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当武术:无极、太极,两仪的传统风格

武当武术:无极、太极,两仪的传统风格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当武术是以无极、太极、两仪为一整体。以太极拳、两仪拳、武当剑、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种作为代表,具有传统而独特风格的武术流派。四川、江苏两支至今繁盛,留在武当山的一支也未失传,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随着历史的推移,明、清两代的武术空前发展,但剑术的地位却在下降,最终成为武术拳派的附属,仅作为门派短兵器械之一而出现。

武当武术:无极、太极,两仪的传统风格

武当武术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经》中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其理论核心是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武当武术是以无极、太极、两仪为一整体。以太极拳、两仪拳、武当剑、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种作为代表,具有传统而独特风格的武术流派。它以道教哲学和道教理论为指导,结合道教医学、易学、内丹养生学等人体科学共性及规律,把武术技击与健体强身融为一体,形成讲究人体经络穴位,注重练好坚实内功根基,由内气练入而达到外强的内外统一的功夫。武当武术以气发力,借力打力,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具有刚柔相济、避实就虚、灵活圆转等“内家派”特点。

1.武当拳

中国武林中,可分为两大派别:一是“外家派”,重形美,发源于少林寺,称为“少林拳”;一是“内家派”,重内修,发源于武当山,称为“武当拳”。

武当拳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目的,其技击原则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

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矮。多用掌,与重在打穴有关;少跳跃,与重在实践有关;步型低,与重在擒拿有关;走圈步,与重视跌法有关;由此形成了武当拳的独特风格。

大约在明代中期,武当拳分为两支,一支留在武当山,一支据说由张松溪西传至四川。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士的后人邓钟山又在江苏江宁(今属南京市)开堂授徒,于是武当拳又东传至江苏。四川、江苏两支至今繁盛,留在武当山的一支也未失传,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

据粗略统计,流传至今的武当派拳路不下六十种,包括太乙五行、纯阳、太和、启蒙、六步、咫尺、光明、问津、探马、七肘、七星、两仪、指迷、鹞子、长拳、六路、八极、醉八仙、云帚、刚拳、五朵梅花、柳叶绵丝掌等。武当派的器械套路也有几十种,如六乘枪、四门枪、雁门神枪、岳家枪、龙门十三枪、一苇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铁棍、武当剑、八仙剑、三合刀、四门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单刀、虎尾鞭、连环锏、板凳拳、太极球等。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类似“铁布衫”功)、和血功(重在养生)、打穴功、浑元阴阳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红砂勾魂手、五毒断魂手、五雷闪电手等。

2.武当太乙五行拳

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为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系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年间(1488—1504年),由武当山道教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武当丹士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上溯汉末名医华佗五禽戏”,以及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

1980年和1981年,在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浙江代表队金子弢先生两度演练此拳术于太原和沈阳,始公之于众,引起武术界广泛注意,深得好评。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此项套路,武汉市体委成立了整理小组,并邀请金子弢先生到汉讲学。在此期间,丹江口市体委特邀金老几度上武当山,拜访王教化道长,阔论武当拳并办班传授,由武当派钟云龙道长学得此拳。(www.daowen.com)

此拳以五行生克之理为依据,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旨归,讲究尚意不尚力,贵化劲而不硬抗,辨位于分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动静自如,心息相依,水流云绕,莫测端倪。其特点是拳势柔和绵软,多缠绕动作,桩式稳沉,腰随胯转,两手环抱,脚走圆弧,演练如蛇之行,运行似蚕作茧,架势紧凑,方丈之地即可演练。此拳重在抓筋拿脉,打穴错骨,且道门轻易不外传。现武当山地区有三人为金子弢亲授,一是紫霄宫住持钟道烛道长,二是丹江口市老拳师赵剑英,三是十堰市武协副主席杨群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医学的进步,太乙五行拳显示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并展示出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巨大潜能。武当太乙五行拳讲究周身协调、通畅气血、阴阳平衡、导引经络、气贯全身;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状态的调整,对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运行状态的调整具有特效,利于人们心态、心理的调整,有助于人们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增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太乙五行拳虽然可以调剂、改善生理功能,增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但它不是长生不老药,也不能治病。

3.武当纯阳拳

武当纯阳拳原在武昌秘密单传,相传为吕洞宾所创,故称“纯阳拳”。经考证它是武当山正宗拳种,由刘定国献出。清道光年间,武当山道士王至道(号余化龙)从龙心道长学得此拳。1927年,王至道住武昌蛇山武当宫时密授刘定国。刘谨遵师训,闭门研练,持功五十余年,从不外露。1971年始传于汪兆辉等,1997年传于武当山下的青年拳师蔡星生。

武当纯阳拳“动静以养生,刚柔则御敌”,遂分内外之运用。其法在修炼经穴脉络。对内以灵根结丹之玄机疏导经穴,运行脉络,安养五脏,滋润六腑,以得精相交,气形相合,神形相依;对外丹气充实以运养其肤,体内丹气的潜发以贯达四肢百骸、筋、骨及脏腑,以养其身。内炼成则外亦成,外炼成则已入内景,内外融为一体,阴阳合为一道,刚柔寓于一身,皆一统于武当纯阳拳修炼过程之中。

武当纯阳拳的练功方法是顺其自然,然后产生必然的运动效应。自然加以运用之时,需要意、气、形高度集中配合,若练者不能达到自然心境,产生偏激情绪,则难以达到此效果。当然,意、气、形的统一协调,不只是单指纯阳拳的运动而言,而在“静是通过运动达到静养的目的”。纯阳拳动中求静亦云“修身养性”,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4.武当剑

剑在道教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道教的法事活动中,“剑”是降妖伏魔的神物;在道教的传承意义上,“剑”又代表着“法”。剑代表着正气,代表着决心。年轻道人外出云游,师父会送他一把宝剑,告诫他要谨记道教的风范,不受一切拖累,若遇俗世牵挂,应当机立断斩断尘缘。后来,剑成为道人外出云游的必佩之物。

随着历史的推移,明、清两代的武术空前发展,但剑术的地位却在下降,最终成为武术拳派的附属,仅作为门派短兵器械之一而出现。武当剑术也随着兵器发展的大趋势而失去了独立的社会地位,只在道观内保留了借剑行法的古朴遗风。就现代社会而言,武当剑具有养生、健身、艺术展演价值,适应了21世纪新时代的需要,定能够与武当拳并驾齐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