门与食管相连,后以狭部与肌胃相通。腺胃黏膜主要有两类分泌细胞:一类是分泌黏液的黏液细胞,组成腺胃的浅腺;另一类细胞分泌黏液、HCl和胃蛋白酶原,组成腺胃的深腺。
肌胃位于腹腔左侧,前部腹侧为肝脏,后方大部分接触腹底壁。肌胃呈扁圆形的双凸透镜状,主要由坚厚的平滑肌构成。肌膜以薄的黏膜下组织与黏膜相连接,无黏膜肌层。黏膜固有的层里排列有单管状的肌胃腺,单个或一小群开口于黏膜表面的隐窝。腺体及黏膜上皮的分泌物与脱落的上皮细胞一起,在酸性环境条件下硬化易剥离,中药称之为鸡内金。家禽以谷粒为食,肌胃内经常含有吞食的砂砾,故又称为砂囊,俗称肫。肌胃内砂砾及粗糙而坚韧的角质膜,在肌胃强有力的收缩下,对食物起机械性磨碎作用。长期食肉或以浆果为食的鸟类和以饲料喂养为主的家禽,肌胃不发达,机械性磨碎作用较弱。
(4)肠和泄殖腔(www.daowen.com)
家禽的肠一般较短,可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
①小肠: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右侧,形成较直的肠袢,分为升支和降支,之间夹有胰腺。空肠、回肠的中间有一小突起,称为卵黄囊憩室,一般将此作为空肠和回肠的分界。回肠短而直,与盲肠相连。
②大肠:同哺乳动物相比,家禽大肠有盲肠和直肠而无结肠。盲肠分为盲肠基、盲肠体和盲肠尖3部分。盲肠基的内壁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分布,称为盲肠扁桃体,是禽病诊断的主要观察部位。例如鸡感染沙门氏菌后,盲肠扁桃体中CD3+、CD4+和CD8+细胞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③泄殖腔:泄殖腔是家禽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后端,向后开口于外,略呈椭圆形。泄殖腔内由黏膜形成不完整的环形襞把泄殖腔分成粪道、泄殖腔和肛道3部分。
2)消化腺
(1)肝脏
肝脏位于家禽腹腔的最腹侧,壁面向外凸出紧贴胸骨和下腹壁,是家禽全身最大的消化腺。脏面凹陷紧贴腺胃、肌胃和肠管,前面靠近心脏,分为右侧稍大左侧稍小的两个肝叶。靠近中央有横沟,相当于肝门。每叶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管都由此进出肝脏。在右叶脏面的后面有一胆囊微露,内有胆汁。胆小管在肝细胞索内互相连接成网状,并靠近中央静脉。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后,由小叶中央流向小叶边缘,进入小叶间胆管,再汇合成较大的肝管出肝。家禽胆小管无真正的管壁,只有由肝细胞相邻面各自凹陷形成,所以当家禽患上肝炎时,肝细胞受损,胆小管随之被破坏,胆汁直接流入血窦中,随血流经全身,出现黄疸现象。
(2)胰腺
胰腺位于十二指肠肠袢内,呈淡黄色或淡红色,通常分为背侧胰叶、腹侧胰叶及脾胰叶。鸡胰腺背叶多呈三菱形,边缘不整。鸭和鹅的背叶呈不规则的长条状,前宽后窄。
家禽均存在胰管,鸡、鸽一般有2~3条;鸭、鹅有2条,其中1~2条来自于腹叶,1条来自背叶。所有胰管均与胆管一起开口于十二指肠终部。家禽胰腺外分泌部同家畜相似,为复管泡状腺。内分泌部即胰岛,由甲乙两类细胞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