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利工程项目组成人员搭配

水利工程项目组成人员搭配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确定后,首要的任务是组建项目部,项目部人员的组成、搭配问题是施工企业及项目经理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样道理,项目组织其他管理人员也要讲究合理搭配优势互补。所以,在项目团队组成人员中,专家型人才不可缺;充满激情,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的管理人才不可少!

水利工程项目组成人员搭配

项目确定后,首要的任务是组建项目部,项目部人员的组成、搭配问题是施工企业及项目经理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从和谐项目管理角度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1 能力和专业知识应是互补的

对项目经理来说,项目经理需要寻找那些能够与自己合作的人员,但一定要确保至少会有一些人员与自己并不相像,这样,他们才能以与自己不同的思考方式看待问题和风险,才能想到一些自己无法想到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讲,如果项目经理是专业技术型的,一定要选用一定比例的对管理和协调有专长的人员参与项目管理;同样,如果项目经理是管理(领导)型的,也一定要选用一定比例的专业知识强的工程技术人员。

这样做的目的,既是项目管理本身的需要,以达到专长互补目的,也是风险控制的需要。背景各异的人员组成的团体,有助于建设性地应对挑战,有助于避免陷入群体思维的危险陷阱(所谓群体思维,是指整个团队的人员想得几乎一样,致使他们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无动于衷,视而不见)。

同样道理,项目组织其他管理人员也要讲究合理搭配优势互补。在一个众多人才的团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要知道“全才”是极少有的,“偏才”是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形成巨大的集体力量。在项目管理中,没有工程技术人员肯定是不行的,你对图纸都看不懂怎么组织施工?这个道理比较好理解。但是,没有管理型人才也是管理不好项目的,这个问题在工程实践中解决的不是很好,是造成项目管理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目前我国转型期矛盾比较集中的新形势下,尤其应引起注意。

项目组织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必须的,如果项目缺少专业人员就无法开展工作,但是,对项目具有浓厚兴趣的管理人才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创新精神,而管理型人员情绪高涨,动力十足,对任何困难不轻言放弃,会锲而不舍地坚持,直至最终实现项目目标。所以,在项目团队组成人员中,专家型人才不可缺;充满激情,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的管理人才不可少!而如何搭配是个管理艺术问题。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工程技术人员搞不成项目,而没有管理型人才搞不好项目!

唐太宗登基后,唐朝因开国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成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

房玄龄处理国事问题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人。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一辈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魏征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尧舜,于是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其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任用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www.daowen.com)

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上层组织。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理地搭配起来。李世民在与房玄龄研究安邦定国时,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房玄龄却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很难决定颁布哪一条。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作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情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于是,唐太宗就重用了他二人,把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组成合力,辅佐自己,从而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房(玄龄)谋杜(如晦)断”的人才结构。

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的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的量的多少,而且还在于人才的合理搭配,数量原则既取决于其规模,又取决于结构合理,并且后者更高于前者。

3.1.2 组成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要相宜

项目的组成人员既要保证必要的人员数量,更要注意人员的素质,同时要尽量保持最小规模。

项目经理在制订组织计划时,最好按最少人员配备,不要急于配备过多人员,这样管理起来更方便,也容易促使各成员取得最大的产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一个生动的体现。人员够用就行,多了反而会产生反作用,相互之间起消极作用,从而会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我们搞工程项目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要出一份图纸,用几个人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可能一周完不成,而如果指定一个人私下搞,报酬确定后,他可能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就能拿出来。某工程项目管理中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该桥梁工程项目T梁预制过程中,项目部把T梁预制人工费承包给了一线工人。因为是第一次承包这样的分部工程,没有先例,只能根据先前的类似经验并结合施工定额来确定用工情况,然后再根据用工人数确定承包价格。当时他们估计大约60人每天完成一片T梁(35米预应力)。一开始由于技术不熟练,3天完成2片梁,进度上不去。于是,他们就去某高速项目工地实地考查人家T梁预制的用工情况,结果发现,人家30人左右每天完成2片T梁(还是40米T梁)。他们与其相比,工效差好几倍。后来他们调整了人员,最后的工效是45个人2天完成3片梁,工效大大提高。当然,这里面有熟练程度问题,但足以说明人的潜能是很大的,人多工效可能会更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