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功夫出少林。武因寺名,寺因武显,嵩山少林寺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从而名传天下,主要是因为它创造性地倡导了习武风尚,建立了以棍、拳为特色的武术体系。千百年来,少林武术以其刚劲威猛、神秘莫测称雄中国武林,笑傲世界武坛,被后人视作中国功夫的代表和集大成者。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为了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在嵩山的少室山阴,建造了一座寺院,因这里林木茂盛,遂起名少林寺。少林寺坐落在嵩山少室峰,据《元和郡县志》载:山县北八里,示名外方山。又云,东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总名,即中岳也。山高二十里,周围一百三十里。少室山在县西十里,高十六里,周边三十里,颖水源出焉。这里的“县”指现今的河南省登封市。《太平寰宇记》记载:“少林寺,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立。西域沙门号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敬信,制于少室山,立少林寺以居之,公给衣食。”以上史实说明了少林寺成建原委,但武林传说却另有说法,海内外最有影响的一种说法是达摩创少林。
其实,在达摩之前,各寺庙僧道练武活动就已颇为频繁,据《魏书》记载:“太祖平中山,经略燕赵,所迳郡国佛寺,见诸沙门、道士皆致精敬,禁军旅无有所犯。”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少林寺会武之人颇多,逐渐形成了少林拳系。少林寺下层佛陀多来自民众,有的入寺以前就会武艺,入寺后相互传授、习练,继承前人经验并加以发挥创造,最终名满天下。
成立之初,少林寺是一个宗教组织,传承佛法是其首要任务。佛教认为,人生是最大的苦难,要超脱生死轮回,就要进行各种形式的苦修。印度佛教原旨有六度,即布施、持式、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涅槃经》记载:“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佛教教规有“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饮酒,其中以杀戒为首。
少林武术声誉鹊起的时间是在明代中后期。这段时期,少林寺参与了抗倭斗争,配合官兵平定了地方上的一些农民起义,并注重少林武术的传播推广,由此而威震天下。其中,尤为使人敬重的是少林武僧在抗倭斗争中的神勇表现。(www.daowen.com)
辛亥革命前后,少林武术进一步在民间发展,各地武馆林立,不少爱国志士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积极学习少林武术。当时武术往往被视为革命的实战手段,各地纷纷建立“大刀队”“梭镖队”,练武成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林武术的发展,许多省、市成立了武术协会和体校武术训练班,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少林武术。这使少林武术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开始,少林武术便成为全运会的竞赛项目之一。
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公映进一步扩大了少林寺的影响,一时间少林寺游人如织,慕名拜师习武者摩肩接踵。现今少林寺虽然山门大开,香火不断,但人丁却并不兴旺,尤其武僧更是寥寥,常设编制20人,主要从事表演、拍戏、出访。少林武术还订立了新戒约: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尚武习文,尊师重道;健身养性,仪表端庄;精诚勇毅,德正行廉;友好交往,弘扬武业;戒放纵暴横、贪妄污浊;戒淫秽务赌、疏懒失气;戒欺诈奸邪、任性妄为;戒斗伐陋习、武技自夸。
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中,武术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少林武术开始走向世界。1995年9月3日,古刹少林鸣响大钟,庆祝建寺1500周年。悠悠钟声,余音袅袅,回荡在少室峰巅,似乎在向人们预示着“天下第一名刹”的光明未来。2006年,少林武术被国务院认定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武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备受推崇的武术之一。这项古老的运动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