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6年—1068年)
回鹘部族原名回纥,是北朝时敕勒族后裔,唐德宗李适贞元四年(788年),上表唐廷准请改名为回鹘。原活动于漠北。唐开成年间(836年—840年)为黯嘎斯部①所破,四处奔散,大部迁居西域的西州以至更远。一支投向占据河西的吐蕃,被安置在甘州一带,称甘州回鹘。北宋初,党项羌常与甘州回鹘冲突,部分回鹘部众西移瓜、沙,故名沙州回鹘,俗称黄头回鹘。到曹氏归义军后期,势力渐盛,至末期成为与归义军、党项羌抗衡的重要力量。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初沙州回鹘攻败不堪一击的末任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取代了曹氏归义军政权。时党项羌赵元昊大军已占领肃、瓜二州,对敦煌形成包围之势。不久赵元昊军攻敦煌城,沙州回鹘奋力抵抗失利后率众撤离敦煌,以积蓄力量再战。之后赵元昊分兵备契丹,并做反宋准备。公元1038年赵元昊称皇帝,建夏,都兴庆(今宁夏银川附近)。北宋朝廷削赵元昊官爵、夺国姓。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沙州回鹘率众再次进攻沙州。次年,终攻克沙州、瓜州,重建沙州回鹘政权,第一任可汗就是“沙州镇国”王子。在沙州回鹘占据沙州时期,西联西州回鹘、东与甘州回鹘遥相呼应,始终奉北宋为正统,多次向宋廷入贡,不向西夏屈服。见于史籍的沙州回鹘记载甚少,只能根据藏经洞和敦煌莫高窟第464、465等元代洞窟所出的回鹘文文献述其大概。
在这时,沙州回鹘人已学会农耕,过半农半牧经济生活,而沙州人的主体汉族则早以农业为主,沙州的农业、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一定发展,尤其是商业发展很快,盛产粮、棉、丝、麻、葡萄、杏子、枣子、瓜果,有优质生丝、丝绸、绸缎,上等麻绸、绣锦、毛布、细棉布、羊毛织品等,沙州是有名的麻乡。产马、牛、羊、骆驼。手工业制品有生活用的碗、盆、梳子、帐篷、纸张、漆器。玉器金属制品有餐锅、小钢刀、银碗、马鞍子、银制箭袋、剪刀、砍土镘、耳环等。商业发达,与周边贸易关系非常密切,商品运输东到肃州、甘州;西到哈密、吐鲁番,更远到南疆的于阗,东北的辽。信仰佛教、景教、摩尼教,佛教兴盛。回鹘文《善恶两王子的故事》经文,包含了《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的内容,这本回鹘文佛教经文有两种写本,一种现藏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编号为P.3509,另一本编号为S.8212-118,现藏大英图书馆。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都有“回鹘洞”,如安西榆林窟39窟,甬道南北壁存有回鹘装、汉服的男女供养人像50身。回鹘人有自己的文字,大致创制于公元8世纪,直接来源于粟特文。在沙州回鹘内部,汉文、回鹘文是并行通用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的数百条回鹘文题记,是敦煌地区回鹘文化珍贵遗产。肃南文殊山所出立于公元1326年的回鹘—汉文二体“重修文殊寺碑”,酒泉市博物馆所藏汉—回鹘文二体“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都体现了回鹘文化对河西的影响。沙州回鹘时期,回鹘民族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成就,翻译了不少佛经,创作了不少诗歌,语言生动朴实流畅、富有哲理。总之,在敦煌的历史文化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贡献。(www.daowen.com)
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西夏再克瓜沙,沙州回鹘传三任可汗而灭亡,共32年。敦煌历史进入西夏时期。
(本节依据杨富学、牛汝极著《沙州回鹘及其文献》写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