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拳禅合一:揭示中国武术文化对旅游的核心价值

拳禅合一:揭示中国武术文化对旅游的核心价值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林武术是由佛教的修身养性与以套路为单位的庞大强身健体的技术体系结合而成的。少林僧侣的悟性和“禅拳合一”的宗风,最终铸造出以“禅武合一”为特点的少林武术。少林武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特定的人群在其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技艺,不仅是外在的技艺凝练,更是一种内在文化的表现。可见佛教坐禅功法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气血运动来达到养神修功的目的,体现了少林武术“以静养气”的特点。

拳禅合一:揭示中国武术文化对旅游的核心价值

少林武术高僧妙兴大师在他的一副墨宝《人祖门少林派性功罗汉拳法诀》中曰:“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了少林拳与禅宗的关系。

少林武术是由佛教的修身养性与以套路为单位的庞大强身健体的技术体系结合而成的。少林寺自创建起就是一座坐禅的禅院,佛教徒是通过坐禅修行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身体上的愉悦。佛教讲禅定,注重禅定善行,强调坐禅时既要一心系念,还要观照万物。在一场禅定之后,再演练一番拳脚套路,才真正做到禅以定心,拳以健身的相互统一。禅是静态的,武则是动态的,禅是精神,武是禅的载体,不论修禅,还是练武的过程中,都强调一个“悟”字,只有通过“禅武”的修炼才能达到“禅”悟的更高境界。少林僧侣的悟性和“禅拳合一”的宗风,最终铸造出以“禅武合一”为特点的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强调心理的修养要求,先从心理上入禅,其次习武必须从静开始,从运气入手,由静到动、由动而静、动静结合,从而使少林武功禅中有拳、拳中有禅、禅拳互融,将佛教经义与武术精要揉在一起。

少林武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特定的人群在其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技艺,不仅是外在的技艺凝练,更是一种内在文化的表现。禅拳并传,以武悟禅,以禅导拳是少林武术不同于其他武术门派的特点。禅是静,武是动,而少林武术却把一静一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禅武合一的少林武术,练习者通过少林武术既能锻炼格斗技巧,又能达到修身养性。少林寺不仅以“禅显”,更以“拳名”,达到了“禅拳”归于一寺。禅定时,能长期冥坐不动;习武时,也能快捷如风。(www.daowen.com)

《少林绝技》中言: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欲学技击,必须破生死观。这里所说的“不动心”正是禅宗的根本。六祖慧能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内不乱”即“不动心”,表现在外,就是“离相”,可见少林武学提倡通过参禅来领悟生死之机,做到心静如止水,即便是天崩地裂在眼前,依然能稳如泰山,坚若磐石,置名利、生死于度外,达到无我境界,武艺才会游刃有余。《少林拳术秘诀》的开篇即是“气功阐微”,强调武功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可见,“气”在少林武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少林内功有养气和练气之说。少林武学中的“养气”讲究“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要求习武者摒除各种欲望和杂念,不断地完善自身道德的过程,做到“养气不离性,练气不离命,欲要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正如妙兴大师所说:“明晓生死,洞察虚幻,悟彻真假,澄洁心志,远离思虑,断绝情欲,摒除嗜好,力戒暴怒”,“遇到一切外魔、挫折、嘲讽和侮辱,都能坦然处之,无动于心,久而做到心志表一,坚守吾真”。这其实就是修身养性,也是修禅所要达到“见性”的境界,这与武学“养气”的目标在实质上是统一的。

又如《少林寺拳法秘诀》记载:“灵魂欲其静而悟,躯壳则欲其健而通,非静则无以证悟而成佛,非健则无以行血而走气”。僧人强调“以技击微术,而参证于禅悟之机,其造诣之神,不言可知。盖以外功之修炼,乃体筋骨之事,而功之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枝,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可见佛教坐禅功法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气血运动来达到养神修功的目的,体现了少林武术“以静养气”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