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当武术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文化与旅游

武当武术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文化与旅游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当武术得到推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有了长足进展。1987年6月,武当山举行擂台赛,来自9省20多个武术代表队的160名武林好手登台献技,观众达15万人次。同年,武当山还入选国家体委评选的“武术之乡”,为武当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响了知名度。2006年,武当武术被国务院认定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作为全国武术之乡的称誉更加名副其实。

武当武术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文化与旅游

中国武林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派与少林派比肩,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发源于秦岭山脉。武当山名字的由来,一种说法认为源于道经所传:山神玄武大帝,曾在此山修炼,故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名武当”。据旧志载,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九泉、三潭等自然胜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赞誉它“山峦清秀,风景幽奇”“气吞泰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当年李时珍曾在此采药,并撰写《本草纲目》。武当山的主峰天柱峰如一柱擎天,直冲云霄,气势极为壮观。

武当山(见图4-5)的建筑也甚有气派。据史载,武当山的建筑自唐贞观年间开始营建,宋、元以来土木不断,建了很多道观。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推崇武当道教,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委派工部官员,督率工匠三十余万,历时十三年,在武当山建造了近三百处,计三十三个工程,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其中紫霄宫、南岩宫、太和宫、遇真宫、玉虚宫十分有名,最终形成了中轴线达一百四十华里,五里一庵、十里一宫的宏大建筑群。每处建筑都结合峰、岩、坡、涧等自然地形,造工精巧,疏密相间,巧夺天工,被誉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有,张金阙琳宫之胜,亦寰宇所无”。尤值称道的是顶峰之金殿,高5.5米,深4.2米,全部用铜铸结构,外鎏赤金,据说铸造此殿时用了20吨精铜、300千克黄金,所以又称金顶。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兴建了两大建筑;一是修北京城,即把原来的元大都改建为北京城,并迁都于此;二是修建武当山,耗资巨大,历时六年才完成。

图4-5 武当山风景图

据传武当内家功夫为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是道教中的神秘人物。不但中华武术中的内家拳由他所创,流传甚广的太极拳据说也是他首创的。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年)所著的《王征南墓志铭》:“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这里说张三丰是宋徽宗时人,距明初已三百多年,恐不可能,况且梦中习武,一人杀死百人,更显荒诞。也许宋代确有一个张三丰,但《明史·方伎传》中却说张三丰是明时人:“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游处无恒……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则复活。”可能武当山历史上的确有两个张三丰,一个宋人,一个元末明初人。据《道藏辑要》讲:张三丰道号玄子,辽东懿州人。他才华横溢,好道善剑,医术高明,能写会画,精通三教经书,又是武当拳术的创始者。这种说法至少表明张三丰“善剑”,但武当武术是否源于此人,在武术史学上争议很大,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也不排除后人假托张三丰的可能。(www.daowen.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当武术得到推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有了长足进展。1982年举行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后,各地武当派拳种、拳法被逐步挖掘出来。从挖掘整理的基本情况来看,虽然太极拳是武当武术的一个内容,但武当武术体系非常庞大、内容异常丰富。除了太极之外,还有形意、八卦、太乙、两仪、八宝、八极、八仙、乾坤、清虚、榔梅、奇门、天风、犹龙、龙门等众多的派别,更有数不清的奇兵异械和药功的传承。

1987年6月,武当山举行擂台赛,来自9省20多个武术代表队的160名武林好手登台献技,观众达15万人次。1991年11月,中国湖北武当文化节在武当山举行,让强身爱国之风盛行全国。同年,武当山还入选国家体委评选的“武术之乡”,为武当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响了知名度。

2006年,武当武术被国务院认定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作为全国武术之乡的称誉更加名副其实。如今,武当武术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武术门派,一些拳种还流传到邻近各国及欧美、非洲的许多国家,其影响力已扩大到世界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