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与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席酉民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借鉴系统理论对和谐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在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中产生的大部分负效应是由于系统运行机制造成的。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缺乏一种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及子系统创造性的机制,亦即系统缺乏完善和激励的内部动力和机制,从而导致系统结构失调,缺乏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系统成员和子系统的活力和创造精神被扼杀,并认为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成文的制度规则,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运作这一套成文规则的人的素质和人际关系,取决于组织所处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正是基于对社会经济系统结构、特征、运行机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即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
和谐管理的思想就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对能科学安排的内容尽可能科学设计,对无法实现科学设计的则通过营造一种氛围,使得每一个人有能动性、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而且创造一个大家能够发挥作用的平台,并使之与科学设计部分相融合,从而使组织能够自主地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适应和调节。其基本思路为: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双规则的互动耦合机制。而“优化设计”是通过设计符合系统内在规律的人的行为路线和物的配置使得系统要素更为协调、匹配,表现出更高的秩序,类似于“谐”;当由于环境不确定性和管理者的有限理性,无法事先规定行为路线,以“人的能动作用”为主导,主要适用“和”。和中有谐、谐中有和,和、谐相互渗透,通过围绕和谐主题的和则与谐则的耦合,系统结成了“整体之网”,为动态一致性的达成准备了条件。对和则的深化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谐则,而人在谐则运用过程中的能动反应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运用新的和则来解决,因此可以认为和则与谐则的耦合的过程是一个在互动中不间断的螺旋式推进的过程。在新的管理系统观下,围绕和谐主体的和则与谐则的耦合被看做是管理的灵魂,它不仅鲜明地体现了管理活动中自主演化和人为干预的特性,而且也提供了面对复杂问题时有效的问题解决之道,充分反映和体现了管理科学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