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性化管理和生产力发展是彼此条件

人性化管理和生产力发展是彼此条件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每一次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种管理的好坏,直接表明人们掌握自然规律的程度,从而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管理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管理的发展常常是技术变革提出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部分劳动资料取得了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

人性化管理和生产力发展是彼此条件

管理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一系列职能的社会活动,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物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是管理理论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物本与人本是两种最基本的管理价值观,同时也是两条不同的管理路线。管理的两种价值取向是混合在一起的,就像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阴阳图一样,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任何社会,管理的两种价值取向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都是同时共存的。我们说某个经济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以什么为本,仅仅是说该经济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并不排除某些例外

2.1.1 人本管理比物本管理更符合人性

古典管理理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出现了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影响人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不是经济而是其他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行为科学诞生以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与以利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形成抗衡的局面。后来的管理历史是物本和人本交织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历史,虽然谁也没有完全否定谁,但是,以谁为中心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以物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管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对一定范围内的资源进行融合的过程。管理系统包括管理者、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的管理,这些属于技术经济方面,也就是物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劳动者的管理,这是属于人的方面。

物本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人围着机器设备转,或是围着资本转,并认为只有管得严,才能提高管理绩效。这样一种强调严格控制、高度集权的僵化管理,实际上已经把人机械化、资本化了,管理中的人性因素降到了最低的限度。这是一种控制型管理理念,通过对人的控制达到管理的目的。

尽管在现实中,现代化生产把千千万万的人集合在一起进行协同运作,没有一定的制度约束是不行的,但规章制度只是一种外在的他律性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通过人性的激发所形成的主人翁责任感才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性因素。带强制性的他律因素如果不和自觉性的自律性因素相结合,所能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因为规章制度规定得再严、再细,人们也能由于不重视它的存在而将它变成徒有其名的形式主义,而使其无法产生应有的实际效果。

人本管理则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性因素,它强调人们的内化作用,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一只无形的手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对种种可能发生的行为失范形成一种防范机制。这显然是外在具有强制性的他律性因素无法取代的。由此可见,人本管理依靠的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的、无形的资源,但它所能激发的深层内在精神动力却是十分巨大的。不仅如此,人本管理还是一种自愿的自发行为,它所产生的自愿合作,给企业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潜能是无限的。所以,管理应该以人为本,而以物为本的管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如果把管理的价值取向放在一个三段式的社会形态,即农本经济社会、资本经济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管理从农本社会的以人为本到工业社会的以物为本,又回到知识社会的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人本管理是一种自然的管理,物本管理是一种非自然的管理。从自然管理到非自然管理再到自然管理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揭示出这么一个真理:对人的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管”,而是“解放”。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每一次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管理不能有违人性的规律,同时也不能有违物的规律,科学的物本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必须有机结合,顺应其规律性,循环而运作,逐步上升。这种现代管理过程,更具有合理性,更符合人性。

2.1.2 管理目标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德鲁克曾经论述到,组织的效率来自于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是否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并能够相互分工协调,这便是组织的奥妙所在。任何组织,如果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中个人的才能,这种组织必定是低效的或无效的。如此看来,如何为管理的核心——人提供自由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便成为管理目标的一个最重要课题,同时也为人性化管理理念奠定了基础。

这种基础最初来自于自然管理。所谓自然管理,是指依照广义的自然科学揭示的各种规律而对生产力系统(核心是人)自觉地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决策等活动,这种活动被称作自发组织或自愿合作。这种管理的好坏,直接表明人们掌握自然规律的程度,从而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

管理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管理的发展常常是技术变革提出的要求。广义的农本经济社会,包括采撷、渔猎、游牧、定居农业,人类从旧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延续了若干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当缓慢,管理的发展水平也是相当缓慢的。由于生产工具长时期没有重大的变革,生产技术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父子、师徒传承,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用不着管理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考虑,故农本经济社会十分重视有特殊才能的人才,特别是身怀绝技的人。即使在今天,“绝活”在传统手工业经济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才受到广泛的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垄断,使得人才成为争夺的主要对象,因此,是否“唯才是举”甚至是衡量统治阶级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机器为代表的物对人的否定发生在工业革命的初期,18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了机器制造业、纺织机和蒸汽机的技术革命,引起了钢铁工业的技术革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资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主体部分发展为机器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说:“部分劳动资料取得了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之外的旁观者”。

在工业经济社会,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如蒸汽机、钢铁、机器的制造能力和力的充分爆发性的使用,把生产规模快速推进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都无法支撑的地步。机器的重大作用,使管理的价值观开始向物的方向偏移。生产规模越扩大,人们对资本追求越强烈,最终走到以资为本的道路上,资本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资本经济社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但出现了机器对人的异化,人在生产中退到了次要的地位,因为劳动力素质上的差别不足以影响生产效率,生产工具、机器设备便上升到了主要的地位。此时,管理者重视的是生产管理、现场管理,通过机器对人的控制达到管理的目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机器对人的异化,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工业经济社会的中期,又出现资本对人的异化,资本是物的货币形式,有了资本就可以投资,买到最好的机器设备,以资为本说到底还是以物为本的管理,还是以物为价值取向的。

到了工业社会后期,笃信机器就是财富的资本家不得不承认,虽然机器本身就是能工巧匠,计算机能组成专家系统,但它们最终还是表现为人的工具,更高级的智慧、更普遍的意识还是由人来掌握,并通过这些十分先进的工具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至此,人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重视,以人为本成为管理的重要理念。(www.daowen.com)

历史证明,具有独立意识、思想、欲望、利益,具有进取心和责任心的人始终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就是管理由物本到人本这一转变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之所在。

2.1.3 实现人性化管理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但管理和人类异化的历史一样,走的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螺旋形上升的回归线。就管理的主要对象,或者说管理的核心资源而论,农本经济社会是人本,资本经济社会是物本,知识经济社会又是人本。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本管理不是简单地重复农业经济社会的人本管理,而是吸收了工业经济社会物本管理的全部精华之后,把人本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其次,知识经济强调人才和知识占有的重要性,把人的智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介入生产过程的,它直接制约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管理只能以人为本。

再次,在人类社会步入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聚焦在一个焦点上: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反过来,不同的价值观又将形成不同的文化,这一点在管理文化中更为突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前途,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最后,对于智力资本的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管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来自于物质资源和体力劳动的有形资源的比例正在加速减少,而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来自知识的无形资产和资源。对于这些智力资本的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无法通过强迫和监督管理而产生的,知识时代的组织需要一种能够保持竞争力的、可以产生、获得和应用智力资本的新的管理模式。在过去,企业的兴衰取决于机器和劳动力的力量,而现在的企业存亡则取决于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创新是这个时代唯一可以创造具有领先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利润率最有效的方法,这是由成员间的自愿合作、知识的无私共享,并能尽快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而形成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于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枯燥的管理理论、刻板的管理原则、固定的管理模式、严谨的组织结构、虚拟管理环境以及数字堆积的管理绩效来解释管理思想、传播管理理念。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轻松一点、开放一点甚至幽默一点,从人类自身的发展出发研究管理理论,解释管理观念,传播管理思想,提高管理水平。如果我们偏离了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去研究管理就忽略了这个世界最本质的东西。

人性化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实施人性化管理需要一定的外部推动因素,作为实现的社会前提条件。

(1)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性化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应用创造了条件。在20世纪工业革命高速发展时期,麦格雷戈曾提出了管理的X理论,在X理论下管理界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此,X理论被看成是传统管理理论的经典。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这些方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后来的研究表明,之所以X理论管理方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在早期,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下,人们的首要需求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物质需求被摆到了第一位,列宁所说的“饥饿纪律”在这里发挥了最大效应。因此,传统管理的指导思想认为,大多数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相互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严加管制;必须用强迫、指挥、控制并用处罚威胁等手段,使他们做出适当的努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大多数人都是缺乏理智的,不能克制自己,只凭自己的感觉行事,很容易受到别人影响,而且容易安于现状;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工作的,所以他们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而且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利益。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之相应的是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物质需求再也不是人们的首要和唯一的需求了。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偏向了精神方面,这种需求的转变为人性化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条件。

(2)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为人性化管理提供了动力和保障。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被社会所承认所获得的那一种满足感。在人类的初级阶段物质水平非常低下,决定了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也不可能很高。但是在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以后,价值观念必然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产生进一步的精神需求。而这种需求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就是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人和体现人的价值。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企业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实行将利润放在第一位,而把人放在次要的位置上的管理方法了。文明的进步决定了人性化管理的必然性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和保障。

(3)新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为人性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管理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新型高科技企业中人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源,如何重视人这种“资源”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无论是把“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物”,依照物的规律来加以利用,还是把“人”当成一种“有理性的动物”来加以利用,都已经是过时的理论。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必须兼用科学方式和人际关系方式来提高对人这种特殊的“资源”的利用率,实行过去的那一套强制性的管理方法已经受到了限制,而人性化管理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更是以自己特殊的规律性在起作用,这就是人性的作用。人性化管理正在还“人”本来的价值和尊严,还“人”以本来面目,把人当成人,依照人性来管理,这是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最根本问题。这种管理的变化,最终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性化管理的推广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管理资源。例如在一些现代的高科技公司中员工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老板和员工之间也不像以前那样有明显的上下级的关系,反而像是一种朋友关系,而且员工在企业中比以前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活动空间,员工在假期和福利方面也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善。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科技公司越来越多,也在整体上推动了这种人性化管理思想的普及和广泛的应用。

人性化管理之所以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者青睐,首先在于它能够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是人性化管理在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使员工更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再次是人性化管理可以改善我们整个社会的氛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很大的改善,减少和化解矛盾,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友善、文明、进步的社会新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