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年—1035年)
曹议金,唐末五代沙州人,张氏归义军政权时归义军节度使索勋的女婿,张议潮的外孙女婿。公元914年,张承奉死,他以节度使兵马留后取代了张承奉,并改曹仁贵为曹议金,恢复了归义军称号,执掌了归义军大权,这已是大唐灭亡进入五代的后梁乾化四年。此后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政权一直把持在曹氏家族手中达120余年。
曹议金执政后,积极恢复与中原王朝的统属关系,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奉中原王朝正朔。公元918年,后梁末帝派使臣到沙州正式承认曹氏归义军政权。此后曹议金七次派使臣前往中原朝贡,受到赞赏。公元924年,后唐庄宗正式任命曹议金为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刺史、检校司空,利用中原王朝在各族人民中的声威,以求在西北各民族中,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曹氏接受张承奉失败的教训,努力改善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以图共存,其主要方式是联姻。曹议金娶甘州回鹘可汗的圣天公主为妻,他的一个女儿又嫁甘州回鹘可汗为妻,他的另一个女儿远嫁于阗国王李圣天为妻,还被后晋册封为“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见敦煌莫高窟第98窟供养人题名)。这样曹氏归义军政权就和甘州回鹘、西州回鹘、于阗等政权在平等基础上建立友好往来的新关系,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正常通达,使其能在五代、宋初复杂的民族关系中得以生存、发展。河西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还为中原王朝与这些地区的联系和中西交流提供了良好条件。北宋建立后,中原经敦煌和西域去印度、西亚求法与经商的往来不断,日趋频繁,很多僧人经河西、敦煌去天竺(印度)求法,也有商贾往来经商。很多敦煌僧人随同这些东去僧人,甚至混杂于西域和西亚的商队,使团频繁出入中原。敦煌与中原、西域的联系大大加强,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敦煌不断向中原王朝乞求本地已欠损的佛经,那些往来于敦煌的僧人,也不断把中原的佛教著述以及儒家典籍和从印度、西域带来的佛典留在敦煌,在公元1027年,西域僧法吉祥等来献印度佛经,同时也将一些敦煌独有的佛教典籍带到中原、西域。敦煌莫高窟已成为西北地区和西域佛教徒仰慕的佛国圣地,是西北地区汉化佛教的中心。也带动了莫高窟的继续兴盛。敦煌成为各民族乃至中亚通过佛教活动而友好交往的纽带。曹氏归义军政权时期,给敦煌莫高留下了33个洞窟。第98窟有曹议金父子供养人像8身,文字题记163条,为莫高窟文字题记之冠。这些题记为我们了解曹氏归义军政权的政治、经济、周边民族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是曹氏归义军政权留下的印记。还有第61窟,为公元979年开凿(北宋初),窟中的五台山图,长13米,宽4.6米,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这是一幅真实的社会风情画,人们常把这幅壁画和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并列。敦煌莫高窟无论在藏经还是佛学研究或是佛教艺术上都代表了西北地区汉化佛教的最高水平。
总之,曹氏归义军政权,对沙洲的稳定、发展,保障丝绸之路的正常通达,维系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保持敦煌莫高窟的兴盛,使其成为西北地区汉化佛教的中心方面,作出了贡献。
第六任节度使曹延禄(共八任)执政时期,是曹氏归义军政权的转折点,他的晚期,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引起瓜沙民众不满。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被迫自杀,曹宗寿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廷遂任命其为归义军节度使。战争和内乱,使归义军迅速衰落。而沙州的回鹘势力却迅速增长,成为与归义军抗衡的重要力量。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早在西域称雄,信奉伊斯兰教的黒韩王国灭掉了西域的归义军盟友于阗佛教王国,在伊斯兰教东进的威胁下,莫高窟的一些寺院,将一些重要的佛经、佛像、幡画等收集起来,收藏在原来存放各寺剔除的经卷、外典、过时文书、旧幡画佛像的洞窟中(今编号为第17窟,俗称藏经洞),并将该洞窟口封闭起来,做了必要掩饰。以后由于当事人、知情人逐渐离开人世,藏经洞的情况自然不为人知(关于藏经洞的封闭,学术界还有别的说法)。公元1020和1023年,最后一任节度使曹贤顺曾两次向北宋进贡物品。自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以后,曹氏归义军政权从史籍中消失,据相关材料推测,曹氏归义军政权可能是在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至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被沙州回鹘所取代,本文采用公元1036年曹氏归义军政权被沙州回鹘所取代。曹氏归义军经曹议金、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禄、曹宗寿、曹贤顺八任,123年终结。
注
①突厥:是公元6至8世纪活跃于北亚和中亚的古代民族,曾创建了强大的游牧汗国。
②安西都护: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的管辖西域广大地区的军政机构,治所在西州(吐鲁番),以后又治于龟兹。景云元年(710年),以安西都护兼四镇经略大使。开元六年(718年)始称四镇节度使,其后称四镇,其治所在安西都护府的龟兹,节度使例兼安西都护,因此又成为唐的方镇。统辖安西都护府境内的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称安西四镇。四镇中的焉耆,又说为碎叶(或素叶)。碎叶,以北临碎叶水(今楚河)得名,亦称素叶水城,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西南,阿克·贝希姆废墟。此地当为东西交通要冲,玄奘赴印度求佛法途经此城。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安西都护王方翼又增筑碎叶城。唐大诗人李白出生于此。开元后与北庭都护时分时合,建中二年(781年)后,地入吐蕃。
北庭都护。唐管辖西域北部的军政机构,治所在今吉木萨尔县境内(汉代叫金满城,唐代叫庭州),武周长安二年(702年)设,与安西都护分治西域,故称北庭。辖天山北路,辖境东起巴坤湖、阿尔泰山,西达今咸海(又一说为今里海)原西突厥诸部。安史之乱后,地入回纥葛逻禄部。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设北庭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统辖伊、西、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建中二年后(781年),地入吐蕃。
③沙洲故城:(www.daowen.com)
汉唐故城址,位于今党河西岸,残存南西两面城垣,北面残存约30米,为汉、晋敦煌郡治,唐、宋、元沙洲城,明于此置沙洲卫、罕东左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洪水冲坏城东垣,故在党河东另筑新的沙洲卫城,即以后的敦煌县城,今敦煌市。遗址残呈长方形,东西宽718米,南北长1132米,周长3727米。
唐朝的沙洲城究竟是什么样子?根据敦煌遗书的零星记载,可大致描述于后。当时故城内坊巷纵横,店铺林立。可考者有修文坊、大贤坊、释教坊、钦贤坊、怀安坊、定难坊、临池坊、政教坊、永宁坊、兴善坊、修仁坊、乘安坊、信义坊、族坊、龙马坊、取国坊等。坊与坊间用大小街道分隔,坊内有小巷(以上坊名均见S.3877、P.4044、S.3835、P.3636等26件卷子)。可考街巷有:子城北街、寺前大街、南街西横街、阴家巷、林家巷、庆子禅师巷、梁神德巷、临池坊掘巷子等。城内酒肆遍街,店铺林立,有记载的有:齐同酒店、安家酒店、范家酒店、曹家酒店、罗家酒店、丑子酒店、赵家酒店、石家酒店、盈子酒店、寒苦酒店、郭庆进酒店、盐子酒店等。店铺有各种丝绸铺、瓷器铺、粗瓷铺、香料、珠宝铺、杂货铺、新货铺、员昌木料店及木匠、石匠、塑匠、铁匠、毡匠、泥水匠、灰匠、弓匠、箭匠、皮匠、鞋匠、帽子匠、金银匠、染匠、鞍匠、索匠、翁匠、褐袋匠、桑匠、塔匠、玉匠、石匠、裁缝等匠店铺;纸匠、画匠、笔匠、雕印匠店铺;大小字写经、金字写经、朱墨写经、紫墨写经、双字写经、绢子写经等各种写经坊;拓本坊、装裱卷轴坊、围棋子坊等店铺;大小药店铺等。学校有州学、州医学、县学、圣教伎术院等官学及私办学校、寺院办的寺学(原为教习佛教经论、以后同授儒家经典)。沙州城有沙州州学(沙州州衙西300步)、沙州医学(州学间隔之地)、敦煌道学(道学博士索肃)、敦煌县学(在州学西)、圣教伎术院(州官办专业学校,教授礼仪、音乐、医学、算学、阴阳、占卜等课目,后来敦煌的大历法家翟奉达就曾就学于此)、大云寺寺学、龙兴寺寺学、开元寺寺学、莲台寺寺学、报恩寺寺学、三界寺寺学等(沙州起义领袖、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曾就读于寺学,学习了儒家经典、诸子著述、诗词书法)。还有金光明寺、莲台寺、大云寺、龙兴寺、报恩寺、三界寺、图灵寺、净土寺、显德寺、乾明寺等十所寺院(以上资料均来自敦煌石室文书)。沙洲城可谓文教昌盛、万商云集,是不同宗教文化、中西商品交流交汇的都市。《唐会要》记:当时,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唐大中年间(847年—859年)敦煌已有12或20风景区为诗人歌颂,游人所往:三危山、白龙堆、莫高窟、贰师泉、渥洼池天马、阳关戍、水精堂、玉女泉、瑟瑟监、李庙、贞女台、安城袄(似为祆)、墨池、半壁树、三攒草、贺拔堂、望京门、相似树、凿壁井、分流泉。唐代是敦煌最为辉煌的时代,“做了中西交通的枢纽,宗教繁兴的圣城,文化极盛的都市”(以上均见姜亮夫《敦煌学概论》第158、161页)。经百余年发展,耕地面积扩大,农业发展,粮食自给有余;政府每年在收获季节向农民收购一些粮食,存入粮库,以备军需。到玄宗天宝年间,沙洲有户6395,口32234,成为十六国以来户口最多时期。
④昭武九姓国,又名粟特,俗名西域胡。本为西汉初西迁中亚的大月氏人后裔,在公元一世纪,又徙居阿姆河上游(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巴克特里亚地,攻大夏,而后建统一强大的贵霜王国,我国仍称大月氏国,其都城在白沙瓦附近(今巴基斯坦北)。五世纪末,统一的大月氏国崩溃,各以其部姓建立康、安、石、史、米、曹、何、火寻、戊地等小国,均言其祖先出自河西昭武(今甘肃临泽)故名昭武九姓国。(又一说为九姓叶护音转而来。)唐时通行粟特语,故又名粟特,其人深目高鼻、多髭,又称西域胡。以农牧为业,但极善经商,其中何国又叫罽国。隋唐初,部分九姓国散居于伊、西、楼兰,约在中宗神龙年间(705年-707年)这部分人的一部又迁回沙州敦煌,唐廷令敦煌县特设从化乡安置,后与汉族融合。
⑤大食:原系波斯人称阿拉伯人的名称。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旧唐书》《新唐书》均称大食。公元750年后,倭马亚王朝伊斯兰教封建国家被推翻,又建立的阿拉伯帝国崇尚黑色,故称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1258年蒙古入侵,帝国遂亡。
⑥波斯:古国名。即伊朗,宋元时称西南海上波斯国。
⑦祆教:或称火教,火祆教、拜火教。据传为锁罗亚斯德所创,流行于伊朗及中亚一带,现伊朗部分地区和印度孟买尚有少量信徒,以礼拜圣火为主要仪式。因为火是善和光明的代表。
⑧摩尼教:或末尼教、明教、明尊教,系波斯人摩尼于公元3世纪创立,以光明黑暗为善与恶的本源,宣称善人死后可获幸福,恶人死后堕入地狱。
⑨景教:唐代传入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唐贞观九年(635年)教士阿罗本由波斯来中国到长安传教建寺,后向各地传教,寺院先称波斯寺,后称大秦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明朝时,在今西安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