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校德育:效果显著的探索

学校德育:效果显著的探索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育是学校的灵魂。具体说,上级部门对此正确引导力度不够,教育评估缺少对德育全面、科学的评价,升学考试德育不占重要指标,虽然也有政审、评语,但千篇一律,没有制约机制。也没有真正认识德育的主导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首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等等。江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德育工作能否到位,能否落实是衡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校德育:效果显著的探索

德育是学校的灵魂。近年各级领导为解决德育首位问题已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没从根本上解决。其原因很多:主要是受竞争形势、升学率制约,受家长、社会舆论左右。具体说,上级部门对此正确引导力度不够,教育评估缺少对德育全面、科学的评价,升学考试德育不占重要指标,虽然也有政审、评语,但千篇一律,没有制约机制。学校领导、教师整天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忙忙碌碌、奇思苦索,无暇对德育摆位问题进行认真地研究。也没有真正认识德育的主导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首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等等。江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德育工作能否到位,能否落实是衡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发挥德育首位作用?笔者认为,重点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德育的界定须进一步统一

德育概念的界定大体可归为三类:一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8月一版);二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为目的的那一部分教育工作(《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一版);三是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教育(《“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指南》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1999年1月)。这三类界定各有特定内涵,但相对比较后一界定更加科学、准确、简洁、明了,所提出的“五大要素”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为条件,是一个较完整的德育统一体。

(二)德育目标须进一步明确

德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从普通的自然人成长为高尚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解决学生发展方向问题的,学校必须通过德育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同“四有”基础目标、“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目标结合起来,转化为学生的个体人格和综合素质结构。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实现这一基础目标和总目标服务的,德育主要为达到这两个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德育任务须分轻重缓急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首要的是政治方向教育,重点应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使学生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其次是思想教育,重点应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培养学生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掌握实事求是、辩证、发展地看问题的科学方法莫定基础;第三是道德教育,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教育以及传统美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职业道德等教育,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创造条件;第四法纪教育,重点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使学生逐步具有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以及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觉悟,掌握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合法权益的方法;第五心理教育,进行豁达、大度、宽容、积极的性格及克服困难、抗挫折能力等教育,培养学生适应艰苦环境的意志品质和乐群合群合作的能力。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将各项任务分轻重缓急,逐步运作实施。

(四)德育内容须突出重点(www.daowen.com)

国家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德育应把“五大要素”与“五爱”内容融于一体。重点是:1.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祖国、认识祖国、明确公民义务,从热爱身边一草一木抓起,做一个爱校的好学生、爱国的好公民。2.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开展学科学、用科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参与科学实验,用科学说话、育人,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3、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即:文明礼貌习惯;爱劳动习惯;爱清洁讲卫生习惯;勤俭节约习惯;助人为乐习惯;遵纪守法习惯;尊师敬老习惯;良好饮食习惯;早睡早起习惯;自学钻研习惯等等。4.艰苦奋斗教育。认识艰苦奋斗是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的体现,是崇高精神境界的外化。树立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观念,尤其在有些家长下岗,有的单位保证不了开工资的情况下,教育学生杜绝吃零食、乱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更有现实意义。5.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认识劳动是生存的基础,创造劳动锻炼条件和实践锻炼机会,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实践中培养自己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和适应各种艰苦条件的能力,尤其对独生子女,更应培养他们广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7.集体主义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用集体的风气氛围陶冶改造每个集体成员。有些优秀班级设计了班徽、谱写了班歌、统一了班服、建立了班荣誉档案等等,依此激励每个成员更加热爱班集体、热爱学校,自觉地为集体争光。

(五)德育途径须进一步拓宽

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1.面向社会开放搞活。改变只强调课堂是德育主渠道,长期脱离社会、脱离实践的禁、堵、捂等封闭式关门德育的做法;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社会、观察社会、分析社会;引导学生辨别社会中各种真伪、善恶、美丑、好坏现象,弘扬真善美好、批判假恶丑坏的人和事。2.利用现代设施为德育活化服务。德育的现代化是科学化、知识化、智能化的统一,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德育,可使德育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如:播放英雄故事、历史史实、环保知识、科普知识等影视片,通过网络进行正反两方面教育等等,可收到声情并茂、科学育人的效果。3.开展多种多样活动,寓乐于教。在活动中潜移默化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成功经验。活动性德育有利于创造良好心境,使教师与学生打开心靡,消除隔阂,收到良好实效。

(六)德育方法须进一步改进

改进德育方法要求德育工作者起码应做到:1.形成良好的素质结构。德育工作者的素质首先要现代化,思想敏锐、活跃,接受新信息快,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现代思想工作经验;有把握全局思想动向的能力,不仅适应常规教育需要,而且适应特殊情况下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处理的需要,尤其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能保持头脑清醒、心态冷静,谨慎而果断地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2.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即全面、发展、辩证、联系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应既看一时一事又看全部历史;既看问题本身又看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以科学态度谨慎地处理每个问题。3.熟悉教育对象。宏观上,把握人的共性特点,认真了解人、研究人,尤其要研究青少年,掌握他们的共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微观上,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特点选择教育内容,如:小学生应以故事性为主,初中生应以讲道理为主,高中生应以判断是非、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为主等等。4.把握教育时机。有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没找到解决的最佳时机就不宜“急功近利”。比如: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最好的方法是沉默、等待,对冲动的人,只要他没做损害集体和他人之事就应耐心等待,并创造良好心境,努力寻求教育方法的优化。5.把握处理问题的分寸。凡事过犹而不及,即使指导思想正确,动机是好的,而由于把握不住处理问题的分寸致使问题恶化也是常有的事。比如;因学生上课接话就罚站十几分钟,因学生没上早操就罚跑半个小时等等。这样做已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超出了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不可能收到良好实效。

综上,德育不会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并以满腔热忱服务的方式去科学有序地施加影响,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基础教育的近、中、远景目标。

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德育改革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系统工程。德育首位问题不会改变,对它的研究、探索还将进一步深化、拓宽,德育实践也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