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休闲体育旅游”进行阐释,须臾建立在“体育旅游”认知与解读基础之上。体育旅游研究的发端被认为是1966年DonAnthony撰写的《体育与旅游》,这也被业界认为最早阐述体育与旅游关系的文献[9],以《体育与旅游》为发轫起点,体育旅游研究的序幕逐渐在世界各地拉开,形成了丰富的研究视域。在由我国著名学者柳伯力主编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旅游概论》一书中,作者系统地梳理了Hall(1992)、Standeven和DeKnop(1999)、原田宗彦(1995)、长积·莉莎(《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作者)、MikeWeed、吉布森等国外学者的观点,并从社会学、市场学、旅游学三个维度进行了国内学者体育旅游认知的全面梳理,为体育旅游的内涵提供了系统解读。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我国体育旅游相关研究文献最早刊发于1984年,而随着30多年的发展变迁,“体育旅游”概念与内涵研究不断得到深入和拓展,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结合发展环境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解读视角,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共同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中,将“体育旅游”解读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涉及健身休闲、竞赛表演、装备制造、设施建设等业态[10],这也是官方给出的体育旅游内涵解读,发布后引起了业界的共鸣,认可度较高。整体而言,体育旅游定义至今并未形成相对标准化与统一化的概念解读,但不同学者凝练的众多概念中也呈现出了一系列共识性特征和观点,如体育旅游同时具备体育属性和旅游属性,体育旅游是两者积极交融的时代性产物;体育旅游以体育活动为旅游目的和旅游动机,体育活动使旅游具备更强的丰富性、体验性、互动性;体育文化促成旅游活动的生成、发生与发展,是旅游组成的核心要素等。体育旅游的学科建设方面,2003年,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开始在天津体育学院等多所体育院校设立并招生,基本采用“旅游管理+户外运动=体育旅游”模式[11]。2018年,体育旅游在教育部本科专业新增目录中首次出现,正式成为教育部的目录专业;2019年教育部授权可以按照新增目录专业招生的院校有上海体育学院和首都体育学院两所学校(招收体育门类考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学科归属于教育学门类)[12]。相关学科建设为体育旅游的理论延伸和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无疑成为体育旅游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再将目光转向“休闲体育旅游”。“休闲体育旅游”被认为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体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13]。在特征方面,体育旅游主要具有主体的自选性、参与性,活动内容的刺激性、娱乐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活动效用的综合性[14]。“休闲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的组成和支系,既具有体育旅游的共性,又具有其内在的个性,它多以“休闲”为目的,强调休闲在体育旅游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价值,以体育内容为切入点助推旅游达成一种“休闲”的理想状态。笔者还认为,休闲的属性决定了休闲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与生活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基于体育旅游发生的事实而衍生出的,休闲体育旅游非休闲体育项目与旅游的简单联姻,也并不需要一味关注体育内容自身休闲元素的含量,而应当聚焦在休憩闲暇时间体育旅游给消费者带来的愉悦的生活状态与意境,最终是消费者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提升。也就是说,休闲体育旅游不能按照体育内容质性本身确定是否为休闲,而应更多地从实施效果上考量,以消费者是否达到休闲效果为考量标准,如果达成此目的,均应归档为休闲体育旅游范畴。同时,旅游与生俱来带有休闲属性,休闲体育旅游将更为突显其休闲特征。(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