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色、密度和气味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氧量有关。缺氧时,血液颜色变得更暗,皮肤和黏膜呈现“发绀”现象。血液呈咸味,具有特殊的血腥味,肉食动物血液腥味更浓。
2)血液的黏滞性
液体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摩擦而产生阻力,导致流动缓慢和黏着的特性,称为黏滞性。阻力越大,则黏滞性就越大。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及在血浆中分布的状态,而血浆的黏滞性则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以及血浆中所含液体量。血液的黏滞性是形成血压的因素之一,并能影响血流速度,故贫血时血液的黏滞性降低,可导致低血压。
3)血浆的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量,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水总是从渗透压低的一侧流向渗透压高的一侧。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如电解质)形成的血浆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营养不良、肝病、肾病时由于血浆蛋白的合成不足或丢失过多,均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使组织液生成增多,导致水肿。临床输液时,高渗溶液和低渗溶液均应缓慢注射并控制剂量,以免对血浆渗透压产生较大的影响(表3.2)。
表3.2 临床输液常用液体(www.daowen.com)
4)血液的酸碱度
动物机体由于血液中存在酸碱缓冲物质,以及肺、肾等器官参与酸碱调节作用,其血浆的pH变动范围很小,哺乳动物一般为7.2~7.5(表3.3)。pH过高和过低都会直接影响组织细胞的兴奋性,并损害代谢活动所需要的酶类。生命能耐受的酸碱度极限约为pH 6.9和pH7.8。
血液中存在多种酸碱缓冲物质,且都是成对存在,通常是由弱酸和碱性弱酸盐构成缓冲对,既能抗酸又能抗碱。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 CO3,除此之外还有Na2HPO4/NaH2 PO4等。动物过度使役、糖尿病、酮血症时,血中酸性物质显著增加并超过机体调节极限时,碱储会异常减少,造成代谢性酸中毒。肺呼出CO2可调节血浆中H2 CO3的浓度,肾脏分泌H+到尿液中,又重吸收原尿中的HCO,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呼吸衰竭时CO2在血液内蓄积过多,机体出现酸中毒;肾衰竭时H+分泌障碍,机体也会出现酸中毒。
表3.3 血液的酸碱度调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