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单位为帕(P),1 kPa=7.519 mmHg;1 mmHg=0.133 kPa。心血管系统中各部位的血压是不一样的,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常规检查部位的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
动脉血压的形成的因素主要有3个:一是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二是推动血液向前流动的力量;三是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所遇到的外周阻力。这两种相反力量相互作用,使血液对血管壁产生侧压力,即血压。
血压随心动周期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心室收缩时,动脉压急剧升高,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它的高低反映了心室肌肉收缩力的大小。心室舒张时,动脉压下降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它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它反映动脉管壁弹性大小。动脉管壁弹性良好,脉压小,弹性下降,脉压高。心动周期的某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血液从大动脉流向心房的过程中,不断克服阻力而消耗能量,接近心房处的大静脉血压已降至零,甚至是负压。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各种动物的正常血压有明显的差异,同种动物因年龄、性别及生理状况而不同,成年比幼年稍高,雄性比雌性稍高,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时偏高。各种动物的正常血压值见表4.7。
表4.7 各种动物的正常血压值 (单位:kPa)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主要条件,因此凡是能够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
①每搏输出量(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心脏每搏输出量以收缩压的高低体现。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每搏输出量增大,进入主动脉和大动脉的血量增多,管壁所受张力增大,主要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而舒张压变化不大,故脉搏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少。
②心率(以舒张压升高为主):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保持不变时,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量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液增多,舒张期血压就升高,收缩压升高不大,脉压降低。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下降,但舒张压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搏压增大。
③外周阻力(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外周阻力以舒张压的高低体现。如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血液外流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主动脉中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下降。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下降,舒张压的下降,但舒张压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搏压增大。
④主动脉弹性:如前所述,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主要与管壁的弹性有关,弹性好,收缩压低,舒张压相对高,故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小,脉搏压低(图4.6)。所以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差时,脉压增大。
图4.6 动脉管壁弹性对血压的影响(www.daowen.com)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比: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使得血管内维持着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循环血量减少(如大失血、严重脱水),此时若血管系统的容量保持不变,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则动脉压降低,输血或补液能使血压回升。若循环血量不变,血管系统容量相对增大时,同样也会让动脉血压下降。
对上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的分析,都是在假设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际上,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上述各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可同时发生改变。因此,在某种生理情况下动脉血压的变化,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2)静脉血压
(1)中心静脉血压
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而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体循环血液到达右心房时血压最低,接近于零。静脉回心血量与心脏射血能力之差决定了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将回心血液及时地射入动脉或者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就较低,反之中心静脉压升高。中心静脉压常用于临床输血或输液时监测输入量和输液速度是否恰当的指标,正常变动范围为0.4~1.2 kPa。在心功能较好时,如果中心静脉压迅速升高,可能是输入量过大或输入速度过快所致;输血或输液后中心静脉压仍然偏低,可能是血液容量不足。在中心静脉压高于1.6 kPa时,输血或输液应慎重。
实践举例
犬脱水时,输液滴速一般控制为80~100滴/min,当需要用到高渗溶液时,滴速一般需要控制为20~30滴/min。
思考:为什么在用到高渗溶液输水时,需要将滴速调慢?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单位时间内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是动态平衡的,故凡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与心脏射血因素者,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全身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也就增多。反之,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②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泵血过程中,如果心肌收缩力量强,收缩末期容量少,心舒期心室内压就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也就较大,回心血量就多。右心衰竭时,射血力量显著减弱,在收缩末期右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淤积增多,回心血量大大减少。病畜可出现颈外静脉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浮肿等体征。左心衰竭时,左心房压和肺静脉压升高,引起肺淤血和肺水肿。
③体位改变:动物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四肢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故回心血量减少。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收缩时静脉受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因静脉瓣只朝向心脏方向开放,使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因此,骨骼肌和静脉瓣膜一起成了推动静脉回流的“泵”。下肢“肌肉泵”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加速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对心脏的泵血起辅助的作用。但是,如果肌肉始终维持在紧张性收缩,而不做节律性的舒缩,则静脉持续受压,静脉回流反而减少。
⑤呼吸运动:在吸气时,胸腔容积增大,胸膜腔负压值也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也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入右心房。由于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也相应增加。呼气时,胸膜腔负压值减小,由静脉回流入右心房的血量也相应减少,可见呼吸运动对静脉回流也起着“泵”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