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校德育新探:道德内化的实现途径

学校德育新探:道德内化的实现途径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依据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现象,许多德育工作者对如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作许多有益的探索,就道德内化的方法、途径、原则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道德认知,这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基础。在道德认知向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升华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悟是至关重要的。⑻因此,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激励机制,是不断引导学生向善向美的重要途径。

学校德育新探:道德内化的实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依据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现象,许多德育工作者对如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作许多有益的探索,就道德内化的方法、途径、原则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里就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谈三点体会:

(一)明确要求,规范训练

根据德育工作知情行统一的基本原理,让学生认知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基础(或前提)。我们着眼于三个方面:

1、整体性,即整体构建中学德育体系。我校对高中三年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规划,形成了五个德育实施途径(即①主渠道系列、②活动系列、③环境教育系列、④常规督查考评系列、⑤家庭、社会教育系列),提出德育工作中应处理好的五个辩证关系(①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目标的层次性相统一,②宽厚的知识基础与健康人格相统一,③高度的规范性与个性发展相统一,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与正确引导相统一,⑤德育科研与德育实践相统一)。⑹

由于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一个系统的思考,因而我校德育工作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切实收到效果。以养成教育为例,我们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切合学生实际的基本规范要求,以此作为学生的应知应会的内容,编成《天一中学学生手册》,在高一新生入学之际就发给每一位学生,由各班结合军训,逐条讲解学习。在以后三年的高中生活中,不断强化训练,落实到位。

2、经常性,即学校在整体规划德育目标的前提下,按照目标要求,在高中三年中分步实施,通过日常的严格训练、督查,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议、家长委员会会议、编印《家教简报》、社区教育委员会座谈会等途径,及时与学生家庭和社会沟通,尽可能促使学校、家庭、社会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因为德育工作只有长期地、不断地、全方位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才能切实地收到效果。

3、多样性,在现阶段,学生接受信息的多元化与学校德育方法、途径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着德育工作的效果。过去的学生,课本就是世界,学生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学校;而对今天的学生而言,世界就是课本,影视互联网、报刊书籍及各种社会生活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学校和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力正在逐步缩小。在对我校学生的一项调查中,学生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媒体依次为:①课外书籍(44.14%)、②电视(42.59%)、③报刊(14.8%),而选择教科书的学生仅占5.56%。我们应正视这个现实,德育工作应追求丰富多彩的方法、途径、手段,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休闲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如一堂主题班会课,就可以出现多种形式,它可以是一个中心问题的论述;可以是一场热烈的辩论;可以是一次集体心理辅导;也可以是一次参观考察与讨论等等。一部影视作品的欣赏,一部诗歌散文的阅读鉴赏,或一次别开生面的集体活动等等在学生心灵中引起的震撼,远远优于单一的说教。总之,应采用学生较易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在严格规范训练中懂得怎样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如何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道德认知,这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基础。

(二)主体参与,实践体悟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工作要超越认知的层面,向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让学生由“他律”向“自律”发展,就必须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这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关键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在所从事的物质活动或精神活动中所构筑、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德育,应以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道德认知向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升华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这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悟在我校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的实践。由学生会带领的“精神文明倡导队”轮流值周,全方位地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督查考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正己正人,不断优化校园氛围。由学生会负责的各种学生社团和“周末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生活,锻炼才干,完善德性。

二是参与劳动实践。我校把劳动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在校园环境建设和社区服务中,让学生出力流汗体会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的光荣,从而促使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当学生亲手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时,他们就不太可能去损坏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是社会实践。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实践也是内涵十分广泛的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的学工学农学军,也包括社区服务,各种社会考察、调查,还包括学生的远足、春游等等,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的过程既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不断完善品行的过程。(www.daowen.com)

在实践体悟中,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会和感悟,学生的道义感、责任感、使命感、良心感会真正地从心底里长出来,并逐渐成为一种优良的素质。

(三)评价激励,尚美求善

在学生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适当的评价无疑对学生的品行起着积极的导向和强化的作用。郑湘晋先生在《德育——质量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道德评价作用有三:一是对道德行为的善恶起着裁决作用,可指导学生正确判断人们行为的善恶价值。二是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使人们了解什么是善是恶,应该如何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以及在自己实施行为的过程中,如何达到善良的动机和良好的效果的一致性。三是具有调节作用,当某些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还局限于少数人时,可通过对该行为的赞赏,倡导人们效仿;当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遇到障碍和挫折时,可以积极排除和疏通;当某种不道德的行为发生并蔓延时,可以通过道德谴责,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约束和阻止。⑻

因此,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激励机制,是不断引导学生向善向美的重要途径。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逐步形成的时期。学校给学生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有了正确的是非善恶标准,才会自觉地去追求德行的完美,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美好的德行,从而达到美和善的统一,审美活动和人的高尚品质情操的统一,像追求美那样去追求高尚的德行,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

以上从德育内化的三个层次着眼,分析了实现道德内化的三个主要途径,即:明确要求、规范训练;主体参与,实践体悟;和评价激励,尚美求善。当然,这仅仅是实现道德内化的三个主要方面。此外,还有许多重要的途径,如通过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文化场”⑽

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等等都是值得重视的重要途径。相信通过对德育工作规律的不断探索,并自觉遵循这些规律,必将切实地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⑴⑵燕国材:谈谈道德内化问题[J].中学教育1987(6)

⑶⑻⑽郑湘晋:德育——质量蕴藏其中[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P50,P9,P207

⑷刘智峰:在精神的废墟上,见《道德中国》[M]P11

⑸徐立峰:试论审美道德教育及其实施[J}中学教育2000(4)

⑹冯朴:整体构建中学德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教育2000(4)

⑺郅庭瑾:主体性:德育走出困境的选择[J]教育参考1999(3)返回页面顶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