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敦煌历史:西汉以前的故事

敦煌历史:西汉以前的故事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早在汉武帝建郡立县之前,就有我们的先祖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谱写了敦煌的历史①。这里的三危,据后人的注释,都认为就在现敦煌市境内。生产工具的出土则是有力证明,石刀、石斧是远古代劳动人民开发敦煌,与大自然做斗争的实物见证。塞种胡人本来也是允姓之戎的后裔,世世代代居住在敦煌。塞种,部族名,又译为释种,本允姓之戎,战国前居敦煌,后被月氏攻击,西迁葱岭,分布于印度西北及葱岭北。

敦煌历史:西汉以前的故事

(前206年以前)

敦煌早在汉武帝建郡立县之前,就有我们的先祖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谱写了敦煌的历史。这在一些古籍中是有零星记载的,《尚书·尧典》说,帝尧曾经“流共工于幽州、放罐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延鲸于羽山”。这里的三危,据后人的注释,都认为就在现敦煌市境内。如《史记·括地志》云:“三危山有峰,故日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水经注》说:“三危山在敦煌县南。”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卷四十中也说:“三危山在县南三十里,有三峰故日三危,尚书窜三苗于三危,即此山也。”这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三苗族人在敦煌居住生活,他们是在中原部落战争中失败以后被迁徙到这里来的。从这里也可看出,敦煌与中原地区早有联系。

到了夏、商、周时期,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族的后裔,当时叫羌戎人。这也有零星记载,《禹贡》中说大禹治水时曾“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左传》也曾提到“允姓之戎、居于瓜州”。对于这个古瓜州,《禹贡·山水泽地篇》注释说:“杜林云,敦煌、古瓜州也,州之贡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至于“允姓之戎”,《汉书·西羌传》中提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

考古出土文物也可证明早有劳动人民在这里活动,1963年,甘肃省文物队在敦煌市南湖乡墩墩山发现石刀、石斧各一件,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遗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78年9月,敦煌市文化馆考古组在南湖乡墩墩山烽墩附近发现石刀一具,据初步鉴定也是新石器时代遗物。生产工具的出土则是有力证明,石刀、石斧是远古代劳动人民开发敦煌,与大自然做斗争的实物见证。肃北县发现岩画多处,经专家鉴定或为更早先民所留。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和塞种胡人据《史记·大宛列传》记:大月氏人和匈奴同俗,过着游牧生活,居“敦煌以东,祁连山以西”,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强盛时曾占有后来的凉、甘、延、沙等地,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正如《汉书·地理志》所说:“瓜州之戎,并于月氏者也。”据《汉书·西域传》“乌孙”条记:乌孙人“随俗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塞种胡人本来也是允姓之戎的后裔,世世代代居住在敦煌。战国末期,乌孙人和塞种胡人均被强大的月氏人赶走,乌孙人西徙伊犁河流域,塞种胡人往葱岭南奔,敦煌被大月氏人独占,一直到秦末汉初。

注(www.daowen.com)

1.《尚书·禹贡》,“三危既宅”。

2.清代常钧的《敦煌杂录》卷下“三危山”条说:“尚书孔安国传,三危西裔之山,舜窜三苗于三危,《禹贡》三危既宅是也。”《隋志》:敦煌县有三危山,《括地志》:山在沙州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都司志》:三危为沙州望山,俗名卑羽山,在今城东三十里,三峰耸峙,如危欲坠,故名。

3.荀济《论佛表》:“汉书西域传,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追逐,往葱岭南奔。”塞种,部族名,又译为释种,本允姓之戎,战国前居敦煌,后被月氏攻击,西迁葱岭,分布于印度西北及葱岭北。

《汉书·西域传》:“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中亚古国名,公元1世纪,统一于大月氏建的贵霜王国,或大月氏王国,印度称吐火罗王国。《汉书·西域记》中记,本居中国之大夏人,前171-前139年左右,经今新疆南部西迁于中亚),而塞王南君罽宾(古西域国名,所指地域因时代而异。汉代,指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都循鲜城〈在今克什米尔〉隋、唐时,则指阿富汗东北,罽宾为佛教大乘派发源地。汉以后许多罽宾僧人来我国传教译经。唐代称箇失密或迦湿弥罗,即克什米尔一名的古译),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身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4.《汉书·张骞传》:“臣君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史记·大宛列传》中记,大月氏被匈奴赶走西迁,“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