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 (清)王墀 绘
三达德明确所指智、仁、勇三个规范。我们都知道儒家的道德和价值是一个体系,由一系列规范构成。现在要问的是,在诸多规范中,为什么单单拿出它们三个,而不考虑礼、义、信等规范?这跟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以及《中庸》成书的战国、秦汉之交的时代需要有关,那是乱世,没有勇武难以生存也难以成事,所以勇便被突出出来。
项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他成长于秦朝,曾经念过几天书,没学成。不是脑子笨,是他不愿意学,觉得没多大用处。于是弃文习武,科目是剑术,练了几天,烦了,半途而废。叔父项梁大怒,这小子太不成器。项羽回嘴道:读书嘛,能够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也就行了;至于剑术,完全掌握了也不过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当下功夫。项梁问那你要怎样?项羽回答:我要学习能够打败万人的本领。项梁转忧为喜,便教他兵法。他们项家是被秦国灭掉的楚国士族,世代为将,兵法是家传,学起来很方便。
还有孔子,他是天下儒生的老师,真正的学者,然而同时又是一位体魄健壮的勇士和精通战略的军事指挥。他身躯伟岸,精通剑术。《淮南子》说他的勇气足以让最勇敢的武士孟贲(bēn)也钦佩不已,他跑起来快得能追上狡猾的兔子,力气大得能够举起城门的门杠。(《主术训》)孔子在战术上很有一套。齐鲁两国举行会盟,孔子随同鲁国君主鲁定公出席。齐国不怀好意,阴谋劫持鲁定公,孔子临危不乱,保护国君退走,调动军队御敌,迫使齐国坐下来谈判。由于孔子态度强硬,事先又做好了军事部署,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的土地。他办教育,开设礼、乐、射、御、数、书六项技艺。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那时的马车不只是交通工具,还是战争装备和作战单位,战场上主要靠的就是武装起来的马车。六艺中直接跟勇武有关的就占了两项。至于儒生的孱弱书呆子形象,是后来的事情,特别是科举考试之后的事情。
然而勇又特别容易出问题,异化为邪恶的暴力,因此必须给予制约和引领,于是便以智和仁佐之。
从三达德中我们可以引出两点启示。
第一,放在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由智、仁、勇所构成的三达德只是儒家道德和价值体系中的一种组合,不应该绝对化。类似的组合还有礼、义、廉、耻构成的“四维”,仁、义、礼、智构成的“四德”,加上信之后成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这些组合与三达德一样,也都畅通天下,具有最大的普适性,为社会和个人所必需。(www.daowen.com)
第二,任何一个规范都不是孤立的,不仅勇需要智和仁佐之,其他各种规范也都需要类似的融合。用哲学语言表达,就是统一。统一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各规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属于外部联系。一个是各个规范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属于内在联系,也就是我们说的融会贯通。正如我们论述过的智包含着仁和勇的因素,仁包含着智和勇的因素,勇包含着智和仁的因素那样,各个规范都包含着其他规范的因素。所以当我们说智的时候,是指以智为主兼有其他;说仁的时候,是指以仁为主兼有其他;说勇的时候,是指以勇为主兼有其他。《中庸》称这种情况为“行之者一也”(第20章)。三者同一,有一个必有另外两个。这样的贯通,更能发挥规范的效用。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按照中庸的观点,只要偏离中正,好东西就可能带来坏结果。勇敢不到位是胆怯,勇敢过了头是鲁莽,而以智和仁贯通其中,所形成的制约可以克服勇的负面效应,所形成的促进可以激发正面效应。贯通是规范发挥正能量的保证。
以上两点实际上是对“达”的重要性的证明。
本节开始处说过,达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通行,一个是贯通。这里我们看到,正是规范之间的贯通,带来规范效能的最大限度发挥。而规范效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又必将增强它的适用性,提高它的影响力,使它更符合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由于达具有这样的作用,我们说达是大道德。达不是规范,而是一种关系,类似1加1大于2的加,本身即是一种力量。正是这个加,把一个个规范串通起来,变单个为整体,如同把勇变为以勇为主兼有智仁那样。
达具有贯通性,这就是它在道德和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变单个为整体,其实就是和谐,是智仁勇的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平衡。同时也是中庸,规范自身并不能做到适度,勇无法使自己保持中正,只有智与仁所形成的制约,才能使勇处于合适的位置。达是和谐与中庸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