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精力等受限,在对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挖掘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笔者本科硕士均为体育教育学专业毕业,后又根据自己兴趣和区域发展动向自觉地将研究转体育社会学,未对体育经济学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相关的学术训练更是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相关知识结构的制约,使得研究手段不够丰富(如缺少国内外量化模型的引入与验证等),相关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深入,这是客观存在也须正视的。虽然初步提出了构建广西“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带”的路径,但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各市对广西“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带”的合作选择方式与协作深度并非一成不变,更不会达成一蹴而就的理想状态,不可避免因为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发生动态调整。因此,广西“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带”的规划与发展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并非固化不变的思考定论,而本专著的相关研究探讨仅是对“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带”构建落脚点的一些探讨,并非能完全和现实发展需求达到无缝的完美对接。文中提出一些建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程度有待进一步的实践论证与检验。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修正、完善,才能逐渐形成一套贴近本土化的高效的操作模式。
与此同时,休闲体育旅游往往给游客带来休闲意境和休闲状态,休闲的内涵更多地体现在感知上。但游客在体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休闲状态,很难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形成量化的或者定性的清晰界定,而休闲心态更是涉及心理学范畴,形成不同学科跨度,也基于笔者能力有限,未能深入地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休闲内质与所规划的“体育旅游带”发展高度相关的实践论证,休闲与滨海体育旅游粘连的程度受到了制约,这也成为研究中的短板。(www.daowen.com)
此外,研究进行了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的基础性分析,但仅对滨海休闲体育开展的部分项目的做了梳理。研究团队多次前往北海、钦州、防城港的热门景区调研,发现除了潜水、海钓、海泳、摩托艇、帆船等热点项目,并未发现太多休闲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根据一些学者发表的文献寻其开展踪迹,但实际调研与文献记叙有一定差异,甚至实地中未发现文献中涉及的项目。当然,不排除课题组到访正好未遇上,因而我们也进行了补充调研,利用当地学生对旅游地的探访和与当地居民交谈得知,部分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只是偶尔开展或者曾经开展,并未形成气候,所以难以遇上。可以说,很多滨海休闲体育项目开展并未真正形成连续性的服务,因此对零星开展状态的滨海休闲体育项目难以进行准确的梳理。简而言之,研究过程中没有足够时间连续扎根田野进行调查,难以形成滨海休闲体育项目板块内容的丰富呈现,这无疑成为研究中需要提升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