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和睡眠都是重要的生理现象和必要的生理过程。只有觉醒状态下,人体才能进行劳动和其他活动。通过睡眠,可以使动物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
1)觉醒状态的维持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电刺激中脑网状结构,可唤醒动物,其脑电波上出现去同步化快波。如果单纯破坏网状结构的头端,保留各种感觉上传的特异传导通路,动物会进入持久的昏睡状态。因此认为,觉醒状态的维持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目前认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乙酰胆碱系统,因此静脉注射阿托品能阻断脑干网状结构的唤醒作用。
2)睡眠的时相
睡眠具有两种不同的时相状态,表现不同的脑电图波形特点,分别称为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睡眠时,两种时相相互交替。睡眠开始时,先进入慢波睡眠,持续一段时间后转入快波睡眠,维持一段时间后再转入慢波睡眠,如此交替。觉醒状态不能直接进入快波睡眠,但两种睡眠均能直接转为觉醒状态。(www.daowen.com)
(1)慢波睡眠
慢波睡眠又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在此时相内脑电图呈现同步化慢波。动物意识暂时丧失,感觉能力降低,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而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表现为:尿量减少,体温降低,代谢率降低,胃液分泌增加,汗腺分泌增加以及腺垂体生长激素分泌增多等。由此可见,慢波睡眠有利于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和体力恢复。
(2)快波睡眠
快波睡眠又称为异相睡眠,在此期间,脑电特征呈快波脑电现象。各种感觉进一步减退,骨骼肌反射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此外,还会有间断性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快速转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快波睡眠占整个睡眠期的比例在不同种类动物中有所不同,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和爬行类没有快波睡眠;鸟类有快波睡眠但时间很短,仅维持10~12 s,占全睡眠时间的0.5%;哺乳类相对较长,但其中食草动物较肉食动物短。此外,睡眠时间和类型还与动物的年龄有关,幼畜睡眠时间较长,快波睡眠比例也较大。随着动物的发育成熟,所占比例逐渐减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