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编制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北京以总指数84.31位居榜首,上海、海南位列第二三名,天津、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等6个沿海省份进入前10名,沿海省份广西得分较低,位居第18名。总体而言,沿海城市旅游热度指数较高,上海、三亚、青岛、厦门、广州、大连、深圳、日照、天津、秦皇岛依次位居前10位[1],广西沿海三市没有入围前十。海洋发展意识的淡薄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多元海洋旅游开发与发展。除了宏观海洋意识的发展,微观对体育旅游的认识缺位也成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2016年携程网发布了《中国体育旅游市场认知度及消费趋势在线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仅有8.4%的受访者实际参加过体育旅游,表示“没听说过体育旅游”的受访者高达46.8%[2]。相关研究选取的调查对象均为在线旅游用户,他们熟悉并接受新鲜事物,常通过网络获取前沿的旅游信息,但即便是此类消费者,同样对体育旅游缺乏认知,甚至将其归属为新鲜事物。
诚然,意识问题是摆在广西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发展面前亟须正视的重要问题。在近些年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推进的影响下,围绕海洋多元化发展主线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不断增多,人们对海洋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有了不小的改观。但我们同样应该清晰认识到,由于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体育与旅游开发企业、消费者和沿海社区民众等对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发展意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滨海休闲体育开发与发展在认同度上统一步调,无形成为制约广西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一大重要内因。
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而言,他们遵循相对固化的运行管理框架,政绩往往成为执政者是否成功的重要“试金石”,对经济数据指标的看中也使其成为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支撑和基本组成。因此,快速实现区域经济的拉动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成为执政者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甚至出现了某些当地政府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综合性效应的现象,从全国各地地产化背景下的“新城”打造中到处高楼拔起就可窥视一二。滨海休闲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虽然目前出现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范本与案例,但不同成功范本与案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必然的条件支撑,如地方经济强力支撑、赛事产业遗留效应等。
对于广西沿海地区来说,虽然滨海旅游整体的条件和环境有逐年改善的趋势,但总体而言,相对于许多发达沿海区域还存有不小的差距,条件和环境支撑力度的差异使得获得的发展空间也不同。与此同时,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开发是一项长期、持续、复杂的工程,不仅面临短期内难以获得经济收益的可能性,还面临着发展收效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更多倾向于长远的基础性和潜在性投资,这样投资并非一蹴而就,可能需要持续性和长期性的资金加码。一些体育旅游项目的搁浅或烂尾而造成资金大量浪费等新闻报道常见报端,这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决策者的投资判断,使其对开发并不热衷。从参与开发企业(体育企业、旅游企业)视角审视,它们的逐利心态更为明显,滨海休闲体育旅游作为一个周期长、回报慢、具体收益化路径还在摸索中的新兴产业,部分企业同样表现不出足够的热情,他们更希望投建的项目在短期内快速实现显著收益。(www.daowen.com)
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认知度和普及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圈层还停留于相对固定或带有一定局限的小众消费群体(如帆船爱好者、海钓发烧友、海游爱好者等),大众对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相关概念、方式、内容等认知均比较模糊,这就难以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到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活动中来,更难以形成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的转化。
课题组在2018年和2019年的“五一黄金周”期间分别探访了北海银滩和防城港东兴金滩,给现场游客发放了滨海休闲体育旅游认识的相关调查问卷。两次合计发放问卷276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54份,有效回收率为92%。相关问卷中将游客对滨海休闲体育游认识进行了“非常了解”“很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很不了解”五个等级区分,从收集和整理的数据来看,其中“不了解”的占63%,“很不了解”为11%,两项总和高达74%。不难看出,滨海旅游者对滨海旅游的认识比较薄弱,大部分滨海旅游者难以理解它为何种旅游形式,更对其内涵知之甚少。在调研过程中和一些游客交谈中发现,他们往往将如海钓和游泳等体育项目与旅游完全割裂出来,并未能理解他们之间的现实性关联,而将其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事件,对滨海休闲体育旅游难以说清,也道不明。北京体育大学黄亚玲教授认为,消费者目前对体育旅游的认知还不够,体育旅游消费意识还有待加强[3]。显然,意识问题已经成为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提升意识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