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校德育实效问题分析

学校德育实效问题分析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学生往往看到的是现象,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现实,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头说教下,脱离实际的德育目标订得大而远,虚而高,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目标分层不合理,学生难以理解、内化。

学校德育实效问题分析

1、德育现状与社会变革出现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社会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大环境对德育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出现发展不平衡矛盾。首先商品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青少年学生是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新一代,在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同时,要防止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侵入思想道德领域的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致沦为见利忘义的拜金主义者。其次,当今社会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人们充分享有民主权利,这就需要青少年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政治判断能力,否则会出现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和前途的渺茫。

2、德育目标定位太高、忽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无论是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还是学校制定的德育工作目标,定位往往偏高偏全。

一般总是从外在的社会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而且这些目标的内涵也较为概念、笼统,缺乏学生年龄的层次性、学校的针对性以及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在德育内容方面,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很不够,缺少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的指导和引导。例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理解学习的意义;如何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解决与同学交往、长辈交往、异性交往等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如何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www.daowen.com)

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其自然规律的,都要经过从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这一过程。因此,学生往往看到的是现象,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现实,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头说教下,脱离实际的德育目标订得大而远,虚而高,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如在课程改革之前,曾一度出现过: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我是一个中国人教育,中学生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德育错位。德育目标分层不合理,学生难以理解、内化。因此,在指导每个学生从内化到外化成自己的行为时,学生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的现象,因而在德育目标面前无所适从,收不到应有的实效。

3、普遍存在5+2≤7的现象

家庭、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存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不同步或要求不一致甚至脱节,使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5+2≤7的现象,即学生在校5天和在社会中的2天表现不一致,显示出学生的双重人格。例如,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中要求学生要爱劳动,但孩子回到家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从小就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要说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洗碗、扫地、打扫卫生等家务,就是自己最基本的洗袜子、洗手绢等小事也是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包办代替。当然有的不是孩子不想干,而是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干。而在学校,按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劳动等,于是心灵上的迷惑使孩子形成了双重人格,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惩罚而不认为光荣,甚至发展到有的家长到校帮孩子值日、替孩子背书包等现象,这应该说是今天教育的一种悲哀。记得有一幅漫画描述这样一个内容:一个清洁工人在扫马路,一位年轻的妈妈用手牵着自己的孩子一边走,一边对孩子说“你长大了可要好好学习,要不就得像她一样整天扫马路。”可想而知、在这种家教环境下,怎么开展劳动光荣的教育,德育教育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