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是无所畏惧,表现为一种以力量来达到目的的坚强意志。然而勇仅仅是意志的运用吗?
我们都知道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那是一出智慧战胜勇猛的杰作。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景公有三个武士,分别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孔武有力,能够徒手与老虎搏斗,名震四海。一天,国相晏子与三人相遇,主动向他们行礼。三人极其傲慢,大大咧咧地坐着不起身。晏子觉得事态严重,便进宫对齐景公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蓄养武士,使他们懂得君臣之义、长幼之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震敌国。这样的人君主用起来才得心应手,也才能赢得下面人的尊重。而现在您蓄养的武士却不是这样的,这势必对国家造成重大危害,应该除掉他们。齐景公为难地说:这三个家伙很厉害,没人抓得住,也没人击得中,这可怎么好呢?
晏子出了个主意,请齐景公赏这三个人桃子,统共只赏两只,赏的时候让他们掂量着功劳看自己有没有资格吃。齐景公照办。面对两只桃子,公孙接叹息着说:晏子真是个狡猾的家伙啊,不接受桃子吧,等于承认自己不是武士;接受桃子吧,三个人却只有两个桃子,必须比较一番。叹罢,提高声调说:我公孙接徒手擒过野猪,又打死过初生猛虎,当然有资格吃桃子。于是便拿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叫道:我田开疆手持利刃,打败了敌国三军,更有资格吃桃子!拿起另一个桃子。古冶子拦住他们,大声说:我跟随国君渡黄河的时候,一只大鼋(yuán)突然出现,死死咬住了国君车子左边的马,掉头逃往河中心。我虽然不会游水,但还是潜到河底,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斩了大鼋。然后一手提着鼋头,一手拉住马尾,像鹤一样跃出水面。河面上的船夫无不惊骇,以为是河神现身。我古冶子如此神武,难道不应该吃上桃子吗?你们放下手里的桃子吧!说着,拔出利剑。
公孙接和田开疆互相看了一眼,说:我俩比不上你勇敢,又比不上你功劳大,却抢先拿了桃子,这是贪心呀,算什么勇士?还不如死了呢!便放下桃子,拔剑自杀了。古冶子说:两位都死了,我若单独活着,就是不仁;而两位是因为我刚才说的那些话而死的,是我使你们蒙受羞耻,这是不义,算什么勇士?还不如死了呢!也挥剑自杀了。(《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三位天下无敌的勇士全军覆没,彻底失败。他们败就败在智慧不足上,一个人缺乏勇不行,缺乏智更不行。话说到这儿,不妨再深入一些。其实勇士们已经意识到这是晏子的计谋,然而依然上当。知道了却不去做,非勇也,所以他们的勇得打折扣。这说明了两点,一点是晏子的计谋太厉害,把勇士们逼到墙角,明知是井也得往里跳。另一点是勇士们已经形成了勇字当头的定势,把展示自己的勇猛视为生命,根本不考虑智的因素。这就是脱离智的勇所带来的后果。
勇也不能缺少仁的因素。(www.daowen.com)
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东)展开决战。楚军大败,吴军攻入京城郢(yǐng)都(今湖北省江陵市北)。楚昭王狼狈出逃,历经艰险,逃到了郧(yún)地(今湖北省郧县)。郧地的大夫姓斗,名辛,称郧公辛。他有一个弟弟名叫怀,他们的父亲斗成然做过楚国的令尹(相),死于前任楚王之手。斗怀想趁机杀掉楚昭王,对哥哥说:楚平王杀了我们的父亲,现在我们杀掉他的儿子,不是很公道吗?
郧公辛不同意,说:国君赐死臣子,臣民怎么可以记仇呢?君王的命令是上天的命令,人因为天命而死,难道我们能够把账算到某个人的头上吗?见弟弟不服气,郧公辛又说:《诗经》中唱道:“对柔弱者不欺,对刚强者不怕,对可怜者不辱,对霸道者不让。”这正是君子要坚持的。你要明白,避强凌弱是勇敢的人所不齿的,乘人之危是仁爱的人所不为的,伤害亲族是孝义的人所不做的,自毁名誉是智慧的人所不干的。如果你一定要冒着这些罪名谋杀国君,我就先杀了你!
由于郧公辛的保护,斗怀到底没敢动手。楚昭王最后回到郢都。(《左传·定公四年》)
勇不能没有智和仁参与其中,缺少智和仁的勇很容易沦落为负面暴力,害人害己,非出乱子不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